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中基于云的RFID认证方案

来源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wy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射频识别(RFID)技术利用无线射频对记录介质进行读写,来实现识别目标和数据交换.在传统的RFID认证方案中,阅读器使用后端数据库实现对标签的认证.在物联网(IoTs)中,需要认证的标签数量迅速增加,这导致后端数据库的维护和管理会消耗大量的成本.将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委托给云服务提供商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为降低方案实现的成本以及提高方案的效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云服务器的RFID认证方案,并利用BAN逻辑进行了安全性分析.新方案能够抵抗各种已知的攻击.将新方案与其他RFID认证方案进行了性能比较,结果表明新方案具有更好的性能.
其他文献
中华小熊猫(Ailurus styani)为我国Ⅱ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目前对其研究较少.该研究使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对邛崃山系中华小熊猫适宜栖息地进行了预测分析,同时采用Jackknife检验对生态因子的重要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中华小熊猫适宜栖息地预测模型的训练集和测试集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是0.945和0.886,均大于0.8,模型精度可靠.模型预测结果表明,影响中华小熊猫适宜栖息地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年均温(25.7%)、海拔(24.9%)
利用中尺度模式对2020年3月23日贵州一次强冰雹天气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研究,并与观测的雷达回波、卫星反演结果和冰雹落区进行比较,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地形对冰雹云的影响.地形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地形的变化会改变降雹的空间分布,地形增高会导致贵州西部偏南风增强,加强辐合,降雹前期垂直速度迅速升高,输送更多的过冷水,使雪晶、霰含量增加,有利于雹云的发展增强和冰雹的形成,使地面累积降雹量增加,地形降低反之.
以典型峡谷城市黔江区城区地表灰尘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地表灰尘中9种水溶性离子组分含量,研究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污染来源解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域的灰尘基本为微酸性和中性.9种水溶性离子总浓度范围为2.42×103~1.15×105 mg/kg,平均值为2.79×104 mg/kg.SO2-4、Ca2+、Na+、NO3-是灰尘中最主要的水溶性成分.研究区域灰尘均为低氯灰尘和中氯灰尘,灰尘中离子的污染源主要来自工业源、土壤源、交通源和农业源.
针对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以往学者少有结合云南实际情况进行有效分析等问题,为更好地发掘和传承传统村落文化,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准确的参考及服务,以云南省708个传统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空间分析和计量地理学模型,如最邻近指数、变异系数、地理集中指数、不平衡指数、核密度分析、叠置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对云南省传统村落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传统村落呈现凝聚型分布,村落分布较集中、不均衡,主要分布于“三核一带”;云南省传统村落分布受自然因素和社会人文因素的影响,主要分布于
该文利用2006—2020年洞庭湖水体遥感面积及水文资料,对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特征及其与水文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洞庭湖水体面积离散程度较高且变幅大.岳阳市、益阳市、常德市水体面积分别占洞庭湖水体面积的68.62%、25.77%、5.61%.其中位于岳阳市的岳阳县、湘阴县、位于益阳市的沅江市水体面积分别占洞庭湖水体面积的34.89%、17.35%、23.52%.占比越大的县市水体面积与洞庭湖水体面积相关性越大.洞庭湖水体面积与城陵矶水位的相关性高于常德、益阳水位.2010—2020年洞庭湖水体年最大
以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利用德尔菲法初步确定了喀斯特洞穴软探险开发评价因子层次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设计问卷,选择相关行业专家进行调查,用MATLAB软件分析确定了影响因子的权重并对之进行了阐释,据此对影响因子进行了再提炼,赋予了评价分值.进而用德尔菲法初步确定了三级评价因子的4个档次评价指标的量化评价分值,并通过贵州喀斯特洞穴的实地调查进行了相关验证与修正,确定了喀斯特洞穴软探险旅游开发量化评分表和评价等级的分值区间,并提出了喀斯特洞穴软探险开发应遵循的5个要点:1)如果距离洞口1公里范围内沉积物与水
利用Nevanlinna理论研究了高阶非齐次复线性微分方程解的增长性,得到了方程的任意非平凡解为无穷级时系数条件的部分结果,另外,为更精确估计解的增长性,也估计了解的超级.
植硅体封存有机碳作为长期稳定的碳汇机制之一,近年来在全球碳汇研究领域备受关注.分析植硅体在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凋落物-土壤连续体的周转,计算其封存的有机碳含量,是进一步准确估算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的基础,对陆地生态系统碳稳定固存和碳中和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全面回顾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封存潜力研究成果,系统论述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被(地上/地下部分)、凋落物、土壤等环节的植硅体碳汇潜力及周转,以期为中国陆地生态系统植硅体碳汇的进一步准确估算提供参考.
短时交通流预测是智能交通管理的重要依据.为了提高短时交通流预测的精度,从交通流内在的稳态特征和动态特征着手,提出一种基于巴特沃兹滤波(Butterworth filter,BF),结合支持向量回归(support vector re-gression,SVR)算法和门控循环单元(gated recurrent unit,GRU)模型的预测方法,即BF-SVR-GRU模型.该方法先对交通流标准化处理,以加快后续模型计算的速度.通过设置适当阈值,利用巴特沃兹滤波将交通流信息分解为稳态分量和动态分量:稳态分量反
一直以来,由于陆地地表水体在全球所占比远小于海洋,在全球尺度碳循环的研究中,并未把陆地水生生态系统的作用作为一个重要部分进行考虑.然而,随着研究的不断增多,对陆地水生生态系统了解逐步深入.人们开始认识到,陆地水生生态系统中的水生光合生物除了能直接利用大气中的CO2和CO2aq作为无机碳源外,还能利用水中的HCO3-,即存在显著的水生碳泵效应.水生碳泵效应作为一种稳碳和固碳过程,是形成长期稳定碳酸盐风化碳汇的重要机制,是碳循环的重要环节.陆地水生光合生物主要通过CCM机制在有限CO2水体中提升光合固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