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佘双好:课程建设应重视教育对象的
“自反性”
谈到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许多学者和教师都把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社会环境及教师素质等问题上,这些原因都非常重要,但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就是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基础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容和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且大学生还会根据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认识和评价,这就是教学过程中教育对象的“自反性”,这一点非常值得关注。
“自反性”是教育对象的基本特征
“自反性”即自己以自己作为思考和行为的对象,也就是自己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反思自己。人是具有自反性的动物,人们会依据自我对社会的看法和评价,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改变。人的自反性要求教育过程要思考教育对象本身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和评价,也就是考虑思维与实在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教育者对课程内容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当然希望学生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来理解。但是,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看法也是很重要的,这既是他们学习的基础,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新的教育内容的熟悉和把握。另一方面,教育对象会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固有知识来评价和检思教学内容。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单纯的课程内容的教学,而且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不断发生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对自己教学(学习)过程进行自反的过程。思政课既要以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作为基础,也要根据教育对象对课程观念的改变而改变。
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教育对象的自反性要求思政课教学中不仅关注教育内容,而且要关注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状况。我们的调查发现,“60后”和“7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从“60后”到“70后”,大学生关注的视野从宏观转向了微观,价值目标从理想转到了现实,价值取向从单一走向了整合,价值选择评价标准从严格转到了宽容,群体心态从“外向”转为了“内向”。而“80后”在“70后”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向“60后”回归,他们试图整合两者的矛盾,表现出理性务实、开放宽容、折衷整合、多元自我、多变流动的特点,增加了成长过程的矛盾、对立和冲突。而今,新的一代,即“90后”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更微观、具体、现实、感性、自我、质朴。从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思想轨迹来看,思政课的建构内容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反差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思政课所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国家哲学、宏观哲学,而学生所关注的是微观的、个人的、短期的问题;思政课所讲授的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强调社会价值、社会利益至上性,而学生常感受到的是个体的价值;思政课重视思想道德层面的发展,而当代大学生多出现心理层面的问题;思政课讲授的是一个规范化社会必需的价值观念,其讲授的价值观念一般要超越个人的生活体验,而这种超越性常常带给人一定的困难。
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这些反差,既说明了课程教学的难度,又展现了思政课的优势,因为当代大学生缺乏对客观世界的宏观思考,对国家哲学不感兴趣,这并不是一种优点,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一种宏观的哲学指导。因此,我们需要对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把握。
思政课程如何处理教育对象的自反性
教育对象的自反性,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基础,也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指明了路径。
1.既要以教育对象思想观念为基础,又要超越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局限性。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既要进入学生世界,成为学生精神构建的重要思想素材,又不能停留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意识形态表象里面,要使教育对象实现精神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思政课的教学魅力,避免出现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自说自话”、“自我循环”的状态。
2.增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弹性。以往课程建设及教学过程中,课程建设钢性太强,而教育对象的“自反性”要求课程建设具有弹性。比如在注重课程建设统一性的同时,也适当尊重课程建设的差样性;在注重课程内容综合性的同时,也适当关注课程内容的专题性;在课程要求具有政治性、纪律性的同时,也适当强调科学性、学术性;在强调教学内容系统性、逻辑性的同时,也适当遵循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特点和成长的特定阶段发展需求;在对思政课教师提出要求和任务的同时,也适当关注教师的长期的稳定发展;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纯洁性的同时,也适当考虑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互动;在强调课程建设的中国特色的同时,也适当以开放的视野吸纳国外同类课程经验;在建设思路上强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意志的同时,也适当倾听思政课一线教师的声音。
3.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把课程教学作为一种双向探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传统思政课教学主要以说理教育为主,这种方式对教育对象系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形成对理论的总体认识是有帮助的,但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知识成为外在于教育对象的客观知识,而使教育对象游离于课程教学之外。更有甚者,一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使用说理教育方法,把说理教育演变成“满堂灌”,甚至强制和压服学生,这样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育对象的“自反性”要求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双向交流、平等探讨的过程。
4.倡导把思政课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行动研究过程。思政课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学过程,也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相互探究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人的“自反性”基础上的行动取向的研究过程。因此,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倡导一种“把教学过程看成是研究过程”的理念,邀请教育对象共同参与课程行动取向的研究。目前在思政课教学中,不仅教育对象在教学活动中相对被动,教育者也是处于十分被动状态,这种局面并不符合教学过程中人的“自反性”特点。因此,需要倡导一种新的教育活动理念和方法。行动取向探究过程既改变了教育对象的身份,同时也改变了教育者的形象,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势必会改变思政课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态,从而带动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好转。
“自反性”
谈到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问题,许多学者和教师都把影响教学效果的主要原因放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学社会环境及教师素质等问题上,这些原因都非常重要,但我认为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就是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基础和接受思想政治教育信息的内容和方式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并且大学生还会根据他们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对课程内容进行认识和评价,这就是教学过程中教育对象的“自反性”,这一点非常值得关注。
“自反性”是教育对象的基本特征
“自反性”即自己以自己作为思考和行为的对象,也就是自己根据已经掌握的知识反思自己。人是具有自反性的动物,人们会依据自我对社会的看法和评价,对自己的行为做出相应的改变。人的自反性要求教育过程要思考教育对象本身对教育作用的认识和评价,也就是考虑思维与实在的双向互动关系。一方面,在思政课的教学中,教育者对课程内容有自己的教学目的和要求,当然希望学生按照教学目的和要求来理解。但是,教育对象对教育内容的理解和看法也是很重要的,这既是他们学习的基础,也直接影响着他们对新的教育内容的熟悉和把握。另一方面,教育对象会在教学过程中,依据固有知识来评价和检思教学内容。这样,教学过程不仅是单纯的课程内容的教学,而且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不断发生相互影响和交流的过程,也是一个互相对自己教学(学习)过程进行自反的过程。思政课既要以教育对象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作为基础,也要根据教育对象对课程观念的改变而改变。
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深刻变化
教育对象的自反性要求思政课教学中不仅关注教育内容,而且要关注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状况。我们的调查发现,“60后”和“70后”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从“60后”到“70后”,大学生关注的视野从宏观转向了微观,价值目标从理想转到了现实,价值取向从单一走向了整合,价值选择评价标准从严格转到了宽容,群体心态从“外向”转为了“内向”。而“80后”在“70后”思想观念的基础上向“60后”回归,他们试图整合两者的矛盾,表现出理性务实、开放宽容、折衷整合、多元自我、多变流动的特点,增加了成长过程的矛盾、对立和冲突。而今,新的一代,即“90后”的大学生,他们的思想观念更微观、具体、现实、感性、自我、质朴。从改革开放30年大学生思想轨迹来看,思政课的建构内容与大学生精神世界的反差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思政课所讲授的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国家哲学、宏观哲学,而学生所关注的是微观的、个人的、短期的问题;思政课所讲授的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强调社会价值、社会利益至上性,而学生常感受到的是个体的价值;思政课重视思想道德层面的发展,而当代大学生多出现心理层面的问题;思政课讲授的是一个规范化社会必需的价值观念,其讲授的价值观念一般要超越个人的生活体验,而这种超越性常常带给人一定的困难。
思政课与大学生思想观念的这些反差,既说明了课程教学的难度,又展现了思政课的优势,因为当代大学生缺乏对客观世界的宏观思考,对国家哲学不感兴趣,这并不是一种优点,他们在发展过程中需要一种宏观的哲学指导。因此,我们需要对当代大学生的这些特点进行把握。
思政课程如何处理教育对象的自反性
教育对象的自反性,为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基础,也对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提升指明了路径。
1.既要以教育对象思想观念为基础,又要超越教育对象思想观念的局限性。思政课的教育内容既要进入学生世界,成为学生精神构建的重要思想素材,又不能停留在学生精神世界的意识形态表象里面,要使教育对象实现精神的升华。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思政课的教学魅力,避免出现思政课教师在课堂上“自说自话”、“自我循环”的状态。
2.增强思想政治课程建设的弹性。以往课程建设及教学过程中,课程建设钢性太强,而教育对象的“自反性”要求课程建设具有弹性。比如在注重课程建设统一性的同时,也适当尊重课程建设的差样性;在注重课程内容综合性的同时,也适当关注课程内容的专题性;在课程要求具有政治性、纪律性的同时,也适当强调科学性、学术性;在强调教学内容系统性、逻辑性的同时,也适当遵循学生思想发展变化特点和成长的特定阶段发展需求;在对思政课教师提出要求和任务的同时,也适当关注教师的长期的稳定发展;在强调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纯洁性的同时,也适当考虑与其他人文社会科学的交流互动;在强调课程建设的中国特色的同时,也适当以开放的视野吸纳国外同类课程经验;在建设思路上强调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意志的同时,也适当倾听思政课一线教师的声音。
3.改变传统授课方式,把课程教学作为一种双向探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传统思政课教学主要以说理教育为主,这种方式对教育对象系统掌握思想政治理论知识,形成对理论的总体认识是有帮助的,但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使知识成为外在于教育对象的客观知识,而使教育对象游离于课程教学之外。更有甚者,一些教师并不能很好地使用说理教育方法,把说理教育演变成“满堂灌”,甚至强制和压服学生,这样就失去了课堂教学的效果。教育对象的“自反性”要求教学过程的双向互动,教学过程应该是一种双向交流、平等探讨的过程。
4.倡导把思政课教学过程看成是一种行动研究过程。思政课教学过程既是一个教学过程,也是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相互探究的过程,这实际上是一种建立在人的“自反性”基础上的行动取向的研究过程。因此,思政课教学过程中应倡导一种“把教学过程看成是研究过程”的理念,邀请教育对象共同参与课程行动取向的研究。目前在思政课教学中,不仅教育对象在教学活动中相对被动,教育者也是处于十分被动状态,这种局面并不符合教学过程中人的“自反性”特点。因此,需要倡导一种新的教育活动理念和方法。行动取向探究过程既改变了教育对象的身份,同时也改变了教育者的形象,为思政课教师的职业化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路径,势必会改变思政课的生存状态和生活状态,从而带动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好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