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下局部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治疗食管炎性肉芽肿性狭窄一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ch0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患者男,35岁,主因吞咽困难5个月前来就诊。患者5个月前因出现吞咽不适2d就诊于当地医院,耳鼻喉科检查发现梨状窝积液,上消化道造影诊为食管炎,按反流性食管炎给予多潘立酮及埃索美拉唑等药物治疗,效果欠佳。约1个月后于当地医院接受住院治疗,入院期间各项血液化验检查均正常,胃镜检查发现食管下段狭窄,给予萨氏探条(直径0.9cm)扩张1次,效果不佳,仍持续吞咽困难。

其他文献
幼年性息肉又称黏液性或潴留性息肉,属于肠道错构瘤性息肉,好发于小儿,常因便血而就诊[1-3].近年来,随着结肠镜的普及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的广泛应用,小儿幼年性息肉的诊断率和治愈率得到极大的提高.现回顾我院采用内镜下黏膜切除术治疗小儿结肠幼年性息肉的资料,报道如下.
随着内镜下诊断与治疗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内镜介入需要在检查前行肠道的清洁准备。肠道清洁是结肠镜、小肠镜及胶囊内镜等检查防止误诊、漏诊提高诊断阳性率的关键。本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对照试验设计,比较用改良的“3合1”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和磷酸钠盐口服溶液3种清肠剂的结肠镜检查患者顺应性、安全性和清肠有效率。
胆道感染的原因很多,不同的病因引起感染的细菌菌群可能有所不同.本文中我们主要对胆道系统良、恶性梗阻合并胆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差异和抗生素敏感度进行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资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南京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08年8月至2010年3月胆道梗阻合并感染的112例住院患者.恶性梗阻组37例中,胆管癌15例,壶腹部肿瘤9例,胰头癌4例,肝癌1例,胃癌腹腔转移致胆道梗阻8例;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可完整大块地切除病变,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实现根治肿瘤的效果,但ESD手术操作时问长、技术难度高,出血及穿孔并发症发生率高。黏膜下注射液的停留时间长有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手术成功率,Fujishiro等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中应用透明质酸、甘油果糖混合液黏膜下注射,证实其具有保持较好黏膜下液体垫和良好的安全性等优点,推荐其作为ESD优选的黏膜下注射液。
类癌是一种生长缓慢的低度恶性的少见神经内分泌肿瘤,约74%发生于消化道,占消化道肿瘤的0.4%~1.8%。正确认识消化道类癌的临床特征、内镜及超声内镜特点,对正确地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作用。我们总结了5年来我院确诊的胃肠道类癌共43例,旨在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患者男,67岁,因上腹胀痛伴食欲减退1个月来我院就诊。患者2周前在外院行胃镜检奁示:胃体、十二指肠多发黑色斑,考虑黏膜出血(未行病理活检)。近2周服药治疗症状改善不明显。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可,消瘦外观,腹平软,上腹部轻压痛,无反跳痛,未扪及明显包块,肠鸣音正常。
目前,国际上通用针对大肠肿瘤的相关共识包括美国消化病学会和内镜学会(AGA/ASGE)共同制订的指南和亚太胃肠病学会的共识指南,而国内尚缺乏相应的、涵盖筛查与早期诊治和综合预防等内容的共识意见.为此,由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肿瘤协作组主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学科暨上海市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的《中国大肠肿瘤筛查、早诊早治和综合预防共识意见》研讨会于2011年10月14 ~ 15日在上海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的手术时间较长,术中出血、穿孔的发生率较高,且对操作者技术要求较高.我中心应用ESD治疗消化道早期肿瘤过程中出现了10例穿孔,其中5例应月用套扎术修补穿孔取得了良好效果,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2009年5月至2011年3月间我中心采用ESD治疗消化道肿瘤共计215例,10例(4.65%)在手术过程中出现穿孔,其中5例采用结扎器套扎修补,男2例、女3例,年龄36 ~68岁
目的探讨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的可行性、安全性以及肿瘤的根治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腹腔镜结直肠癌手术病例和同期有可比性的131例传统开腹结直肠癌手术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组较传统开腹手术组的切口长度[(5.54±1.65)em比(14.42±2.49)cm]、肛门首次排气时间[(2.21±1.42)d比(3.94±1.50)d]、人均肠道干预次数[(0.3±0.7)比(1.7±2.1)]、首次进
直肠类癌是一种少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通常在黏膜下层生长,表现为黏膜下肿物,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随着结肠镜检查的广泛应用,其诊断率逐年升高。在治疗上,以往以外科手术为主,但手术创伤较大;内镜电切治疗仅适用于小而表浅病灶;内镜黏膜切除术(EMR)通过分块的方法来完成对病灶的切除,不能获得完整的病理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