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真挚的情感关怀

来源 :河南教育·基教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ar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98年开始,我每接一届学生都要进行一项“传统写作”:《感悟亲情》。我先把追忆已故父亲的一篇纪念文章《一杯薄薄的思念》读给学生听。然后让学生课后温习一下朱自清的《背影》和日本作家栗良平的《一碗阳春面》。我还推荐傅天琳的诗作《梦话》给学生:“你睡着了你不知道/妈妈坐在身旁守候你的梦话/妈妈小时候也讲梦话/但妈妈讲梦话时身旁没有妈妈……”
  学生们《感悟亲情》的作文交得又齐又快。有学生后来在作文中写道:“如果老师不布置我们写这篇作文,如果没有他作文前的那番‘讲演’,我还一直以为,父母亲为我做的一切是应该的,我无须报答。然而,我现在明白了,这十多年,我亏欠太多……”
  我没有像往常那样批改这篇作文,而是在看过一遍之后发还给学生,并且告诉他们,希望他们把这篇作文寄给他们笔下的“亲人”,让他们的亲人来作出最好的评判。
  ——只有一篇作文无法寄出,那是一位学生写他百天前病故的母亲的,题目叫《母亲啊,在另一个世间走好》,长约3500字。
  此后的一个多月里,我陆续收到学生家长的来信,谈他们读了孩子作文的感受:有的感慨万千,孩子真的长大了;有的甜蜜无比,十几年的心血没有白费;有的激动不已,只要孩子懂事,再苦再累也愿意……有的让我转信给学生,要和孩子一样,用笔作一次情感的交流。
  在征求学生同意后,我安排了一次讲评课,读家长来信,读《母亲啊,在另一个世间走好》,此文追怀先母生前种种往事,由衷之情淋漓尽致,慈母形象感人心魄,几乎让我们每一位师生都流下了热泪。而就在读完后大家黯然的一刻有人敲门,我推门出去一看,只见一位学生的母亲拎着大包小包的棉被寒衣在外边。我将这位母亲请进教室,教室里一片哑然之后,旋即掌声雷动……
  “感悟亲情”旨在唤起学生对于亲情的感知和体认。今生即使父母什么也不给我们,也是很伟大的了,因为他们首先给了我们生命。亲情就像你捧着的一杯白开水,喝起来可能是淡淡的没什么滋味;你若加点茶叶,就会醇香四溢;你若加上糖,加点咖啡粉,再加点温度,慢慢地搅拌,品起来就会味沁心底,弥久不散。
  奥地利精神医学家弗兰克博士经常问遭遇剧痛的病人:“你为什么不自杀?”病人的答案,通常可以为他提供治疗的线索。譬如,有的是为了子女,有的是因为某项才能尚待发挥,有的则可能只是为了保存一个珍贵难忘的回忆。利用这些纤弱的细丝,为一个伤心人编织出意义和责任,找到“充实”——这便是他的“意义治疗法”。反思我们的教育,不难发现,我们只关心学生“学什么”,学语文学数学学外语学政治学历史学物理……一学就是几门、十几门;只关心学生“怎么学”。又是抄写又是背诵又是做题又是应试……法器是一件又一件,却很少关心学生“为什么学…‘为谁学”。一句话,学生学习的动力源问题,远远没有真正解决。动力源问题不解决,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等等,便只能是一些空话。
  我想,为了让学生不再虚空,我们的教育同样需要生命的“意义治疗”,需要生命的唤醒。我们的教育,应当关注学生个体生命现实的当下需要,直面学生在真实生活中所面临的尴尬、压力、恐慌,帮助他们恰当地解决问题,找到学生德性的最佳生长点,把教育活动落实在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天的健康成长上去,把教育本质回归到帮助每一个学生过好每一天上来。
  2003年上半年,我班上一位成绩优秀的学生,有天突然写了一首遗诗,称准备在7天之后“上路”。为了挽救这个学生的生命,我决定临时上一堂《善待生命》的课。课上,我用9岁得了癌症、截肢瘫痪的台湾小朋友周大观的小诗《我还有一只脚》作为引子,设计了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开导学生:假如生命还有6个月,你最想做的事是什么?最想说的话是什么?你有没有遗憾……课后,我每天给这位学生写一封信,和他聊生命的意义。结果信写到第5天的时候,这个学生主动来找我,说他决定放弃那个幼稚的想法。再后来,这位学生顺利地考上了本科院校。
  经过了这件事情,我开始关注学生的生命状态。现在的学生普遍处在生命焦虑状态之中。亲子沟通不畅产生生命无依;师生对话缺失产生生命孤独;同学交往畸变产生生命裂变……还有过重的学业压力,过早的青春萌动,这些都是孩子产生生命焦虑的原因,而生命焦虑就会产生生命漠视。让青少年接受生命教育迫在眉睫!
  我个人认为,生命教育应当有五个纬度,那就是:生命与健康,生命与安全,生命与职业,生命与伦理,生命与价值。生命教育应当有三级目标,那就是:珍爱生命,发展生涯,实现自我。首先是教育学生珍惜自己与他人的生命。然后在此基础上向上延伸,协助学生设计未来职业生涯,引导学生追求自我价值实现。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责 编 子 君
其他文献
有一次,去朋友家串门,见他书桌上有厚厚一摞稿子,朋友说,那是他一个朋友的长篇小说手稿,让他看看提意见。我拿起几页翻了翻。朋友问我印象如何,我说,我看的那几段里,有很多动作描写,但不少动作描写太实了,没什么意义,没有传达出有价值的信息,由此预感这部小说可能缺少一部长篇小说应有的气象。过了几天,朋友看完了小说,说我的感觉没错。  作文不是文学创作,不能用文学创作的标准来要求。但在记叙文写作中,也是要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