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新造林中林木营养诊断及具体施肥技术的研究

来源 :企业文化·中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pgxy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更新造林的发展中,对林木的营养进行综合的诊断,是对林木在生长中对营养吸收的程度进行有效的评判,林木在生长中,对营养的吸收多少,不仅影响其长势,还影响其发育。在更新造林的养护中,对林木营养的诊断是保障林木良好生长的重要前提,在我国的林业发展中,对于木材的应用是十分广泛的,要想促进木材的合理应用,并且发挥其最好的效果,必须促进对林木营养的综合诊断,在诊断中,如有营养不良的树木,就可以综合其原因,进行不同的施肥,从而促进其营养的吸收使其达到营养的平衡,本文将针对在更新造林中林木营养的诊断及具体的施肥技术进行综合的阐述。
  关键词:更新造林 营养 施肥 技术
  林木资源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被广泛的应用,并且在建筑中,也被广泛的应用,更新造林是促进林业发展的重要项目,对保护森林资源的良好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更新造林的养护管理中,对林木的施肥是十分重要的,施肥量的对少也是十分重要的,要想良好的把握施肥的技术,必须对林木的营养进行综合的诊断,我国在对林木营养的诊断中,还不是很先进,因为我国对林木营养的诊断起步较晚,并且对科学的利用率较低,所以在未来的发展中,还是需要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入。
  一、林木营养诊断技术研究
  1、林木营养诊断的意义平衡施肥中的所谓平衡,实际上是一种动态平衡体系。林木由于它的长周期性与农作物相比较,其平衡有着更深刻的内容和含意,它不仅随林木品种、产量水平、采伐制度、土壤类型、施肥方法、施肥量、管理水平和气候因子变化而异,而且随时间和空间的变化而变化,不同的条件下有不同的平衡体系。
  2、综合营养诊断施肥法。DRIS法以养分平衡理论为基础,认为一种营养元素与其它营养元素的比值存在一个最适值,实际栽培植物的实测值离最适值越近,说明越接近平衡;反之亦然。最适值一般在当地高产群体中叶分析元素比值的平均值中产生。如果高产群体叶片两种元素比值变异程度大,说明这两种元素的相对平衡不重要;如果变异小,说明该平衡在维持高产群体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变异程度用低产群体营养元素比值和高产群体比值作显著性检验来确定。DRIS指标的确定要求大量的化学分析及作物产量方面的数据,故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
  3、临界浓度值法。临界值法是指植物组织中养分的数量界限,低于临界浓度时,施用该养分元素会有明显肥效反应。临界浓度是一种难定值,因为其他养分元素或环境条件可能会限制在施用某一缺乏元素时本来可以产生的反应。临界浓度一般是用植物组织分析来确定的,样品采自试验区内没有施肥的林木,它们在施入待测元素后会有不同程度反应。另一种测定方法是把植物组织中的养分浓度和施用不同数量肥料后的植株的肥效反应联系起来,建立生长量或产量与叶片养分浓度的抛物线回归方程并绘图,方程中生长量极值相应的养分浓度即为最适值,最高产量的90%相应的养分浓度为临界值。
  二、林木施肥技术
  在更新造林的施肥中,要想良好的掌握施肥技术,不仅要对林木的营养需要进行综合的掌握,对林木在生长中的不同阶段的特性及营养元素的需要都要进行不同的把握,只有掌握了这些,才能进行有效的施肥,另外对于施肥的技术也有一定的要求,这就需要工作人员进行学习和培训了,在学习和培训中,不仅要掌握林木的施肥技巧对各个肥料的特性也要进行综合的掌握,从而,掌握正确的施肥技术,促进林木的良好生长。
  1、施肥量确定。确定林地施肥量的方法包括2种根据土壤养分供应量和不同林分营养元素累积量来确定;通过在特定林分内开展多年施肥试验确定。日本研究者提出林地施肥量的确定可以幼林标准施肥量为基础,造林后的几年其施肥量大致按标准施肥量的20%每年递增。王敏等通过在不同地块开展红松人工母树林最佳施肥量试验,结果表明,林龄30a左右的红松人工母树林密度320株/hm2时,每株施350g磷二铵效果最好。陈建华等通过在板栗林开展配方施肥试验发现,配方施肥以每株板栗施0137kg尿素+0146kg过磷酸钙+0125kg氯化钾对板栗雌花芽分化、增加雌花芽数有显著促进作用。因此,根据林地土壤供给营养元素的能力、土壤理化性质、树体营养元素含量和预计产量来推算林木的施肥量,既可以提高肥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又能起到显著地增产增收效果。
  2、施肥方式。林地施肥能够满足林木生长过程中对不同养分的需求,从而达到维持林木持续生长和繁殖的目的。一般来说,施肥时只有全面考虑林地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林木竞争和肥料特性等对施肥效果的影响,选择科学合理的施肥方式,才能显著促进林木的生长发育。对于某个特定的立地条件,施肥方式的选择应该建立在土壤和林木营养分析的基础之上。根据施肥时期的不同,林木施肥方式可以分为施基肥和追肥,其中追肥又分为撒施、条施、沟施、灌溉施肥和根外追肥等。
  3、施肥时期。施肥时期根据林木不同生长发育阶段可分为幼苗期施肥、幼林期施肥、中龄期施肥和近熟期施肥。研究表明,在板栗的近萌动期、花期和采后追施有利于板栗枝条的健壮生长,对其次年产量的提高有重要意义。施肥时期也包括施肥季节,一般在林木生长高峰期之前是施肥最佳季节。田库等通过杨树林地施肥试验认为,在杨树生长节律中的生长旺盛期施肥不仅能给杨树补充营养,而且能显著提高其生长量。刘寿坡等研究发现,在较贫弃的土壤上进行林地施肥对I-214杨有明显的增产效应,其中施氮肥的效果最为显著,氮磷钾肥混施亦能取得较好的增产效果。施肥季节不仅与林木生长高峰期有密切关系,而且与土壤水分条件、气候因素和生长期长短及肥料特性等因素有关。幼龄兰考泡桐胶合板材林前2年营养补给对泡桐生长无明显促进效应,第3年采用N100P25A30进行营养补给,对泡桐胸径、胸高断面积和材积生长具有显著的促进效应,分别提高6110%、12172%、13134%。因此,施肥时期应通过开展多年不同立地条件下的林地施肥试验来确定。
  三、总结: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在对林木的营养诊断上,更是充分的应用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促进对林木营养元素的良好诊断,还可以促进林木在肥料的施用中,进行科学的配比,从而,使林木在生长中,对营养元素的需求能均衡的吸收,促进苗木的良好生长,合理有效的施肥不仅可促进苗木的生长,还可以提高苗木的品质,提高林木的利用率,从而促进林业的良好发展,生态环境的良好建设。
  参考文献:
  [1]刘辉强 林木施肥研究综诉 安徽农学通报 2010 05.
其他文献
国有建筑工程企业项目部的思政工作,是指在现阶段根据国家和企业需要完成施工任务的基础上,通过发挥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作用,通过鼓励、引导员工思想,增强项目部的凝聚力和战斗
耗时低效是我国目前中职英语教学存在的主要状况,这让中职英语教学方法迫切需要改变。要想实现英语课堂教学创新、转变,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更好的获得发展与进步,我们有必要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 要:电视频道的专业化是世界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国电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电视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提供了必要条件,但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才刚刚起步,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和不足,只有找出相应的合理的对策,才能提高频道的核心竞争力,实现频道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电视专业化频道 发展背景 问题 对策  1.电视频道的专业化的发展背景  电视技术的发展为电视频道的专业化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条
TPR教学法始创于20世纪60年代,创始人是James Asher.这一个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教师发出口头指令,同时用肢体的动作表达出相应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所发出的指令的意思。学生理
中职学校虽然是以培养专业性人才为主的学校,但是仍不能忽视基础学科的培养。而语文作为基础学科中最重要的一门,因其具有通用性、人文性、基础性以及工具性等得天独厚的优点,在
为寻求我县承包地、宅基地、村集体建设用地盘不活、转不动问题的破解之策,县政府办公室组织人员到县农业农村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青云镇等单位、镇街开展了专题调研.
期刊
激励是国企政工干部管理工作的一项基本内容,是调动国企政工干部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基本手段。在国企政工干部管理中,建设科学有效的激勵机制是提高工作效率、提升人员素质、顺利实现工作目标的有力保证。近年来,国企采取一系列措施,重视和强化政工干部激励机制的建设,收到了一定成效。但是,在对激励机制的认识和理解上,仍然存在着一些偏差。在激励机制的制定和运用方面,仍然存在着不恰当、不科学的因素。甚至,有
摘 要:本文介绍了建筑工程招标投标的基本概念和建筑工程招投标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规范管理的对策,希望能够对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关键词:建设工程 招投标管理 对策  一、招标投标基本定义:  招标是一种国际上普遍运用的、有组织的市场交易行为,是贸易中的一种工程、货物、服务的买卖方式,相对于招标,称之为投标。 招标是指招标人即买方发出招标公告或投标邀请书,说明招标的工程、货物、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