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S取代2-巯基苯基黄铜矿捕收剂性质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

来源 :矿产保护与利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loveyouggy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分析了2-巯基苯并噻唑(MBT)、2-巯基苯基恶唑(MBO)和2-巯基苯基咪唑(MBI)三种螯合捕收剂的电子结构,系统地研究了分别取代N、O、S原子对捕收剂的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MBO费米能级附近主要由硫原子贡献组成,S1、S2原子具有较高活性,表现出更强的电子活性,说明MBO的捕收性和选择性比其他两种捕收剂的都强.通过前线轨道计算可知MBO与矿物的相互作用最强,其结果很好地解释了三种螯合捕收剂发生作用的差别.试验中三种螯合捕收剂浮选黄铜矿和黄铁矿时,MBO、MBT、MBI对黄铜矿的回收率依次为88%、63%、42%,对黄铁矿的回收率都小于20%,浮选回收率最好的药剂为MBO.因此取代O原子的捕收剂MBO对黄铜矿的选择性最好,捕收能力更强,浮选回收率也更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认清黄铜矿和黄铁矿的可浮性差异及新药剂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参考.
其他文献
实时连续血糖监测(real-time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ing,rtCGM)已经成为强化胰岛素方案治疗的关键组成部分,被认为是1型糖尿病(type 1 diabetes,T1DM)患者的标准护理。既往很少有长期研究来评估rtCGM与各种胰岛素注射方法的疗效,该课题组前期报道了COMISAIR研究的结果,该研究是一项为期1年、非随机、真实世界的研究,评估了长期使用传感器增强胰岛素方案(sensor-augmented insulin regimens,SAIR)的疗效。在目
期刊
目的:探讨粪菌移植(FMT)对非肥胖糖尿病(NOD)小鼠发生1型糖尿病(T1DM)的影响及相关机制。方法:8~9周龄的雌性NOD小鼠72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 n=36)和FMT组(n n=36)。FMT组移植C57BL/6鼠的粪菌,对照组移植自身粪菌,隔日1次,共5次。比较两组小鼠的胰岛炎评分和T1DM发病率;通过16S rRNA基因测序评估NOD小鼠粪菌组成;实时定量PCR检测肠屏障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流式细胞术检测肠-胰腺免疫轴中调节性T细胞(Treg)、辅助性T细胞(T
从实际工况出发,设计某款10.5 m燃料电池城市客车能量管理策略,仿真分析该策略下动力电池充放电容量最大值及整车百公里氢耗两个评价指标,并以此为目标函数,利用NSGA-II算法对能量管理策略进行优化.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铁含量对闪锌矿(110)表面的表面弛豫、电子性质及铜活化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低铁含量的闪锌矿,闪锌矿(110)表面的锌原子和铁原子向表面内部的弛豫均变小,减小了空间位阻;电子态密度及能带结构表明,铁电子活性较强,且无自旋极化,即低铁有利于闪锌矿浮选.对于高铁含量的闪锌矿,其表面的铁原子向内部弛豫较大,增大了空间位阻;电子态密度及能带结构表明铁的活性不高,出现自旋极化,不利于浮选.而闪锌矿(110)表面上铁不易被铜替换,且铁的含量越多越不利于铜的替换.该研究从原子层面上解释了铁
结核病(TB)发病率很高,但原发性胰腺TB却极其罕见,且对其诊断极具挑战性。本文报道了1例误诊为胰腺肿瘤并施行了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胰腺TB青年男性患者,并结合相关文献报道进行分析讨论,以求进一步加深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知。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研究了单个、一层、多层(两层、三层)水分子与Au(100)表面的相互作用,从原子层面上分析Au(100)表面的亲/疏水性质.同时结合分子动力学模拟,分析水滴在金表面的润湿过程,进而从介观层面上揭示金表面的亲/疏水性质.结果表明,单个水分子在Au(100)表面是物理吸附.与单个水分子吸附构型相比,一层水分子吸附构型中存在层内氢键作用,多层水分子吸附构型中存在层内氢键和层间氢键作用.随着水分子层数的增多,多层水分子吸附构型的内层水分子与Au(100)表面原子的平均作用距离呈现逐渐减小的趋势.
与菱锌矿伴生的高可溶性碳酸盐类矿物方解石、白云石会导致矿浆中含有大量钙(镁)离子,从而影响菱锌矿的浮选.采用密度泛函理论对钙(镁)离子在菱锌矿(101)表面吸附进行模拟.计算结果表明,钙离子和镁离子会与清洁菱锌矿(101)表面发生较强的化学吸附,并且钙离子的吸附比镁离子更强.水化后的菱锌矿(101)表面也会与钙离子和镁离子发生吸附,但是吸附强度明显减弱.另外,钙离子在水化菱锌矿(101)表面的吸附会削弱菱锌矿(101)表面的水化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消除菱锌矿浮选过程中难免离子的影响提供理论指导.
1型糖尿病(T1DM)主要由自身免疫应答介导,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间稳态的破坏与T1DM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靶向肠道菌群的干预方式为疾病治疗提供了新思路。目前动物研究已初步证实了肠道菌群疗法(益生菌治疗、粪菌移植、短链脂肪酸补充)对T1DM的保护作用,但相关临床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有待探索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本文旨在综述肠道菌群疗法防治T1DM在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中的进展,对目前的研究成果和局限性进行总结,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垂体腺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绝大多数为良性且具有内分泌症状,部分呈侵袭性生长,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且分类系统对垂体腺瘤临床行为预测能力有限,肿瘤亚类有待发现。表观遗传学是对不改变DNA序列的基因表达改变的研究,为垂体腺瘤的分类问题提供了新的信息,并可能对预测和治疗产生影响。本文就垂体腺瘤在表观遗传学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糖尿病是一组病因病理与临床特征高度异质性的疾病。1型糖尿病(T1DM)在遗传学、免疫学、代谢学及治疗学等方面呈现不同的内在型与临床表型。精准医学的兴起为糖尿病的深入研究及临床防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策略。本文将阐述T1DM精准医学在诊断、预防、治疗、预测及监测方面的基本概念、研究进展与可能的发展方向。“,”Diabetes is a group of highly heterogenous diseases with multiple etiopathologies and clinical charac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