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师生共同体的重构与实践

来源 :中国大学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gchenggouw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rn“共同体”是一个社会学概念,最早由德国社会学家斐迪南?滕尼斯在《共同体与社会》一书提出,滕尼斯认为人类的群体生活有两种结合类型,即共同体与社会.共同体是建立在和睦的基础之上,通过习俗和宗教产生并改良,是一种原始的或天然状态的人的意志的统一体.与此相反,社会是众多的个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有计划的协调,是人的意志选择性联合体.共同体与社会是相对立的.共同体的概念表示任何基于协作关系的有机组织形式,其目的在于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紧密关系,共同的精神意识以及对共同体的归属感、认同感 [1].
其他文献
高职百万扩招,为我国职业教育带来了改革发展新机遇,但也带来扩招生源结构复杂、生源层次多元、生源基础薄弱,甚至无法全日制教学等问题.文章以数字媒体艺术设计专业为例,分析生源、师资建设、课程教学的痛点,探索分层次人才培养,建立“教师+高手”双师教学团队,与企业积极开展校企合作,尝试现代学徒制培养、订单培养等多种教学模式,提高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企业输送合格、有用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职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表现为厌学、懒散、自卑、多疑等.通过对职高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问卷调查分析以及个人对不良行为习惯的成因分析,采取借助专业提兴趣、借助“专家”明方向、借助制度矫行为、借助魅力润心田等措施,对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进行行为矫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汉语言文学(古文字学方向)强基专业课程体系建构既要重视文字学系列课的“强基”,又要重视文字学与其他学科的“融通”:语言学系列课重厚本,文献导读系列课重阅读,文学、文献学、历史学、考古学等方面系列课重拓展.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学兼具价值性与学术性.在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格局中,哲学社会科学课程是发挥重要育人功能、深化价值引领、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底色的关键支撑课程.本文基于复旦大学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阶段性举措与成效,对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如何以课程思政为抓手、充分发挥育人功能作一范式研究.
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领域的热议话题.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成长的必经历程,是教师从不完善逐步完善,从不成熟到日趋成熟的过程.教师专业发展离不开外界因素的影响与推动,同时更需要教师自我发展意识的觉醒,自主专业发展意识的形成.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浪潮下,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于高等教育的强烈冲击,给教师专业发展领域带来了变革.文章从教师自主专业发展意识的内涵剖析入手,分析研究了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几种模式,同时分析了新的时代背景下,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而重点分析高校教师自主专业发展的相关策略.
专业认证虽被公认为高等工程教育的“高端产品”,但国内不少顶尖工程专业却并不积极参与,原因很可能是在我国认证标准中没有明确规定工程师的培养目标.本文聚焦华盛顿协议的核心——工程师培养,指出我国认证标准虽是“最低标准”,但绝对是一个“高标准”.对国内绝大多数工程专业而言,要想培养出合格的工程师,必须下大力气才能够实现.高等工程教育的任务就是培养工程师,而我国要成为世界工程强国,必须能培养出一大批世界级水平的工程师,因而需要明确每一个通过认证的专业必须成为“工程师的摇篮”.本文还分析了专业应该如何确定工程师培养
新媒体浪潮席卷全球,人工智能主播蓄势待发,受众需求多元,播音员主持人面临着能力、技术的挑战和危机,肩负着尽快占领新媒体领域的主战场、讲好中国故事的重任.播音主持艺术基础课基于媒介融合的大背景,在分析传统播音主持教学模式局限性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与行业、岗位需求,从“点:个体成长;线:课程主线;面:平台搭建”三个维度入手进行教学创新实践: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应对学情“理论基础薄弱”的问题;团队协同教学解决“传统师徒制”的局限问题;构建“多学习情境”支持个性化教学;创建“课堂工作室”解决“产教脱轨”的现实
公共艺术课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坚持将价值塑造融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这一过程也是重构课程自身体系,对课程进行价值赋能的过程,是新时代提高课程建设质量的重要手段.公共艺术课程要把提高政治觉悟作为课程的首要目标,把塑造良好品格作为育人的核心,坚持立德立心,注重道德人品教育;要明确课程价值体系,优化内容供给,统筹教学设计,将价值塑造恰当嵌入,提高课程的思想水平;要增进理论与现实的融合,促进传统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强化艺术与社会及其他学科的融合,实现多元融合的教学范式变革,提高课程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立德树人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课程思政寓价值塑造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是落实立德树人成效的重要抓手.通过对山东省本科高校10292名教师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课程思政理念对立德树人成效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课程思政建设在课程思政理念和立德树人成效间起部分中介作用,课堂设计和教学方式在课程思政建设和立德树人成效间分别起正向和负向调节作用.
教学是落实特定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过程.统筹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方法建构,必须遵循大中小学思政课“课程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逻辑进路,围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任务,明确“服务国家建设—增强使命担当—提升政治素养—筑牢思想基础—培养道德情感”的大中小学课程目标,以“探究性—理论性—常识性—体验性—启蒙性”学习为重点设置大中小学课程内容,运用“领域建构—实践创造—知识建构—关系互动—具体形象”为主导的大中小学教学方法,以实现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