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民族研究学科的发展、路径与趋向——基于民族学研究者的视角

来源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ji23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认识近代民族学学科的发展过程、主要路径及其表现的一些趋向,探究影响其迅速发展的因素,对理解外来知识进入中国的过程及其与本土文化的互动关系十分有益.近代中国在国际秩序的空前变革中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民族研究的认识、路径等内容发生了新变化.清末分科治学推进了民族学在中国的不断发展,同时民族学的发展也受到西学传播、留学生归国及时势等因素的综合影响.在民族研究的发展路径上,历史性是民族研究的重要根基,民族田野调查是民族研究的基本方法,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运用是民族研究的突出特征.民族研究实践的本土化、中国化趋势明显,应用民族学发展迅速,民族研究与边疆研究在相互交织中不断发展,表现出实现中华民族富强这一强烈的时代特色.
其他文献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加之国内外新的风险挑战,多重压力聚集.而要化解经济压力,必须坚持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打出政策组合拳,推动高质量发展.要通过深化对经济工作规律和重大问题的认识,引领化解深层次矛盾,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做强经济基础,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高质量发展.
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也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过程.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们党创造性提出新民主主义经济纲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创造了经济长期中高速增长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取得伟大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我们党不断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的百年历程可以视为以下三重逻辑的有机统一,从理论溯源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过程;从内容创新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国化是推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时俱进的过程:主要包括尝试探索阶段(1921-1949)、自主推进
为落实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决策部署和人才强国战略,党中央和中共教育部党组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党内法规和相关文件,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教师党支部执行力的重要性凸显.针对当前高校教师党支部中支部书记综合素质、党建工作和业务工作关系、组织生活形式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新形势下提升高校教师党支部执行力的途径.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期间邓小平军队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既是其冲破国民党军队压迫态势的外在要求,也是消除部队官兵对能否立足大别山疑虑的内在需要,更是其实现中共中央战略转折目标的现实考量.作为政治委员的邓小平及时掌握部队官兵的思想动态,适时在部队中开展形势教育、政策纪律教育等思想政治工作,为部队成功实施千里跃进大别山和创建大别山革命根据地的战略任务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础,也为新时期开展军队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重要借鉴.
锡炎同志潜心研究党的建设理论,退休后仍然笔耕不辍,不断推出新的研究成果.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诞辰之际,他主持编写了《不忘初心的百年奋斗——马克思主义与党的初心使命研究》一书.这是作者献给党的生日礼物.作为同行,我为这部论著的出版感到高兴.因为该书所谈及的主题意义重大,是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和实践中的一个重大课题,而且其内容是作者深入研究所取得的积极成果,所以我愿意写这个序,向读者隆重推荐.
期刊
“人民中心”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意蕴.当前我国对外传播工作面临复杂的形势变化,在对外传播中坚持“人民中心”理念意义重大.需要运用有效传播形式、实行分众传播、开展人格化传播、构建内外联动传播格局等方式,在对外传播中践行“人民中心”理念.
长征是在世界反侵略历史背景下发生于中国大地上的一场艰苦卓绝的远征,长征精神则是在这次征途中经千锤百炼而铸就的伟大精神,习近平同志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深刻阐释了长征精神的基本内涵.作为精神层面的力量,长征精神具有丰富的哲学底蕴.它既植根于中国传统哲学的沃土,又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的结晶.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长征精神的直接哲学源头,在长征的具体实践中交融会通,锻造形成为长征将士的精神指引.因此,长征精神是会通的典范,此会通体现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
腐败问题关乎国家发展安全,反腐败在维护中国国家发展安全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贯穿于国家发展安全的方方面面.制度建设是反腐败的治本之策,全面深化制度建设,是发挥反腐败在维护新时代国家发展安全中重大作用的关键一招.新时代科学推进反腐败制度建设,切实实现其对国家发展安全的维护功能,迫切需要我们从制度完善、制度运行、制度落实等三个方面聚焦聚力,从而切实铸牢新时代维护我国国家发展安全之盾.
人民主体性是社会发展的元价值,人民主体性发挥与协商民主实践存在着天然联系,现代协商治理方式对人民主体性发挥有着突出的功能效应.协商治理实践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单项推进就可以一蹴而就的,必须要有基本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条件支撑.物质性贫困与治理性困境在彝区贫困农村有着深刻的共生逻辑关系,四川省凉山州在强力推进脱贫攻坚进程中,将治贫的精准方略内化于治理的变革之中,形成了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局面,开启了新的物理空间形态和新的社会空间形态,既取得了消除绝对贫困的历史性胜利,也赢得了治理
“十四五”开局之年,成都市郫都区构建绿色生态网络,探索构建公园城市高质量建设和城乡融合多维度表达的新范式,实现城乡发展要素形态文化有机融合,营造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生态场景相构、城乡环境区位经济社会文化相融的复合系统,是成都美丽宜居公园城市高质量建设的重要举措.郫都区全面推行“两拆一增”促进“两山”互动转换,建立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推进绿色生态价值转化,促进了新时代城市文明观、发展观、民生观、人文观、生态观等价值观的同步融合和共生发展,为成都城乡融合试验区建设提供理论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