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苏州市五峰北遗址2016年发掘简报

来源 :考古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uitton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五峰北遗址位于苏州市吴中区木渎镇五峰村,地处一“几字形”山间盆地的北侧。整个盆地东南侧起自灵岩山,经大焦山至北侧杈枪岭折向西,西北侧为弥陀岭,西侧为五峰山、博士岭、金牛山,构成一个朝南开放的半封闭空间。
其他文献
邺城遗址位于河北省临漳县西南约20公里处,是曹魏至北齐时期六朝故都。1983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邺城考古队,迄今在邺城遗址进行了三十余年考古工作,取得了极为丰硕的成果[1]。围绕探寻东魏北齐邺城外郭城这一中心课题,邺城考古队自2000年以来在邺南城(东魏北齐邺城之内城)以外区域进行了持续的考古调查与勘探,先后发现和发掘了赵彭城北朝佛寺、核桃园北齐佛寺、曹村窑址等一系列重要遗存。
张家墩古墓群位于成都市青羊区清江东路的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旧址,其北邻清江东路,东邻鸣翠路(图一),中心地理坐标为东经104°01′17.7″、北纬30°40′16.5″。自2015年2月起,为配合成都市土地储备中心的商业用地需要,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四川大学考古系联合对该墓群开展了正式的勘探和发掘工作。至2016年5月,现场工作基本结束。共清理墓葬222座,其中15座为隋唐至南宋时期砖室墓,现将这批砖室墓的基本情况报道如下。
下寨遗址位于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滔河乡下寨村北,北临丹江,东面和南面被源于湖北的丹江支流滔河围绕,西面为滔河乡老街道通往淅川县城的老公路,南面与滔河乡老街道隔河相望。遗址位于两河交汇处,地势比较平坦,地处河谷平原地带,滔河南岸和丹江北岸皆为东西向连绵的小山。
《湖南考古辑刊》第14集由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科学出版社2019年11月出版发行。本书为16开本,正文348页,字数约61.4万字,文后附彩色图版56页,定价158元。《湖南考古辑刊》是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系列学术文集。本书为丛书的第14集,收录9篇考古发掘报告(简报)和5篇研究论文。
2014~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博物院与蒙古国游牧文化研究国际学院组成中蒙联合考古队,实施“匈奴城址与聚落的调查与发掘”项目,对蒙古国后杭爱省乌贵诺尔苏木境内的匈奴时期和日门塔拉城址进行考古发掘,同时对蒙古国中北部地区的匈奴城址进行系统调查,取得了重要收获。
唐朝墩城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的县城东北,西、南、北三面紧邻居民区,中心点地理坐标为东经89°35′18.14″、北纬44°01′44.45″,海拔高程695~700米(图一)。唐朝墩城址平面近北偏西约10度的长方形,现存面积约16万平方米,修筑于水磨河西岸的黄土台地之上,与东侧河床高差为5~10米。
山西襄汾陶寺遗址与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分处南流黄河南北两端的临汾盆地和河套地区。2000~2001年陶寺遗址发现陶寺文化城址,并于2002年进行了系统发掘,认为陶寺文化早期城址面积56万平方米,中期城址面积280万平方米[1],遗址绝对年代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2]。
漆木“面罩”是盖在死者头部的丧葬用器,目前所公布的数量不下36件,多出土于扬州地区的汉墓中(附表)。其外形较为一致,大多数呈方形,盝顶,顶部伸出前桥,微微上翘,盝顶下三面立板,左右两侧立板下部各有一马蹄状孔洞,头板中部有一方形孔洞。另有个别无前桥和孔洞,有底板,但主体形状没有太大变化。从外形看,漆木“面罩”与常见的金、玉面罩差别较大,一方面其整体呈盒形,并不表现面部轮廓,另一方面覆盖区域包括胸部以上,称之为头罩或许更为合适。
2012年初,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组建的邺城考古队,在今河北省临漳县习文乡北吴庄村北发掘了一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编号造像2895件(块)[1]。据初步统计,现有造像底座近900件,题记造像300件左右,时代以东魏北齐为主,另有少量的北魏及隋唐时期造像。
一、前言邦嘎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市琼结县下水乡邦嘎村北侧,地理坐标为东经91°43′15.36″、北纬29°05′13.66″,海拔3713米,总面积约2000余平方米。遗址所处的雅砻河谷属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泽当宽谷,土壤发育情况较好,农牧业发达,人口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