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言文翻译例说

来源 :第二课堂(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b9999999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高考文言文阅读中,无论是对文句的翻译,还是对文意的理解,都涉及对文言文的翻译。大家都知道翻译文言文的基本原则是“信、达、雅”,在具体翻译时需遵循“留、增、删、换、调”的原则。但不少同学由于对文言文翻译的知识掌握不够牢固,因而失误率也比较高。下面笔者结合近年高考试题对文言文翻译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作一简要梳理。
  
  一、特殊句式的翻译
  
  特殊句式翻译时要注意句式特点和语序的调整。其中,固定句式的翻译要把固定结构的意思翻译正确。
  例1 (2008年江西卷)吾爱之,不吾叛也。使夫往而学焉,夫亦愈知治矣。
  分析 该句中的“不吾叛”是宾语前置,在翻译时要注意把语序调整过来。所以该句应该翻译为:我喜欢他,(他)不会背叛我的。让他去那里学习(为政之道),他也就更加懂得治理(封邑)了。
  例2 (2008年安徽卷)刺史幸知民之敝而不救,岂为政哉?虽得罪,所甘心焉。
  分析 此句中的“岂……哉”是固定格式,在翻译时要准确表达这一结构的语气,应译为“难道……吗”。所以此句正确的翻译为:(我作为)刺史倘若了解百姓的疾苦却不去救助,这难道是为政之道吗?即使获罪,也是心甘情愿的。
  总之,特殊句式以及固定结构的翻译就是要求把结构特点翻译出来,把结构特点翻译对,句子的意思基本就对了。所以我们在平时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特殊句式及固定句式的结构特点和用法。
  
  二、 含有修辞手法的句子的翻译
  
  例3 (2006年四川卷)臣非礼之禄,虽万钟不受;若申其志,虽箪食不厌也。
  误译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万钟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箪食也不厌弃。
  分析此句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万钟”的“钟”是古代的容量单位,“万钟”即一万钟的俸禄,指代优厚的俸禄;“箪食”的“箪”是竹制的用以盛食物的器具,指代粗陋的饮食。此句应译为:不合礼义的俸禄,即使非常优厚我也不接受;如能实现我的志向,即使是粗陋的饮食也不厌弃。
  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这些特点的句子大都不能采用直译的方式,而应根据其修辞方式的特点采用相应的意译方式。如果需要翻译的句子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式,有的需将喻体直接换为本体,有的则需抓住喻体,采用形象描绘的方式进行意译;如果需要翻译的句子采用了借代的修辞方式,就应直接点明借代本体;如果采用的是互文的修辞方式,翻译时就要把相应的内容合并到一起;如果需要翻译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辞方式,就要根据语境所要表达的意思进行翻译。
  
  三、包含古今异义词的句子的翻译
  
  例4 (2008年山东卷)“吾弟,非犹夫人之弟;况为我死,我何生焉!”遂以斧自刎其项。
  分析 句中的“夫人”为古今异义的词语,这是本题的一个赋分点。该句应翻译为:“我的弟弟,不同于众人的弟弟,况且(他)是为我死的,我怎么还能活着呢!”(张讷)于是用斧子砍自己的脖子。
  同学们平时学习的时候要多多注意古今异义词,尤其要注意“其实”“然后”“于是”“所以”“妻子”等经常考查的词语的意思。
  
  四、含有词类活用词语的句子的翻译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语法现象,含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句子更是文言文翻译中的一个重点。
  例5 (2008年全国卷Ⅰ)兄为君则君之,己为君则兄之可也。
  分析 该句中第二处的“兄”字发生了活用,名词用作动词,应该翻译为“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此句中的第二处“君”是名词用作动词,意思是“用对待国君的礼节对待”。所以本句应译为:兄长为国君时就用对待国君的礼节对待他,自己为国君时就用对待兄长的礼节对待他就可以了。
  
  五、含有固定结构的句子的翻译
  
  固定结构是文言文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在翻译时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就会出现错误,因此,我们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来翻译,不能擅自意译。
  例6 (2006年天津卷)今欲降之而反戮其使,无乃不可乎?
  分析 句中“无乃……乎”属于固定句式,要准确表达这一结构的语气,译为“恐怕……吧”。该句应翻译为:现在想让他投降反倒杀他的使者,恐怕不可以吧?
  常见的固定结构还有:“何以……为”(表反问语气,译为“为什么……”)、“奈……何”(表示用来询问的,“拿……怎么办”)、“得无……乎”(表示怀疑与揣测语气,译为“恐怕……吧”)等。解答此类题时,一定要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译才能得分。
  
  六、含有古文化常识的句子的翻译
  
  在文言文中,经常涉及古代社会的典章制度、礼仪风俗、官职升降、器物用具、天文历法等文化常识,如不了解就不能准确理解与翻译文言文。
  例7 (2006年山东卷)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分析 句中“拜”为表示官职升降的词语,“太傅”为官职名,此句应翻译为:景帝认为辕固生清廉正直,任命他为清河王的太傅。
  综上所述,文言文的翻译在考试中虽占较大的分值,但我们只要平时注意积累,在翻译的时候抓住一些关键点,那么准确翻译文言文是不会有问题的。
  (编辑 文 墨)
其他文献
对比是把两个相对、相反的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进行比较的一种修辞方式。在作文中运用对比可以使客观存在的对立统一关系,表达得更加鲜明突出。  记叙文中运用对比手法,可以使塑造的形象更生动,感情色彩更鲜明。在写人的记叙文中,为了把人物写“活”,我们可以把完全相反或相对的两个人物放在一起,让一个成为另一个的参照物,比如《辛德勒的名单》中的辛德勒与高斯。也可以在一篇文章中展现一个人物的多个侧
teach sb to do sth是大家很熟悉的语法结构,其意为“教某人做某事”。如:  He promised to teach her to water-ski.他答应教她滑水。  You can teach some parrots to talk.你可以教某些鹦鹉说话。
小鸟问父亲:“世上最高级的生灵是什么?是我们鸟类吗?”  老鸟答道:“不,是人类。”  小鸟又问:“人类是什么样的生灵?”  “人类就是那些常向我们巢中投掷石块的生灵。”  小鸟恍然大悟:“啊,我知道啦!可是,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幸福吗?”  “他们或许优于我们,却远不如我们生活得幸福。”  “为什么他们不如我们幸福?”小鸟不解地问父亲。  老鸟答道:“因为在人类心中生长着一根刺,这根
2009年我经历了很多事情,虽然没有一件是惊天动地的,但却使我收获了很多生活感悟,为我以后的人生旅途备下了沉甸甸的精神银两。  初春,我回老家看望母亲,顺便帮她做些家务:夹篱笆院墙、砌园门、清理菜园、剁馅包饺子、给小狗洗澡……临近中午,母亲分派的工作全部“竣工”!虽说忙了一上午,可我竟未感到累。思来想去,找到了原因:我选做的农活都是我喜欢做的事。通过那次劳动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很多
我是在下晚自习后走回出租屋的路上见到她的,那时她在学校南墙的拐角处,她的旁边是一个烤地瓜的炉子。昏黄的灯光下,她的脸色有点惨白。一双手交叉着伸进褂袖里,靠在电线杆上。见到我,她不自然地把手抽了出来,欲言又止的样子。  在这里见到她着实吓了我一跳,这么晚了,她在这里做什么?难道这么晚谁还会买她的地瓜?这样想着时便已从她身边走过了。  身后传来一个沙哑、颤抖的声音:“小妹妹,买块地瓜吧?”是在叫我吗?
从小动作看国情    一位美国教授在旧历年时请中国学生聚餐。第二天,他对我说:“虽然我没去过东方,但也可以猜到几分,譬如中国的民生工业恐怕不怎么好!因为我发现一个特殊现象,中国留学生关水龙头和瓶罐时,都会用很大的劲儿。我还发现有个学生居然把我料理台上的每个电器插头都拔了下来,说是这样安全!”他说:“开始我不明白,后来我想了半天,终于想通了!在中国,水龙头里面的橡皮不是容易坏,就是坏了不好换,因此水
技巧1 巧用生活常识抢分  综观历年高考英语听力考题,每年都有不少听力题存在设题上的“漏洞”,如果同学们能注意到这些“漏洞”,并充分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同时结合一定的生活常识,往往可以不用听录音便可猜出答案。如下面这道题(北京高考听力题):  Why did the woman go to the bank?  A. To buy a new house.  B. To meet the mana
千年盐都的舌尖守护神  凭借两千多年产盐的富足底气,自贡成为巴蜀大地上堪与成都、重庆比肩的“三哥”。自贡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桓侯宫,又称三爷庙,最初是由屠夫们捐资建造的,供奉的是曾驻守此地的蜀汉名将张飞——张三爷发迹前本是他们的同行,如今则成为这座猪、牛肉类消费量一直雄冠巴蜀的城市的守护神。舌尖上的自贡,也和它的守护神一样有着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实力与威风。超“牛”的盐帮菜  发源于自贡的盐帮菜历史悠久
食草动物生存不容易,它们面临众多天敌,花豹、狮子、鬣狗、鳄鱼、狐狼等。这其中最为凶猛的当属体形庞大的狮子和鳄鱼。为了对付天敌,食草动物除了敬而远之,也练就了一些特殊的本领。  当狮子填饱了肚子正在休息时,对食草动物没有危险,此刻它们正在美美地享受,而无暇顾及其他。当母狮正在精心护理、喂养幼狮时,也没有危险,此刻它只会把对方当做假想敌而非猎物,决不会贸然出击。当鳄鱼成群结队嬉戏时,同样不会对食草动物
1  我的几个哥哥姐姐都管她叫姨,唯独我,叫她姨娘。我一岁那年的某个春日,她花费了几个小时,终于教我学会了平生第一个词语:姨娘。  24年前,她还是个羞涩的新娘,并不懂得怎样养育一个小孩,所以当母亲因为身体虚弱,无法再供养我这第四个出生的孩子,打算转手送人时,她不知哪来的勇气,对母亲说:“姐,多可爱的一个孩子,不如交给我来养吧,养大了,再还给你。”母亲看着这个双肩瘦弱的小妹,叹口气,便说:“何时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