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作为“手段”的新闻

来源 :社会科学战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pring_S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用还原主义方式认识新闻,有利于我们揭示新闻本体,认识作为新闻学"第一概念"的"新闻"的本质,但在现实社会中,新闻是关系中的存在,是中介性的存在,是人与各种活动之间典型的"居间者",在关系论视野中,新闻的真实面目更能清晰呈现.在主体的社会活动中,新闻主要是作为手段而不是目的存在的,新闻手段是在工具理性意义上对新闻的界定,正是作为手段,新闻才能显现自身的功能作用和意义价值.新闻是人类社会各个领域的常用手段,是人类的普遍需要和基本需要,这从根本上决定了新闻作为手段的普遍性和易用性.对于高度媒介化的社会来说,如何合理运用新闻手段是现实世界和理论世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其他文献
明洪武朝确立的开中法,用政府控制的食盐交换商人手中的粮食诸物资,以供军饷等支出,因盐引这一延时支付工具的使用,从而不自觉地运用赤字财政、发展国债及国债市场.按洪武盐法,此国债市场仅有一级市场.永乐以后,因势要中盐禁例的突破,预颁勘合和代支流行,盐引交易的国债二级市场发展起来.此种发展的主动力,表面呈现为政府的屡屡兑付爽约,但实际上来自并受制于国家与商人间盐业利益分配的极限博弈.在此过程中,明朝政府曾以存积、常股的盐课(盐引)分类形式自我约束以保障信用,然因缺乏刚性制度约束,同时也因缘于元明转折所带来的社会
中日信用卡诈骗犯罪立法动向的共同特点是刑罚积极主义倾向,亦即"积极刑法立法观"的确立,其中"法益保护的早期化"与"保护法益的抽象化"特点尤为突出.在日本,此种关于刑法立法动向上的理论总结大体是基于结果无价值论的自由主义法益观,以法益概念的具体化、明确化以及"法益侵害原理"的贯彻所得之结论,而且,对此种立法动向大多持批判态度.借此,日本理论界甚至针对作为实质违法论之核心的法益概念是否具有立法批判功能产生质疑.反观中国法学界,持结果无价值论的学者对积极刑法立法观则持支持态度,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理论在法益概念
提升教育研究质量,构建中国特色教育研究话语体系,需要理论创新,需要对教育研究进行元反思.教育研究的发展需要哲学解释学指引,历史上解释学与教育研究具有精神契合性,哲学解释学对教育研究具有人文教化和实践求索意义.走向科学的教育研究容易忽略历史意识,割裂教育研究主客体关系,忽视哲学反思,掉进科学主义方法陷阱并因提倡工具理性而影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哲学解释学可以通过恢复前见概念,理解教育研究的经验传统;突出理解表达,体现教育研究的创造精神;回归教化精神,追寻教育研究的实践智慧,进而打开教育研究的理解视域.
19世纪现实主义作为世界文学史上一种极为重要的文学思潮,是百余年来在我国文学领域传播最深入广泛,同时又争议最多的西方文学思潮,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颇多.诸如其跨学科意义上的与自然科学之关系,与"现代性"之关系,与理性精神之关系,与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之关系,与浪漫主义、自然主义及现代主义之关系,"写实"与"真实"内涵之深度阐释,审美价值之再发掘等,均是有待深入探讨和全面阐释的重大学术问题.可以说,关于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及与之相关的文学现实主义理论问题的研究,有其"说不尽"的"无边性".在"网络化—全球
当前的音乐教育改革越来越重视审美维度.这一维度普遍要求审美必须是无功利、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即审美对象自发地造成主体身上各机能的和谐一致.然而,音乐的实际发生却有其独特的机制,即遵循时间意识的构造方式使时间整体一起被给出,从而将一首乐曲完整地呈现出来并以前反思的方式为鉴赏主体带来愉悦的审美感受.以这种方式,主体便能够在愉悦的感受中使自身的原始自由的创造本性被激发出来,从而使音乐教育能够为人的自由创造和性灵的释放提供助力.
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1985—2021年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研究文献为研究对象,应用HistCite Pro2.1对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研究的主题词、文献发表年份、分布地区和研究机构以及载文期刊分布情况等内容进行深度分析发现,关于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研究成果具有主题丰富、方法多元、聚焦改革以及学科交叉等鲜明特点.对中国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研究有很大的启示:注重建构内生性农村教育理论;加强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研究的在地国际化;提高研究方法选用的适切性和规范性;强化理论一体化的多学科交叉研究等.
在欺骗自杀问题上,中国刑法学受日本刑法学的影响,采取被害人同意作为分析范式,以自杀者的决议真实性来判断欺骗自杀行为到底是自杀的教唆行为还是故意杀人的间接正犯行为.然而,欺骗自杀问题与被害人同意分析范式存在语境偏离,其表现有三:其一,欺骗自杀问题与被害人同意分析范式的事实构造存在差异;其二,被害人同意分析范式不具备解决欺骗自杀问题的理论机能;其三,错误类型判断基准难以统一.而且,被害人同意分析范式将被害人视为犯罪认定过程中的核心,会导致刑法评价的不当性.因此,对欺骗自杀问题的分析必须由被害人视角重新回归行为
亚瑟王传说在欧洲源远流长,其源自英国,法国浪漫传奇将之发扬光大,继而流行于欧洲各国,涌现了德国、荷兰、西班牙、意大利等多个版本.13世纪后半期,希伯来版本实现了亚瑟王传奇印欧语系之外的传播.欧洲各版本与希伯来版本之间的文化共通性问题,就成为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文章探讨了作为古希伯来文学经典之一的《旧约》对亚瑟王传奇的改造从隐性走向显性、从幕后走向台前的历程,试图改变对亚瑟王传奇基督教色彩浓厚的刻板看法.亚瑟王传奇版本演变的过程也体现了东方文化与西方文化融合与分化的辩证关系.
神圣空间理论为理解蒙元汗权建构提供了新视角.大汗(皇帝)灵活运用多种类型的文化资源强化汗权,萨满祭祀、都城修建、宫帐移动产生的神圣空间使统治者获得至尊权力和神灵属性.他们不仅独占优质政治资源及巨额财富,还通过军事征伐、城池宫殿、盛大巡游、大汗故事来完成统治者对民众在精神层面的控制.萨满祭祀属于原始宗教活动,都城修建属于定居生活方式,宫帐移动属于游牧生活习俗,三者对于蒙古汗国及后来的元朝而言都是重要的文化资源,不同阶段统治者在建构神圣空间以强化汗权方面或成功或失败的经验与教训,也反映了时代的变迁以及与之对应
安南都护府是唐朝设置在南部边疆的最高军政机构.其下辖交、陆、峰、爱、驩、长、演、汤、芝、福禄、武峨、武安诸州,是唐朝设于南部边疆海陆交通沿线地区的十二经制州,亦即正州.唐代在十二经制州内推行的行政建制以及在军事、文教、职官、土地、户籍、贡赋等方面的管理制度,与内地州县基本一致.唐代中央王朝通过安南都护府维系对这些地区的直接管控,并与散布在安南的数十羁縻州形成经纬相错的南疆治理网络.唐代安南都护府虽僻处南部边疆,但并非唐朝的外部世界,亦非唐代中国的边疆羁縻地区,它是唐代多民族统一国家整体中内外一体的地方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