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原酶在髌骨软骨软化中的作用

来源 :中华骨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eraphi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4只新西兰兔,随机分4组。右膝髌骨手术方法造成髌骨倾斜状态为实验侧,左膝实施假手术为对照侧,定期处死动物后进行髌骨软骨面接触压力测量、软骨组织病理观察以及胶原酶免疫组化(LAB法)定位。结果:实验膝髌骨倾斜后导致髌内侧面软骨接触压力降低,而髌外侧面软骨接触压力无明显变化;组织病理显示:髌内侧面软骨中层至深层明显变性、软化,髌骨外侧面软骨变性不明显;免疫组化染色显示:髌内侧面软骨中层、深层软骨细胞浆与周围软骨基质胶原酶明显增多,且自软骨下骨长入钙化层或深层的血管内皮细胞以及软骨裂隙边缘处胶原酶强阳性。而髌外侧面软骨胶原酶含量无明显增多。表明:软骨胶原酶增多部位与髌骨软骨软化发生部位及其程度相一致。作者认为,胶原酶对髌骨倾斜导致髌软骨软化过程中软骨基质的破坏起重要作用。

其他文献
本实验以国产HA涂层烧结的犬用人工股骨柄为研究对象,将行关节置换后的20只成年犬,按术后3、6、12、24、40周平均分成5个组,全面观察HA涂层在体内的性能和在负重情况下对假体的固定效果。综合运用了普通光镜、偏振光显微镜、扫描电镜、荧光显微镜来进行组织学观察,发现术后各期HA涂层都无明显降解,HA周围无炎性细胞,HA涂层与钛基底的结合基本良好,HA外都有骨组织与之紧密结合,并且HA表面的成骨多集
作者针对由于绿脓杆菌感染造成焊接型PCA全髋置换失败,再次手术中发现关节材料表面有绿色锈斑、金属珠粒易脱落等问题,采用同种材料和工艺制成的金属试样进行细菌学研究。细菌培养分为需氧培养和厌氧培养两大组,菌株为绿脓、金葡、大肠、产气荚膜等六种常见致病菌,接种成单一菌落和混合菌落,金属试样分别浸泡在含有上述菌落的普通肉汤培养基(用于需氧培养)和庖肉培养基(用于厌氧培养)中。半年后取出,在实体工具镜下观察
为总结国产巨孔全髋股骨头假体行无骨水泥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本文报告了已获2~4年随访的42例46髋,其中22例植入自体骨水泥。结果骨水泥组优良率95%,较无骨水泥组的85%虽无统计学差异,但有所改善;骨水泥组股区痛轻度2髋,无骨水泥组中度5髋、轻度2髋,2组差异显著(P值<0.01)。X线片提示的巨孔区新骨增生、硬化带缺如及股矩萎缩等假体稳定征,骨水泥组显著高于无骨水泥组(P值<0.01)。而巨孔区
期刊
自1989年12月~1993年11月,共收治各类髋关节病14例(15髋),均行FURLONG羟基磷灰石(HA)涂层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术后平均随访32个月,髋关节功能按Harris评分结果为平均95分。无患肢疼痛和其它不适症状,亦无术后并发症发生。X线结果显示,股骨侧假体无松动、下沉表现,周围未见明显透亮线。术后3个月假体表面出现增生性骨反应,并在术后3~4年内逐渐增加。无明显骨萎缩表现。结合实验及
期刊
为使修复肌腱有足够张力强度,研究了肌腱内横向结扎缝合法。对兔跟腱一侧用该法缝合(实验组),对侧用Kessler法缝合(对照组),术后0~5周每组8只,经手术显微镜、光镜及电镜观察,并进行详细生物力学性能测试。结果:(1)实验组组织学观察优于对照组。(2)实验组载荷、强度极限、拉伸刚度、比能及应变率分别较对照组高48.8%、55.3%、33.9%、79.2%及46.9%,统计学分析两组有非常显著性差
期刊
作者报告21例采用自行设计的腓骨长肌转位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本手术与传统的Bosworth氏法Lindholm氏法和Abraham氏“V-Y”腱成形术相比手术简单易行。术后跟腱多无粗大的瘢痕粘连,踝关节活动较好。随访6个月~10年,优:11例,良:6例,可:4例。随访结果表明,本手术是一种较好的修复陈旧性跟腱断裂的方法之一。
我们从1983年4月~1993年4月治疗74例合并大面积创面感染的开放性骨折,男48例,女26例,年龄4~56岁,平均年龄38.5岁。合并感染创面最小面积26cm×11cm,最大面积49cm×16cm,平均面积23cm×23.28cm。创面合并绿脓杆菌感染24例,气性坏疽感染18例,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22例,合并大肠杆菌感染10例。其中1组20例采用湿敷换药加石膏外固定;2组28例采用牵引加冲洗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