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鲁山县鲁阳第一小学 河南 鲁山 467300)
摘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不容乐观,一提到作文就头疼,苦于作文,烦于写作。本文从提高作文兴趣、积累写作素材、培养想象力、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感受成功增强写作动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兴趣;素材;想象
搞好作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粗浅地谈几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策略。
一、激发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才会有“乐”,才会有“灵”。激发兴趣是培养作文能力的关键。因此作文教学离不开良好的情趣参与。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情感体验,缩短学生与作文中人物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设身处地得去体会、去感受、去写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选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各种途径,在习作指导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如利用电教媒体、小品表演、游戏等),利用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共鸣,并创造条件,营造情感倾吐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教师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表扬学生,激发兴趣,增强动力,使他们想写乐写。如创办班级“好词佳句集锦”、“优秀作文集”,还推荐优秀习作参赛或到报刊杂志投稿发表。充分调动不同层面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他们的写作动力,使他们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写起文章来自然会情若泉涌,滔滔不绝。
二、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作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素材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
1、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离开了生活就没有了作文。把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通过日记的形式及时整理记录下来。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使陌生的变为熟悉的,这样做可以使素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结构,以便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及时取用。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将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中选取一些素材,指导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写作训练。还经常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猜字谜、演讲比赛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春天来了,我会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的变化,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感受春天,然后再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每逢过“三八”节时,我就会提前引导孩子,在节日这天为妈妈送祝福,帮妈妈做具体的家务,并把自己的所做、所说写成日记。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和分析事理、学会感恩,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写作文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2、从阅读中积累素材。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告诉人们,教师除了在引导学生多读、多记、多背外,还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倡学生多读课外书。以便积累谴词造句,选材与立意,层次与段落,详写与略写,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写作技巧。让学生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例如我建立了“班级图书角”,成立了“阅读兴趣小组”、“讲故事小组”等兴趣小组,通过“美文赏析会”、“朗诵会”、“辩论会”、“好书推荐卡评比”、“心得交流会”等行之有效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同时还有效地促进了作文教学改革,学生的写作兴趣随着阅读兴趣的提高而提高。
三、培养想象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以为,只有在教学中有效搭建习作与生活的桥梁,疏通表达生活的通道,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敞开心扉,实现“我手写我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呢?
1、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发展儿童的想像力。如在学完课文《丑小鸭》之后,学生们都很激动、兴奋。我给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当丑小鸭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只漂亮的天鹅时,它会怎么想?怎么做?让他们续编故事?我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孩子们,孩子们被我的激情所感染,都放开胆子积极发言,在学生尽情发言之后,我随即引导他们总结出:面对不幸的境遇,要有信心,要勇敢地面对,最终你一定能获得成功和幸福。在这种宽松的环境里孩子们写出一些很有想像力、很新颖的句子:“树木发芽了,让人看到了春天,更让人体会到了生命”,“我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谢上天,让我变得如此美丽,好人终归有好报”。这些充满想像、充满诗意、充满哲理的话,真难想像是二年级的孩子们说的,显然,孩子们在情境创设中,自觉地进入了习作,实现我手写我心,解决了写的需求问题。
2、想象离不开现实生活。
学生想像能力的提高,除了靠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育引导外,更多的是靠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指导他们有目的观察生活,获得写作素材。如我在指导学生以“找春天”为内容写一段话时,一位学生写的是《春姑娘来了》,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来了,田野里的变化与美丽,但内容比较单薄。我就把她带到了野外,鼓励她一方面按照观察顺序,抓住特点有重点地仔细观察,一方面引导她运用多种方式来感受野外景物的变化:用手摸摸——什么感觉,用鼻子闻闻——什么气味,用耳朵听听——什么声音,说出由观察到的景物想象到了什么?这样春天景物的特点就会清晰牢固留在心里。于是一篇童话故事《田野里的欢乐家庭》就诞生了,这篇作文给人一种亲切、活泼、有趣的感觉,在学校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通过这样的有目的地练习,学生的作文进步很快。
四、把作文教学融入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
语文教材上的每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作,每个单元后的作文与课文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如能把作文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中去,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注意文章是怎样开头、怎样搜集和组织材料、怎样谴词造句,怎样结尾的。这种有目的训练,学生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学生学习完“小兴安岭四季的美景”后,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能把小兴安岭景色写得如此美呢?”学生答:“因为作者抓住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特点。”“好,那你想不想按作者的写作方法把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介绍给老师和同学呢?”学生高兴的说:“愿意。”这样有目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再如,在学完《小摄影师高尔基》这篇课文后,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发挥想象,将这篇课文续写下去。同学们参与积极非常高,练笔内容也富有想象力。
摘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目前大多数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水平不容乐观,一提到作文就头疼,苦于作文,烦于写作。本文从提高作文兴趣、积累写作素材、培养想象力、与阅读教学相结合、感受成功增强写作动力等方面进行探讨。
关键词:小学作文教学;策略;兴趣;素材;想象
搞好作文教学是每个语文教师必须思考的问题。下面笔者粗浅地谈几点在小学作文教学中的策略。
一、激发作文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趣”才会有“乐”,才会有“灵”。激发兴趣是培养作文能力的关键。因此作文教学离不开良好的情趣参与。教师要充分发挥“情感”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通过身临其境、如见其人的情感体验,缩短学生与作文中人物的心理距离,使学生设身处地得去体会、去感受、去写作。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所选的教学内容要贴近学生实际生活,通过各种途径,在习作指导中创设丰富多彩的情境(如利用电教媒体、小品表演、游戏等),利用语文教学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共鸣,并创造条件,营造情感倾吐氛围,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畅所欲言,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说就怎么写。教师采取多种形式鼓励和表扬学生,激发兴趣,增强动力,使他们想写乐写。如创办班级“好词佳句集锦”、“优秀作文集”,还推荐优秀习作参赛或到报刊杂志投稿发表。充分调动不同层面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增强了他们的写作动力,使他们对作文产生浓厚的兴趣,写起文章来自然会情若泉涌,滔滔不绝。
二、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巧妇难作无米之炊。”这就是说没有材料,即使是能工巧匠,也无法造出精美的器物。素材是作文的物质基础,犹如木之本,水之源。
1、从现实生活中积累素材。生活是一切创作的源泉。作文是生活的反映,离开了生活就没有了作文。把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通过日记的形式及时整理记录下来。使零碎的变为系统的,使陌生的变为熟悉的,这样做可以使素材在学生头脑中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结构,以便学生在写作文时能及时取用。在教学中,我十分注意将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从中选取一些素材,指导学生以日记的形式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写作训练。还经常有计划、有目的组织一些有益的课外活动,如讲故事比赛、成语接龙、猜字谜、演讲比赛等等,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积累写作素材。春天来了,我会引导学生观察校园的变化,让学生在具体环境中感受春天,然后再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写下来。每逢过“三八”节时,我就会提前引导孩子,在节日这天为妈妈送祝福,帮妈妈做具体的家务,并把自己的所做、所说写成日记。从而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和分析事理、学会感恩,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实践证明,学生一旦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写作文就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乐趣和享受。
2、从阅读中积累素材。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就告诉人们,教师除了在引导学生多读、多记、多背外,还要扩大学生的阅读面,提倡学生多读课外书。以便积累谴词造句,选材与立意,层次与段落,详写与略写,开头与结尾,过渡与照应等写作技巧。让学生做到多读精思,举一反三。例如我建立了“班级图书角”,成立了“阅读兴趣小组”、“讲故事小组”等兴趣小组,通过“美文赏析会”、“朗诵会”、“辩论会”、“好书推荐卡评比”、“心得交流会”等行之有效的形式,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组织语言能力。同时还有效地促进了作文教学改革,学生的写作兴趣随着阅读兴趣的提高而提高。
三、培养想象力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生作文就是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情或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我以为,只有在教学中有效搭建习作与生活的桥梁,疏通表达生活的通道,引导学生大胆想象,敞开心扉,实现“我手写我心”,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这种能力呢?
1、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努力为学生创设条件,发展儿童的想像力。如在学完课文《丑小鸭》之后,学生们都很激动、兴奋。我给孩子们提出一个问题:当丑小鸭发现自己原来是一只漂亮的天鹅时,它会怎么想?怎么做?让他们续编故事?我用热情的语言,鼓励孩子们,孩子们被我的激情所感染,都放开胆子积极发言,在学生尽情发言之后,我随即引导他们总结出:面对不幸的境遇,要有信心,要勇敢地面对,最终你一定能获得成功和幸福。在这种宽松的环境里孩子们写出一些很有想像力、很新颖的句子:“树木发芽了,让人看到了春天,更让人体会到了生命”,“我变成了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更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谢上天,让我变得如此美丽,好人终归有好报”。这些充满想像、充满诗意、充满哲理的话,真难想像是二年级的孩子们说的,显然,孩子们在情境创设中,自觉地进入了习作,实现我手写我心,解决了写的需求问题。
2、想象离不开现实生活。
学生想像能力的提高,除了靠课堂教学中老师的教育引导外,更多的是靠他们现实生活中的实践。教师应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生活。指导他们有目的观察生活,获得写作素材。如我在指导学生以“找春天”为内容写一段话时,一位学生写的是《春姑娘来了》,用拟人的手法描写了春天来了,田野里的变化与美丽,但内容比较单薄。我就把她带到了野外,鼓励她一方面按照观察顺序,抓住特点有重点地仔细观察,一方面引导她运用多种方式来感受野外景物的变化:用手摸摸——什么感觉,用鼻子闻闻——什么气味,用耳朵听听——什么声音,说出由观察到的景物想象到了什么?这样春天景物的特点就会清晰牢固留在心里。于是一篇童话故事《田野里的欢乐家庭》就诞生了,这篇作文给人一种亲切、活泼、有趣的感觉,在学校作文比赛中获得了一等奖。通过这样的有目的地练习,学生的作文进步很快。
四、把作文教学融入语文阅读教学的始终
语文教材上的每篇课文都是很好的范作,每个单元后的作文与课文都有着密切的关联,如能把作文教学融入阅读教学中去,就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学生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提示学生注意文章是怎样开头、怎样搜集和组织材料、怎样谴词造句,怎样结尾的。这种有目的训练,学生容易接受,也乐于接受。例如:在学习《美丽的小兴安岭》这篇课文时,学生学习完“小兴安岭四季的美景”后,我问学生“作者为什么能把小兴安岭景色写得如此美呢?”学生答:“因为作者抓住了小兴安岭春、夏、秋、冬四季的不同特点。”“好,那你想不想按作者的写作方法把自己家乡的一处景物介绍给老师和同学呢?”学生高兴的说:“愿意。”这样有目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的写作水平的提高帮助很大。再如,在学完《小摄影师高尔基》这篇课文后,我抓住时机让学生发挥想象,将这篇课文续写下去。同学们参与积极非常高,练笔内容也富有想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