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琴识女人 谁能辨经纶

来源 :人民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cufo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家珍的几次雅集,笔者均因故错过了。她后来邀我观赏8月初在恭王府大戏楼举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演出周——古琴系列音乐会”,结果又由于那里无障碍的缺失令我这个轮椅客不得不望而却步。于是乎,赵家珍干脆在自己的府上为我开了一个专场音乐会。尽管此前曾经无数次在视频和CD上看过听过她的演奏,但这回的感受绝对是非 同寻常的。坐在琴台旁的赵家珍仿佛完全换了一个人,刚才还在吴侬软语娓娓道来的她,忽然转而使用了另外一种更具魅力的话语体系,裹带着我身不由己地沉浸其中,乐而忘返。
  主人报出的第一首曲名有些出乎我的预料——《乌夜啼》,不属于耳熟能详的范畴,也罢,正好来个当堂补课。
  赵家珍不愧为古琴宗师吴景略的得意弟子,在造境方面堪称高手。
  起初,我还能把注意力集中到赵家珍的轻挑漫剔,散泛交错,吟猱绰注等技法上,她的“走手音”九曲连环,荡气回肠。可渐渐地,那浓重的夜色铺天盖地笼罩了一切,我屏住呼吸,睁大眼睛,努力想回到方才的现实中去,但很快我就知道这是徒劳的,那种身不由己、情不自禁和身临其境的感觉也是从未有过的。
  记得刘鹗《老残游记》有一回描写申子平听神奇女子弹琴的情景:该公子本会弹十几调琴,所以开始听时还在算计人家的指法、调头,既而便耳中有音,目中无指。久之,耳目俱无,觉得自己的身体飘飘荡荡,如随长风浮沉于云霞之际。久之又久,心身俱忘,如醉如梦……说实在的,当初读这一段时,我总觉得过于夸张了,可现如今,我正体验着如申子平一般的感受。
  一曲终了,我便得出如下结论:古琴必须要现场体会,否则你的感觉一定是残缺的,两千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有了“观乐”之说,鄙人愚钝,今日方才彻悟。“观琴识人”,我情不自尽地脱口而出。
  “我超级喜欢《闻香识女人》这部片子。”赵家珍笑道:“观琴识女人,是不是更有创意?”
  我点头道:“你的演奏俊朗厚重,还有雄浑。”
  “干脆说不像个女人在演奏!”
  “哈哈”,她的爽快也是超级的。
  接下来,我谈到《乌夜啼》所带给自己的那种戏剧性心理变化。
  “这正是我希望达到的效果,”她从琴台旁站起身,似乎这样讲话会来得更痛快些:“我没有把乌鸦反哺作为这首曲子的主题,尽管很多人都是这样做。传说三国时何晏狱中待决,半夜有两只乌鸦落在房顶上啼叫,他的女儿听到后非常高兴:‘鸦声报喜,父亲将得到赦免’,第二天果然就应验了。我的《乌夜啼》讲的是这个故事,表现了悲喜两重天的意境。”
  “悲喜两重天”,我重复着这句话,品味它的意思。
  “我在描景状物的时候更注重渲染人的情绪,清微淡远并不能概括古琴艺术特征的全部。”我插话道,“有一种悬念的效果,”她微微一笑,“但不是故作神秘,我反对古琴方面一切形式的神秘主义。”
  于是,我们的话题就从一首曲子转到关于古琴的前世今生上来了。
  老姜:我发现没有任何一种乐器像古琴这样被赋予了如此崇高的文化使命。历代琴人都是步履维艰负重前行,作为一个专门从事演出和教学的古琴家,你如何看待古琴的过去、现在和将来?
  赵家珍:辉煌的过去,彷徨的现在和大有希望的将来。
  老姜:一个乐观主义者的看法。
  赵家珍:不能盲目乐观,做对了事情才有未来。
  老姜:你所说的“做对了事情”指的是什么?
  赵家珍:首先,古琴要减负,要去“古”还“琴”,把它真正当成一种乐器,就像钢琴一样,没有哪个老师一上来就对学生说:你学钢琴就是在学习浩瀚的西方音乐文化;更不能想象有谁会要求学生穿着巴赫时代的衣服来弹钢琴。
  看到我诧异的神情,她郑重地说:继承古琴文化不能搞神秘主义,穿汉服,挂玉佩,偶尔做演出之用是可以的,但教学就大可不必了。
  老姜:用一句话来描述你对古琴事业的心情。
  赵家珍:忧喜两重天。
  老姜:何者为主?
  赵家珍:当然是后者。
  赵家珍演奏的第二首曲子是《忆故人》。我曾经在中国唱片上海公司出版的《中国音乐大全
其他文献
廖辅叔(1907—2002)先生是一位有着深厚诗文修养的我国现代著名音乐史学家、音乐教育家、翻译家,一生著述颇丰。读先生文论不仅能够通过其七十余载的音乐生涯了解与感受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风雨历程,同时也深为先生的渊博学识与令人敬重的学术品格而油生景仰之情。不过,廖先生著作中影响于当代学界的通常是他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部分论著,如专著《萧友梅传》、论文集《乐苑谈往》等,其更早一些时期特别是上世纪三四
2009年9月23日晚,作曲家谭盾的新作——《陶乐:大地之声》由马勒室内乐团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该曲为作曲家今年的新作,由奥地利维也纳Musik-Festival Grafenegg委约创作,此次在国家大剧院的演出系为该曲的国内首演(2009年9月6日,该曲在Grafenegg进行国外首演),并由作曲家亲自指挥演出。    一、乐曲的内容简介    《陶乐:大地之声》是为纪念马勒诞辰150周年
2006年10月23—28日,由中央音乐学院和国际电子音乐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央音乐学院中国现代电子音乐中心和中国音乐家协会电子音乐学会承办的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MUSICACOUSTICA 2006-BEIJING)在北京隆重举行。  2006北京国际电子音乐节的主题是“语言”,这是向电子音乐深度挖掘的一个重要方面。二十世纪中叶以来,电子音乐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这与计算机数字化的工作语
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是全国性最高级别的音乐理论奖项。该奖项通过评奖的方式,评选出优秀的音乐理论评论作品,对其作者进行奖掖和表彰。这一评奖对推动我国音乐理论事业的发展和音乐理论、评论的学科建设,促进音乐学研究的深入和音乐理论、评论人才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近日,中国音乐家协会、中央音乐学院和徐小平艺术基金就“中国音乐金钟奖理论评论奖”活动事宜达成协议。三方共同协商,决定自2009年起,“中国音
2005年11月28号晚零点40分,笙演奏家、教育家,原中国电影民族管弦乐团团长、中国民族管弦乐协会笙协会会长曹建国(又名曹节)先生因病医治无效去世,曹先生的逝世无疑是中国民族管乐界的重大损失,中国又失去了一位名扬四海的民族管乐演奏家,全国各地的朋友、同行及学生匆匆赶往八宝山革命公墓,向他们所热爱、所敬重、所崇拜的艺术大师,作最后的诀别。在低沉的哀乐声中,人们仿佛又看到了舞台上那潇洒的身影,又似乎
据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精神:“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公共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①  公共选修课,又称通识教育课,是普通高校为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开设的普及性课程,而音乐公共选修课是加强大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的重要课程之一。  我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学校音乐教育经历了数十年的发展已初具规模,在中小学开设音乐课得到普遍认同,学校音乐教育法规、教材建设日趋完善,但当时的中国学校音乐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其中音乐师资的缺乏是制约其发展的问题之一。为此1938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开始对中小学音乐教学情况进行调查,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制定了调查问卷,一种由学校填写,另一种由音乐教师填写,发放形式是由教育部普通教育司转
本刊讯2009年12月23日晚,由中国音乐学院附中主办的“弦·键之声”钢琴、弦乐音乐会在北京中山音乐堂举行。此次音乐会参演的都是来自中国音乐学院附中的钢琴专业学生,演出曲目包括凯文·欧森的双钢琴入手联弹乔普林的《拉格泰姆狂想曲》、格拉那多斯的《稻草人》、德沃夏克的《钢琴三重奏》、卢托斯拉夫斯基的双钢琴作品《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等八首作品。这也是暨中国音乐学院附中钢琴演奏专业2001年成立以来的首次
逅》是青年作曲家王丹红应琵琶演奏家、中国音乐学院教授杨靖女士委约,为四把琵琶和南音琵琶而作。作品于2008年5月创作完成,首演于中国音乐学院,此后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民族音乐成果展演闭幕式音乐会”和“第八届中央音乐学院音乐节”等音乐会上多次公演。  《邂逅》在每次的上演中都深受听众们的喜爱,并得到业内人士的肯定和赞扬。作为一部专门为琵琶而创作的现代民族室内乐作品,《邂逅》充分发挥了琵琶的表现力
吕骥(1909年4月23日—2002年1月5日)是世纪音乐家,因为他经历了几乎整个20世纪,他的创作、研究、教学、组织等音乐活动也都直接地影响着我国20世纪的音乐事业,在我国现代、当代音乐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作曲家吕骥的创作丰硕,合唱《凤凰涅槃》《抗日军政大学校歌》(今已成为全军院校校歌)等许多作品为一代之杰作。同时,作为音乐界领导的吕老对我国的音乐创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始终把音乐创作放在首要的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