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柳树湾汉民入滇小考

来源 :西部学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zheng8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今日之西南边疆的七彩云南,少数民族集聚区可谓云南省的一个重要标签。上世纪五十年代全国划分成56个民族,仅云南便占了26个。而云南的26个民族中汉族人口占绝对优势,这就牵扯到历史上的移民入滇问题。本文试图从云南境内当地居民入手,从碑刻、家谱、府州县志来考察六百多年前关于南京柳树湾汉民入滇的真实情况。
  关键词:南京柳树湾;汉族;移民
  中图分类号:C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云南地处祖国的西南边陲,在古代被称作西南夷。关于西南夷,古代又有南夷之称,而更多的是称西南夷。历史上,西南夷的范围不仅包括现在的云南,它还包括贵州大部、四川西部,而核心地主要是云南。云南自古被中原称为僻远的蛮荒之地,令人望而生畏的烟瘴、野蛮区域。
  云南虽然偏远,但人类在迁徙中的交往却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在进行着。进一步明确的说,在原始社会,没有谁设一道屏障把云南与周围隔开来阻止人们的迁徙和交往。即使在唐宋时,南诏国、大理国与内地虽然有人为设置关卡的情况,但始终没有隔绝交往。比如贵族们仍然送子弟到成都、长安去上学,仍然向朝廷进贡。明初洪武年间上百万的汉民从江南或中原一带,以南征、流官、军屯、民屯、商屯、谪戍、充军等不同方式迁徙入滇。而今云南大多数人称自己来自南京或南京柳树湾,既然可以精确到具体位置,那么我们就有必要一探究竟,看看这到底仅仅只是传说,还是历史上确有此事。
  一、历史上云南与内地交往总说
  (一)秦朝五尺道的修建
  公元前221年,秦王政灭六国统一天下,自称始皇帝。秦始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目的是巩固中央集权,始设郡县,百代都沿用。他把郡县设置到各地,“分天下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监。”[1]14西南地处偏僻而且民族数量很多,更重要的是这些民族各自形成了部落,拥有武装势力,互相割据领地,与秦始皇统一方针格格不入。于是,秦始皇开始打通向西南地区的道路,以便更好的设置郡县。司马迁《史记·西南夷列传》:“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诸此国颇置吏焉。”五尺道起今四川宜宾。在四川南部,宜宾自古以来就是四川水陆交通枢纽,它的西南与云南接壤。五尺道经昭通、威宁、宣威至曲靖,后来又延伸到昆明。所经之地都是崇山峻岭,地势险恶。
  五尺道的修建,本来目的是要在西南夷设置郡县以便统治。然而,由于秦代的短暂,还未来得及设置郡县,秦朝就被汉取代了。然而,自五尺道修通后,云南首次打通了与内地连接的康庄大道。对于云南来说意义重大。云南与内地的联系得到了加强,不管是经济,政治还是文化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可以说这是继庄蹻开滇之后的有一次重大开发。正如郝正治所说,“如果说庄蹻开滇首次带进了中原文化,五尺道的修筑则标志着云南与中原的长久联系。”[2]13
  (二)汉朝时期吕不韦后代首次充军云南
  关于吕不韦,大家在史书上早有耳闻。此处不再赘述。这里简要说明吕不韦后代及门客充军云南的情况。汉武帝时期,吕不韦后代被迁至云南保山。公元前109年,滇国被汉武帝刘彻打败。汉武帝在保山设了不韦县,这是汉代第一次在云南设置郡县。吕不韦的后代也是第一批有明确的史料记载的从内地充军到云南的汉民族。吕不韦后代定居云南,三百多年后出现一个名人吕凯,为云南郡太守。生活在保山一代的吕不韦后代以及西汉到宝山垦田的汉民自称旧汉人。[3]
  (三)唐宋元三朝移民
  南诏是在唐玄宗李隆基开元末年,在唐朝的支持下统一了六诏。南诏时期战争频繁,时而在唐的支持下抗击吐蕃,有时又联合吐蕃攻打唐朝边界。南诏和唐朝的交往主要在下面几个方面:1.南诏受唐朝的册封。阁罗凤被册封为云南王,天宝初年又册封阁罗凤之子凤迦异为鸿胪卿。2.当地民众送子女到四川读书。贞元十年,也就是794年以后的五十年内,南诏先后派遣大批的青年到四川成都学习,一切费用都是由唐朝供给。这些青年学生学成之后又返回云南,积极推进南诏文化的发展。3.南诏对唐朝朝贡。南诏每年都以土特产向朝廷进贡,当使者们回云南时,唐朝又会以内地的优质物品赐给南诏。这种交往方式是南诏与唐朝和平交往的主要方式。
  南宋保佑元年,元朝忽必烈率三路大军渡过大渡河至金沙江边“乘革囊及筏以渡”,很快灭了大理国。元朝军队里边有汉军,并且也有少量汉军因在云南屯田而定居云南。云南在元朝的统治下,和中原进行着正常的交往。
  二、明代南京柳树湾汉民入滇始末
  (一)明代朱元璋派兵南征云南
  由于云南地势险要,刚刚兵征天下,统一大明之后的朱元璋,并没有收复云南,云南依然是元朝的势力范围。元朝残余势力梁王甚至还妄图与北元政权遥相呼应,恢复元代江山。朱元璋鉴于唐朝曾经两次败北,深感云南问题应该和平解决。所以,朱元璋三番五次派遣使者去云南说服梁王,劝他归降。而梁王非但不投降,甚至还杀害使臣。俗话说事不过三,经过几次使者有去无回的劝降,朱元璋终于大怒。并说云南自古以来就是西南夷,汉朝的时候就开始设置郡县,本来就称臣于中原。今天元朝的残兵败将竟然自以为云南地势险要而拒不投降,甚至杀害元朝使臣,一定要把云南收复回来。《明史·太祖本纪》:“十四年,九月朔,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为左右副将军,率师征云南。”
  (二)柳树湾的来历
  明王朝为了保卫皇城,在南京周围驻有大量亲信部队,其中羽林左卫便驻扎在柳树湾。洪武十一年(1378年)十二月,与金吾前卫互调番号,金吾前卫的卫所仍然设在柳树湾,这两个卫防地相连。据推测,沐英等征云南很可能就是带着这两个卫所的军队。
  柳树湾原来就是一片荒郊野地,里面栽有很多柳树,从中有一条小溪穿过。所以人们把它称作柳树湾。后来,朱元璋起义军占领南京。当朱元璋平定天下后,便定都南京。并且大兴土木,在柳树湾附近建起了皇宫。云南邱北县《文史资料选辑》第二期刘光汉《邱北各民族与南京柳树湾的渊源》一文说:“在抗日战争时期,南京《朝报》馆迁来昆明,有人曾写信向该报探寻,到底南京有没有柳树湾这个地方?具体在哪里?该报馆曾在报纸上公开做了答复说:‘柳树湾在今天南京城东南隅,后来因扩建城墙,把这一村庄迁走了,至今已经没有了痕迹。’同时又说:‘柳树湾在南京紫金山麓,是明代的兵营(即屯兵训练之地)’。”该文又接着说:“关于柳树湾的具体位置,据瘦华在1986年1月4日《云南日报》第三版写的一篇报道说:‘……南京市办的同志,用了四个多月的时间到处访查,结果在明故宫遗址前的一块万历年间立的大碑上找到了线索,继而又在《明宫城备第十》及《明应天府城内防备第十一》等资料中,查到了柳树湾的确切位置。……当初柳树湾和高石坎是连在一起的,后来因修筑城墙,才把它们隔开在护城河内外。证实了当年的柳树湾就是今天南京城东南隅的蓝旗街一带’。”[2]161   (三)移民口中柳树湾的真相
  在云南民众里,特别是汉族,称自己祖上来自南京柳树湾的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但是现在看来真正在家谱上有明确记载移民自南京柳树湾的几乎没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郝正治认为,老百姓所言“来自柳树湾”的说法极为笼统。当然如果家谱记载,那肯定是不用疑问的。实际情况是,明朝洪武年间入滇的移民肯定是路途艰辛,长途跋涉后的他们几乎没有时间去修谱立碑,更多的应该是开垦土地,为自己家的生计而奔波劳累。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当时因多是充军到云南的,所以文化程度都不高,到了云南更是没什么书可以读。所以他们很有可能在口传当中误把自己出发地而不是祖籍,说成是南京来的。
  郝正治造访过南京柳树湾原址,不止一次的考察走访。他认为柳树湾的范围并不大,而明朝洪武年间有超过一百万人的汉人迁入云南,所以他们不可能全部来自柳树湾这一个地方。现在很多云南汉民之所以讲自己的祖先来自南京柳树湾有以下几种可能[2]164:
  1.明朝朱元璋曾在柳树湾建立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所以把当地居民全部驱逐到云南去屯田垦荒。当属于“尽迁江左闾左良家以实之”其中的一部分而到云南屯垦。
  2.明朝洪武年间柳树湾附近分别是金吾前卫、羽林左卫、东城兵马司的驻地,当年朱元璋在此集结南征军,并且检阅军队。由于大批的远征军都是从柳树湾出发,并且经过几十代人的口传,所以云南汉民所谓“来自柳树湾”的说法是比较正常的。
  3.洪武年间朱元璋的皇宫羽林卫队一共有十七个卫,总兵数量将近十万人。他们部分驻扎在柳树湾一带。由朱元璋的义子沐英统帅。当沐英作为南征军统帅去攻打云南后,沐英留下镇守云南。由此可以推断他的来自柳树湾的军队也会有一部分定居云南。
  4.由于当时充军云南的汉民大都是因为获罪,而获罪之人都是在刑部领旨,刑部恰恰就在柳树湾,并且发配云南出发时也是在柳树湾,所以那些获罪发配云南的后裔说祖上来自南京柳树湾就不足为奇了。
  笔者认为,南征军大量从柳树湾集结出发入滇,他们大都是以谪戍、充军的方式进入云南。当年朱元璋为了巩固自身的统治,将江南、华北等地遵纪守法的富豪都迁到了南京,用他们将京城的经济搞上去。而大量的富甲入京,势必要把当地老百姓,或是不法的商户,贫穷的农民从南京迁出去,充军到云南甚至更远的边境。这些汉民入滇的过程极其艰难,本来能平安的到达云南已经是万幸。当这些移民进入云南后,由于条件艰苦,他们只顾开垦荒地来保命,也顾不得去仔细梳理自己入滇的过程,从哪里来,真正的祖籍在什么地方。他们能够告诉儿孙的也只不过是京城,也就是南京。不管祖籍在哪,他们唯一相同的是出发点都是南京柳树湾。因为他们都是奉旨南迁的。
  三、结语
  寻根,不仅是炎黄子孙的传统,也是整个中华儿女的优良传统。在如今汉族人口占绝大多数的云南,在历史上有着数不清的可歌可泣的汉族移民入滇的故事。移民研究不管在历史学或民族学上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因为人类的文明发展很大程度上都在于人们的迁徙。作为西南边疆地区的云南,在元明清时期的发展可以说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移民。正如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副院长韩东晖教授所言:交往是人类文明的催化剂。[4]2正是有了人们的迁徙活动,才促进了不同地区的文化及生活习俗的发展与变迁。
  在元明清统治的六百多年中,云南的开发,正如方国瑜先生所讲,是由点及面到全面发展起来的。这与汉族移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汉族劳动人民与原住地各族劳动人民团结在一起共同创造了历史。明朝时期的屯民实边,不仅解决了军队的给养问题、改变了云南的民族结构、大大加强了明王朝对云南的统治,还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各族劳动人民的友好互助,更是我们今天中华民族大团结的精神财富。
  参考文献:
  [1]司马光.资治通鉴[M].王振芳,王朝华选注.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2]郝正治.汉族移民入滇史话[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7.
  [3]尤中.云南民族史[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4.
  [4]韩东晖.智慧的探险——西方哲学史话[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
其他文献
摘要:税制与经济自由之间呈现为一种正相关性,税制的优化有助于每个社会成员经济自由的扩大,同时,也有助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同样,完备性市场经济的建立,每个社会成员经济自由的扩大,也有助于税制的优化及其政治体制改革的推进。税制与经济自由犹如孪生子,彼此相依,互为动力。  关键词:税制;经济;自由;相关性;启示  中图分类号:F8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税制”与“经济自由”之相关性及其相
北魏末年,宇文泰率众建立以关中为中心的割据政权,开始了与关东高欢势力的对抗,由于军事地理上的重要性,位于关中东部的同州,其地位开始迅速上升。在与东魏北齐政权进入拉锯战后,同
在我国关于档案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话题一直热而不决。通过文献回溯发现,在论述两者关系的文献中,只有很少的文章直接指明政治影响因素,许多文章只是涉及到政体、国情之别,或仅
研究氟化物的致突变性和潜在致癌性,探讨其诱变机理。方法:应用NaF诱导转化金黄地鼠胚胎细胞(SHE),以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其超微结构。结果:该细胞群中少数细胞凋亡,大部分细胞则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