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三部曲”与美国梦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inavalwe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就有关电影导演的书而言,采访导演本人的对话录通常未必有很大的价值。与自传或材料翔实的传记不同,它勾勒出的导演形象,轮廓往往很模糊,形象更碎片化,使读者不易看清他完整的肖像。访谈者想要揭秘电影的创作方法和拍摄技巧,导演可又未必愿意直言自己的创作方法和技巧,常常面对提问闪烁其词。访谈能提供的有价值的相关材料,也总是被一堆价值不高、准确度堪忧的八卦逸闻淹没。此外,对话录也不同于详细阐释电影本身的主题和结构、揭示导演的意图和思想的分析性著作,更难提供在这方面有价值的内容。且不说许多导演未必将电影当成自己情感、思想和世界观的表达,即使他抱着这样的态度来创作,又有几个真正的作者,愿意面对麦克风和录音笔,将自己对影片的想法详加论述、和盘托出呢?更何况,许多蹩脚的提问者已早早用愚蠢的问题将导演的倾诉欲扼杀掉了。
  幸运的是,《莱昂内往事》(Conversations avec Sergio Leone)这本对话录没有受到这些问题的困扰,他为我们理解塞尔吉奥·莱昂内(Sergio Leone)这位大师的作品,提供了珍贵的钥匙。在与作者的对话中,莱昂内向我们真诚地展示了他自己。和他的那些电影作品一样,他的讲述充满现实感,也包含着自己守持的理念,没有复杂的术语或高深的理论,却道出了对事情的深刻见解。在这本书中,莱昂内将自己的“往事”娓娓道来,让读者了解了他一生创作电影的主导动机,这一动机体现在他著名的“往事三部曲”(他亲自导演的最后三部作品:《西部往事》、《革命往事》和《美国往事》)。伴随着他在这本书中的讲述,我们能够透过他的视野和语言,看到一个迷茫而动荡不安、梦想与野心交织、悲观与希望并存的现代世界,从而更好地欣赏这个生机蓬勃又危机不断的时代,在交织着现实与童话的电影银幕上,演出那一幕幕动人的“往事”。

往事·电影


  在《偷自行车的人》中,莱昂内本人的短暂露面,并不意味着他只是新现实主义的匆匆过客。在这一电影环境中度过青年时代的莱昂内,自然会觉得,某些美国西部片里衣服干干净净、后背中枪向前摔倒的场景,实在是太荒唐了。更重要的是,莱昂内想要借助细致入微的服装、道具和布景,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现实感。不过,这种现实感并不是某种为了真实的真实。在他看来,影片中的现实,是他想要向观众讲述的童话的背景,使后者陶醉其中才是他的目标。新现实主义的创作者,其实也和西西里木偶戏中牵线的手艺人差不多。“真正的西部和西部片毫无关系”,莱昂内十分清楚,“童话需要与现实混在一起”。关键在于,要用“真实的东西,对想象、神话、神秘和诗意进行过滤”。莱昂内电影的迷人之处,正在于这种糅合现实与想象的独有魅力。莱昂内在访谈中,清楚明白地道出了自己影片的如此魅力从何而来:“在现实的框架中讲一则幻想故事,会为影片提供一个神秘、传奇的维度。‘很久、很久以前’(once upon a time)……”这就是“往事”。
  另一方面,莱昂内绝不只是要在形式上超越美国西部片的传统,他想要为它添加不同的实质内容,基于自己的传统来创作意大利式的西部片。他十分清楚,自己身处的历史与文化传统,自己的个人生活经历,都必然使他的作品想要表达的东西,不同于前辈们在影片中留下的那些印迹。正是基于这一原因,莱昂内既能给约翰·福特(John Ford)冠以“第七艺术的荷马”这样的美誉,在访谈中毫不避讳地表达自己对他的景仰之情,也仍然将自己视为后者的对话者。莱昂内十分清楚,福特的电影想要表达的是美国对现代世界的承诺:“约翰·福特把美国看作乌托邦之地,很久以前,人们就宣称这里会承诺自由、和平、冒险和面包。”莱昂内将约翰·福特和弗兰克·卡普拉(Frank Capra)视为这种乐观主义美国梦的代表,但清楚地知道,自己与他们是不一样的:“我非常清楚我的美国观完全是另外一种。我经常看到美元的背面,被遮蔽的一面,而非正面。”这种观点上的差别,也正是个人身处的生活和历史经验使然。约翰·福特是一位比莱昂内大三十五岁的爱尔兰移民,他幼年就离开了自己的家乡,在美国成长和生活,为这个国家付出了一切,也从这里得到了一切。他的美国是美国梦不断兑现的美国。而莱昂内则是在墨索里尼时代诞生和成长起来的意大利人。他自己经历的往事是经济大萧条、法西斯统治、革命、世界大战。

往事·历史


  莱昂内认为,出生于一八七九年、经历过“美好年代”(Belle poque)的父亲是幸福的。而生于一九二九年、经历了从马车到航天飞机这样巨大变化时代的自己,最多只能说“简单地对曾经历过的东西感到幸福”。人类社会巨大变化的丰富性,掩盖不了莱昂内的悲观主义和对人类命运的焦虑。在法西斯的谎言教育下,他只能基于自己对生活的观感,在书本和资料中去寻找真正的历史。
  如果总是生活在阴影之下,要相信有真正的光明是不容易的。莱昂内的父亲即使身为意大利导演协会的主席,其导演才能得到普遍的承认,也不足以让自己免受法西斯的迫害。莱昂内最初的童年回忆是在秘密警察的尾随下,和父亲一起去参加左翼知识分子的集会。在战争期间,十三四岁的他又不得不面对饥荒和迫害苦苦挣扎。即便战争和法西斯统治结束,社会和政治的混乱局面也并未过去。大众仍然期待拥有无限权力的强人,许多蠢人也想要成为新的墨索里尼,但靠这两种人并不能使国家走上正轨。战前战后意大利政坛的乱象,使莱昂内成为一个并不积极的社会党人,一个失望的社会主义者,他甚至自称“保守的无政府主义者”,那种政治上的幻灭感,正是他后来在《革命往事》中想要表达的。独裁统治使社会分崩离析,在其中成长的他,早早就陷入了政治虚无主义。一个从小耳濡目染阴谋、告密、迫害和暴力的人,抱持一种悲观主义的态度有什么奇怪的呢?不过,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与小伙伴们结成帮派,一起自由自在地为非作歹的日子,永远留在了他的心中。十九岁时,他就以此为基础,写出了第一部“往事”——一个名为《童年往事》(Viale Glorioso)的剧本。虽然在看过费里尼的《浪荡子》(I Vitelloni)之后,他把它毁掉了,但这段岁月的美好以及由此培养出的对友谊的珍视,在近半个世纪后的《美国往事》中得到了完美的重现。

  在莱昂内的心中,如果说童年还有什么东西是美好的,那就是来自美国的电影和漫画。他和小伙伴们一道扮演着西部片中的角色,在黑市上偷偷去买美国的小说和漫画。在意大利的黑暗岁月里,美国式的英雄和故事,成为莱昂内脑海中萦绕的幻想。那些西部英雄的拓荒历险,成为他生命中的重要事件。莱昂内想用电影讲述的,正是关于美国的“往事”。

往事三部曲


  《莱昂内往事》使电影爱好者们注意到,莱昂内的“往事三部曲”也可以说是“美国三部曲”。在其中,他清楚地表达了自己这三部电影背后的主导动机。《西部往事》想要向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国家的诞生”。莱昂内坦承:“我重新用美国西部片中最典型的人物原型……来向西部片致敬。展现那个时代美国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这是一个同时关乎生和死的故事。在走上舞台以前,这些人物已经感受到了生理和道德上的死亡,成为前进中的新时代的受害者……我想讲述一个国家的诞生:美国。”在《美国往事》中,他要讲述“一个欧洲导演在美国神话中所做的梦”;而在《革命往事》中,作为革命世界的墨西哥正处于美国的边界上,美国也是片中两个主人公最后的目的地。为什么是美国?在莱昂内看来,美国的故事是具有世界性的题材,美国“是各种群体的聚合物,她包含着全世界所有的习俗、缺点和优点”,她“就像一个宗教,一个巨大的熔炉,是由全世界的人建立的第一个新型国家。笔直宽阔的马路,泥泞而尘土漫天,无始无终,穿越整个大陆”。莱昂内实际认为,美国而非欧洲才是西方现代文明的真正代表,才是真正的普世性国家。整个“往事三部曲”,正是围绕着美国这个现代世界的诞生和成长讲述的。
  在莱昂内的眼中,美国并不诞生于一七七六年的《独立宣言》,而是诞生于《西部往事》中那横贯大陆的铁路、轰鸣的机车与汽笛声。之所以他说《西部往事》是一场“死亡芭蕾”,是一个“关乎生和死的故事”,是因为浪漫的强盗、阴险的杀手和孤独的复仇者在其中扮演主角,七尺男儿快意恩仇的江湖,在铁路到来的时候逐渐地远去了。取而代之的人物是具有顽强生命力量的妓女,被致富和成功欲驱使的农场主,想要凭借金钱和机器实现梦想的铁路大亨,以及片尾那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在自己的电影舞台上,莱昂内想要同时展现旧世界的最后一幕和新世界的第一幕。在剧情冲突的桥段,新世界和旧世界的场景重叠在了一起。
  在访谈中莱昂内强调,他想让《西部往事》的节奏“让人联想起一个死者临终前喑哑的喘息”,因为那是旧世界与新世界交织在一起的殊死搏斗。两场斗争主宰了这个故事:口琴客的复仇,铁路大亨莫顿与弗兰克的阴谋。前者是旧世界中不断上演的亲仇恩怨,后者则是发生在新世界的美国梦的斗争。莱昂内指出:“整座城市就建在一条大街的两侧,这是一种通向大海的‘欲望’,每个人都希望城市的扩张使它越来越接近大海。这也是电影中那个经营铁路公司的残疾大亨的梦想。这就是美国梦。也是弗兰克在影片开始时杀害的那个男人的梦,他想建一个车站和一座城市。”在影片结束时,旧世界的人在决斗中死去或退隐;新世界的人——农场主和铁路大亨——也怀抱着未实现的梦想含恨逝去。只有最具包容性和生命力的妓女吉尔活了下来。她才是真正的sweetwater,为干涸的沙漠带来甘甜的水,在高亢而满怀深情的乐曲声中,迎接着无数铁路工人的到来。在莱昂内看来,《西部往事》既是悲观的也是乐观的,伴随着吉尔、工人和火车,作为现代世界的美国诞生了。
  在《西部往事》之后,莱昂内原本打算拍摄《美国往事》,但阴差阳错,陷入电影公司“圈套”的他,不得不亲自指导《革命往事》。不过他很快意识到,这部电影与另两部“往事”同属一个整体,因为革命同样属于现代世界。爱尔兰革命者肖恩没有骑马,而是骑着摩托车出场。另一个主人公——相信银行就是天国的狡猾强盗胡安,在西部荒废的竞技场上做爱而不是决斗。正如莱昂内自己所说,这个场景意味着“西部片的结束和政治的开始”。江湖英雄们退隐了,革命者和投机小贼登上了舞台。经历了友人背叛的流亡革命者肖恩,凭借他对革命反讽性的洞察,轻而易举地让胡安上了钩:“革命意味着混乱。在混乱的地方,一个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男人,很容易得到自己想要的。”他将后者的抢劫活动变成了拯救革命者的计划,让一个蟊贼成了“革命英雄”。但胡安家人的死和胡安的话,也让肖恩有所领悟:“识字的人告诉不识字的人,是时候该变一变了,然后穷人改变了事情。但是前者坐在大桌子前说啊说啊说啊,吃啊吃啊吃啊,而穷人死了。这就是革命。”听了这番话,肖恩沉思片刻,丢掉了巴枯宁的书。莱昂内自承:“这意味着我对所有革命形式的幻灭。我这代人听到了太多的承诺,他们有梦想,但他们只留下遗憾。墨西哥一九一三年革命只是一个背景,我想说的是:‘言革命者皆言惑乱也(Qui dit révolution dit confusion)。’”
  不过,这并不是简单的悲观主义和犬儒主义。经历过革命与独裁交替时代的莱昂内十分清楚,革命是理想和暴力的结合。而在革命达到高潮的时候,暴力会抛弃理想。暴力原本是服务于理想的手段,但最终为了摧毁一切阻碍,它会变成唯一的东西,变成目的本身。肖恩在影片中说出了真理:“我开始使用炸药的时候相信很多事情。但最后我只相信炸药。”到了这个地步,革命者与独裁者没有什么区别。在影片中,革命者和独裁者的军队以同样的方式相互屠杀。肖恩丢下的巴枯宁,那个神似墨索里尼的上校也读过。而为了革命而背叛同志苟活下来的医生终于发现,有比不择手段地继续革命更值得去死的事情。在影片的最后,肖恩和上校同归于尽,他和胡安最终也没有到达美国。暴力革命,并不是通往现代世界的安全快车,它只能在中途爆炸。
  当莱昂内拍摄《美国往事》的时候已经五十二岁了,他庆幸自己等了十五年才能拍这部片子,因为这部电影“只能是用成熟、花白的头发和眼角边的褶皱才能拍成”。但当我们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却发现这并不是一部老气横秋的作品。恰恰相反,这是一部孩子的电影。Noodles和他的伙伴们的童年岁月,是整部影片的真正主轴。“奋斗”和“背叛”的青年时代,重拾往事的老年场景,正是围绕着这个主轴徐徐转动、展开。“美国就是一个孩子的世界……Noodles是一个孩子……那是Boys Town,孩子之城。”在“母系”主题之外,莱昂内极具洞察力地发现了美国的另一主题:友谊与纯真。在这一点上,他将自己最为深切、最为珍视的童年经验贯注其中,编织出了这个美国梦。《美国往事》,是一个有关孩子的纯真和友谊的故事。   从表面上看,似乎很难将胡作非为的街头小混混、黑帮分子和纯真联系起来。但回顾一下莱昂内的童年时代,我们就能够明白,为何与小伙伴们一起打架、泡妞、惹是生非的时光才是最纯真的。远离法西斯教育的欺骗,家庭的重担也尚未落在他们肩上,在失序社会和停滞时代的空地上,孩子们保有一块自己的伊甸园。爱和友谊,伴随着捣乱和计谋、打架和挨揍成长起来。但童年的时光终会过去。想要出人头地的欲望,做一番大事业的野心,《西部往事》中铁路大亨的美国梦,也会落到某些孩子的头上。Noodles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爱人黛博拉和好兄弟Max,梦想着成为演艺界的明星、权势的拥有者,抛弃和背叛了Noodles,踏上了自己的道路。但最终,在梦想实现的背后,并没有真正的幸福。黛博拉成为演员,却失去了自己。Max终于实现了财富和权力的“最大化”,但最终面对丑闻的暴露,才发觉只有让Noodles对自己复仇,偿还这笔感情的债,才是自己无意义的余生中唯一有意义的事情。
  Noodles与他们不同。正如黛博拉和Max所说,他始终散发着街头小混混的气味,但他自己感觉这样很好。他不明白为什么Max要买一把教皇的椅子坐在上面,在兜里能掏出来的那些之外,还有什么是真正的钱(real money)。他更喜欢和伙伴们一起做做私酒生意,在社会斗争中扮演侠士的角色。对于Max不择手段想要扩张权力的做法他根本不喜欢,更不能理解后者为什么想要自寻死路地抢劫联邦储备银行。不过有一点他很清楚:“Max,你疯了。”这正是口琴客在《西部往事》中对被害农场主的评论:“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疯狂。”对他来说,不值得为了虚幻的荣誉、财富和权力而牺牲爱和友谊。对莱昂内来说,庸俗意义上的渴求财富、权力和地位的美国梦,威胁着他的美国纯真之梦。人们在前一个梦中陷入了疯狂,丧失了纯真。而莱昂内自己,想要用一部电影来展现自己的美国梦。莱昂内十分清楚,电影有着现代工业的一切弱点,金钱和时尚对它有着巨大的影响,自己的作品也往往不得不遭受制片人和评论家的戕害。他也同样看到,电影这种现代工业,仍然可能保有手艺的特色,给艺术家创作的空间。他自己正是以电影之梦,守护着对抗现代之噩梦的纯真和友谊,那正是他自己和观众的“玫瑰花蕾”(Rosebud)。
(《莱昂内往事》,塞尔吉奥·莱昂内、诺埃尔·森索洛著,李洋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二零一零年版,29.00元)
其他文献
世界好像已在接连不断的暴力中陷入了疯狂。  布鲁塞尔机场的硝烟似乎还未消散,致命的炮弹就钻进了南苏丹维和部队的装甲车。巴黎酒馆外的血迹似乎还未被拭净,疯狂的卡车又无情碾过了尼斯海滩上欣赏焰火的人群。从昆明火车站到《查理周刊》编辑部,从伊斯坦布尔的航站楼到巴格达的商厦,暴力似乎充斥着每个聚集着人群的地方。  在这册由鲜血与恐怖织成的暴力图集中,有两帧风格怪诞的画面,总格外鲜明地浮现在我眼前。  第一
汪民安:德菲尔先生,非常荣幸地能见到您,尤其是在这样一个地点,在您和福柯共同生活过的家中。您是福柯生活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福柯的一些重要政治活动同您密切相关,但是您的学术背景,中国读者还不是很了解。  德菲尔:我开始是学哲学的。但博士论文是关于社会科学认识论的。因此,实际上我是一个社会学家。中国是个伟大的国家,我一九七五年去过北京大学。我知道福柯的书在中国经常被翻译,有一些书,他们的出版时间比美国
周克希新著《草色遥看集》里有一篇文章,标题为《文采来自透彻的理解》。文中写道:“翻译的文采首先来自对原文的透彻的理解,来自感觉的到位。文采,并不等于清词丽句,不是越华丽越有文采。文采,首先是准確,准确产生美。”他认为,要摆脱一味追求“漂亮”的语言习惯;华丽的辞藻,漂亮的句式,不是不能用,但只有用得恰如其分,才能和文采挂上钩。  同样是翻译家,王佐良曾写过一篇《与友人论文采书》。在他眼中,“真正的文
清朝道光年间,桐城籍学者苏惇元(一八○一至一八五七)《论书浅语》说及幼童学书,分为描红字、写影本、摹帖、临写四个阶段,由易而难,循序渐进:  童子初学,描红字二三月,写影本二年余 字形方寸及半寸者,即可用油纸摹帖,盖摹帖与影本相同,并不难也。时人所书影本,总不能有古帖之佳。如有真好影本,亦可久学也。摹熟后,再脱手临写。每日只写大楷数十字,小楷数十百字,不必过多。至十二歲后,再每月三四整日写字,以练
亚当·斯密在中国是一个广为人知的名字。严复翻译斯密《原富》,称斯密“归里杜门十年,而《原富》行于世。书出,各国传译,言计之家,偃而宗之”。政治经济学教科书将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视作马克思主义的三大来源之一。最近几十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斯密所谓市场作为“看不见的手”调节经济的说法更是成为不少人的口头禅。  不过,尽管斯密在经济学领域的贡献为人们所熟知,但他在政治哲学与社会理论方面的贡献
马克思在一百五十年前发表的《资本论》为人类的“前史”敲响了警钟,而列宁在一百年前领导的十月革命则为人类打开了想象未来的空间。在建国初期的苏维埃俄罗斯,这种想象空间经常表现为对于某种特殊主义的信仰。这种特殊主义往往相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将与旧时代的方方面面相决裂,进而使新生事物得到创造,并使旧事物因此消灭。比如,深受马赫主义影响的波格丹诺夫就主张苏联可以完全抛弃旧文化,并能凭空创造出足
小时候熟读刘禹锡的《陋室铭》,虽无法悟解其中深意,但却能背诵。文章结尾处两句:“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前一句能理解,那是南阳诸葛亮的书房,刘备三顾茅庐,就是去那里。“西蜀子云亭”,却很长时间不明白是什么地方。但想来也是一个“谈笑有鸿儒,来往无白丁”的风雅之地,是一个书房,“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直到上了中学,才知道这子云亭,是汉代文豪扬雄的书房,在成都郫县。  近日
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中日交流始自汉朝,积厚流光,涉及文学、思想、宗教、民俗、律法、艺术、科技、典籍等方方面面。其中,学人交往与书籍流播无疑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窍要,不仅涉及时段长,涵盖面宽,并且对两国文化均产生过深远影响。百年来,留日学者代不乏人,相关的个体及群体研究也很丰富。而政权易手、两国交战中痛失典籍的经历,则一直是国人心底不愿触碰的疮疤。吴真的《勘破狐狸窗》从书人书事入手,不但展现出女性学者的
数据很宝贵,人人都想要。在硅谷,大数据一直主导着产品开发理念,像神明一样广受膜拜,因为拥有的数据越多,就越可以通过分析大量用户的习惯和喜好,开发新的功能,产品就越有用。然而,有人偏要反其道而行之,一款旨在销毁数据的应用近来异军突起,其创始人、只有24岁的埃文·施皮格尔也迅速跻身亿万富豪之列。  交流,不留痕迹  由于家庭富裕,施皮格尔从小就能够周游世界,参加大量课外活动。不过与其他富二代不同,施皮
《陌生的经验:陈丹青艺术讲稿》第一讲的内容,便是北宋青绿山水长卷《千里江山图》。其中引述卷末蔡京的跋文,未录最后一句。陈丹青的说明是:“以下还有八九个字我弄不懂意思,不录了。”他是一位画家,而且是搞油画的,“不知为不知”,无可厚非。但我查阅了许多画史资料,也未见对这一句的准确解释。其实,这句话才是关键。因为它关系到宋徽宗为什么会将此画赐予蔡京,关系到此画在当时的功能和意义。进而言之,它关系到如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