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唐戏的历史真貌

来源 :读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ylw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五八年,任半塘先生《唐戏弄》初版本问世以来,犹如投石击水,在我国戏剧史研究的平静水面激起阵阵涟漪,一直视为正宗的宋元戏曲说受到强烈的冲击。二十多年来,任先生为了使其标举的唐戏说,更加充实,日趋完善,孜孜以求,不断搜集有关唐戏研究的新成果、新发现和新资料,认真地修改补充,终于增订成《唐戏弄》新版。这本书的重新面世,无疑会对唐戏研究继续产生有益的影响。
  唐代有无真正的戏剧?这是戏剧界多年来一直存在争议的问题。由于唐代没有流传下来完整的剧本,或详细的剧目,或剧辞的曲谱,这又给唐戏研究平添重重困难。任先生基于“剧本不传,不等于无剧本;无剧本,不等于无戏剧”(总说章,新版67页)的认识,广泛研讨有关唐戏的史料,发隐钩潜,抽绎端绪,首倡自成一家的唐戏理论。
  任先生为“唐戏弄”正名时指出,“唐戏弄”专指唐五代的戏剧而言。“弄”之为义主要有:扮演某人、或某种人、或某种物之故事,以成戏剧,曰“弄”;扮充某种脚色,登场演出,曰弄;训练及指挥物类,或牵引机械,使动作、表情以成戏剧曰弄;戏曲科白之中,对人作讽刺、调笑,甚至窘辱,曰弄。综合上述四种意义,遂于戏剧之外,设有“戏弄”一名,借以表现唐戏到处漫、恣肆活跃的戏剧精神。
  为了探索唐代戏剧的历史真貌,任先生则以唐代诗、曲、舞、画与唐戏的密切关系为脉络,深入详审地考察唐戏的发展演进过程,一步一步追求唐戏的剧说、剧录和演出实况,尽管由于资料所限,还有茫然未明之处,但是,从全书包赅的丰富详赡的史料,和综理条贯的推论,还是可以看出唐戏所具有的真正戏剧形式及其比较鲜明的特点。
  首先,以诗寻戏,戏诗益彰。任先生认为“唐人之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唐人生活之比较自由、活泼,初盛唐时社会之比较安定,经济之比较繁荣等”(总说章,新版94页),推动了唐代诗歌、传奇、变文、讲唱、舞蹈、绘画、俳优等文艺样式的发展,而多种文艺样式的繁荣,又必然会促进唐代戏剧精神异常活跃起来,孕育着真正戏剧的产生,这从唐诗内有关唐戏的生动记载和零散材料可以得到切实的印证。如从李白诗探得《舍利弗》戏始于盛唐以前,从白居易诗探得唐戏《西凉伎》的意义、情节、说白和表演,从李商隐诗探得唐代参军戏的脚色、制度。诸如《踏谣娘》、《凤归云》、《苏莫遮》、《义阳主》等剧在唐诗内也有可信的记载。这一切都说明唐戏的活动范围很广,不知不觉的流入唐诗之中,唐诗流传下来了,而出自非文人之手的大部份唐戏,却无法得到著录和流传,使人很难看清唐戏的真面目。不过,只要沿着唐诗提供的线索,有志考源,还是可以寻绎出唐代戏剧及其蕴含的戏剧精神。至于唐诗内一部份可以发声歌唱的“声诗”,或者原有曲调,或者原充歌辞的五、七言诗,又常被采用作戏剧的曲辞,遂与杂言歌辞共同满足歌舞类戏的歌唱需要,以起到发挥与渲染剧情的效果。从某些唐诗作品流入唐戏以内的事实,不难发现唐代戏剧的渗透作用是何等强烈,同时又说明唐诗、唐戏同样贯彻于唐人的精神生活之中。这种横向联系的研究方法,可以进一步发掘唐戏的不同侧面和重新体认唐戏与唐诗的历史进程。
  中唐时期,唐德宗、唐宪宗两朝曾经出现李绅、元稹、白居易倡导的唐代讽谕诗高潮,主张诗歌要“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新乐府序》);“文章要合为时而著,歌诗要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产生出引人注目的讽谕时政、关心民间疾苦的诗篇。任先生认为正是中唐出现讽谕诗的同时,唐代的戏剧精神得到高度的发挥,涌现出一批具有勇敢和牺牲精神的唐剧人,创作以托讽匡正为最高意义的四大讽刺剧:《义阳主》、《旱税》、《刘责买》、《西凉伎》。他们或因讽刺皇权王室,斥逐南荒;或因鞭挞权相罪恶,被害致死;或因暴露军阀横暴,被杖戍边。正因这批戏剧深深刺中统治阶级的痛处,才招致如此残酷的迫害,可谓“诗旨皆通于剧旨也”。于此,“乃知中唐诗人与剧人,处同一环境,对同一目标,各奋其所业,共收一效果,诚吾国文艺史上罕有之盛况,为难能而可贵”(杂考章,1077页)。可见唐剧人和唐诗人同样具有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唐戏与唐诗同样可以在社会斗争中发挥着战斗作用。
  其次,以曲驭戏,曲繁戏盛。任先生认为辨明唐代戏剧之体,必须注意这样的事实:“唐代承汉魏遗规,用音乐以部勒歌舞戏弄,戏弄划归散乐,戏剧乃随之而入散乐,故唐人之区别戏剧也以乐。”(辨体章,195页)正如崔令钦《教坊记》云:“凡欲出戏,所司先进曲名。”这是唐人“以曲驭戏”的明证。据两唐书所载曲目有《历代曲名》一卷,《外国伎曲名》一卷,惜已不传,所存者仅崔令钦《教坊记》载曲名三四三,杜佑《理道要诀》载曲名二四四,南卓《羯鼓录》载曲名一三一,皆为开元、天宝时代宫廷及民间常用之曲,唐代乐曲之多于此可见一斑。
  从戏剧发展史的角度来看,戏剧产生的真源大都断定在歌舞,那么初期戏剧必然与乐曲或乐曲名目有密切关系,如果就明显具有本事的曲名,探求戏剧之所在,则可十得七、八,亦见唐戏之盛。再者唐代优伶往往兼及俳优歌舞,而歌与舞皆寄于乐,规律甚严,名目亦杂,故不能无记载,从敦煌遗书内发现的唐曲谱、舞谱,说明其规制已备。由于唐剧多附于乐曲,从唐曲求唐剧,亦是研究唐代戏剧应当遵循的路径。
  《唐戏弄》的剧录章正是沿着以曲驭戏的途径探求唐代剧目的,仅就列举的七十多种曲名,已经初步考出全能类二:《踏谣娘》、《西凉伎》;歌舞类七:《苏莫遮》、《兰陵王》、《凤归云》、《苏中郎》、《义阳主》、《旱税》、《神白马》;歌演类五:《舍利弗》、《弄孔子》、《樊哙排君难》、《麦秀两歧》、《灌口神队》以及科白类诸剧十九种。今后随着新资料的发现,如能进一步证实这些推断,那么,“唐无剧目之说”,就不辩自明了。《唐戏弄》的贡献不仅在于探得唐代曲目繁多是客观存在的事实,而且考证出唐代已经产生具有真正戏剧形式的剧目,这虽然是草创性工作,筚路蓝缕之功不可没。
  再次,以舞求戏,戏舞互见。唐代歌舞盛行是人所共知的事实,但是,唐代对于“舞”的概念比较广泛,有时包含“演”的意义,故而唐说之中多见“舞”,少见“戏”,有不少戏实寓于“舞”的名义之下,甚至以“舞”冒“戏”,正因某些唐戏被冠以歌舞,才不复见其庐山真面目。所以,任先生提出“辨明歌舞,始见戏剧”的主张,是探考唐戏的又一途径。
  关于唐戏中的舞蹈。任先生从三方面考察:“一乃融入科泛表演之舞,纯粹戏剧之舞也;二乃情节中穿插之舞,不外软舞、健舞及民间舞,与情节之演进无涉,借用点缀而已;三乃摹仿战阵武打之舞蹈化”(伎艺章,925页)。有鉴于此,任先生认为唐戏舞蹈已不单纯是为了展现舞姿的优美,其中包含着两个突出的特点,既在搬演故事,又涉及说白。凝炼精微,感人肺腑,已蕴有深刻的戏剧性,这是唐戏舞蹈与非戏中舞蹈的十分明显的区别,从而澄清它们之间戏与舞的界限,使某些一直被视作普通歌舞的戏剧又得到重新的认识。
  《唐戏弄》揭橥的歌舞戏,是与科白戏并列的唐戏两大壁垒之一,它是以歌舞为主要伎艺的真正戏剧。产生于唐德宗初年的全能剧《西凉伎》,其前身为《狮舞》、《胡腾舞》之旧伎。改编者进一步发展《狮舞》、《胡腾舞》,注入路断思乡的情绪,寄其悼念边土之痛,以刺封疆大吏。经过这一改编,《狮舞》、《胡腾舞》已由普通舞蹈融合于全能戏剧之中,具有真正的戏剧形式。白居易的《西凉伎》诗把该剧的演出描摹得惟妙惟肖,诗云:
  
  西凉伎,假面胡人假狮子,刻木为头丝作尾,金镀眼睛银帖齿。奋迅毛衣摆两耳,如从流沙来万里。紫髯深目两胡儿,鼓舞跳梁前致辞:道是凉州未陷时,安西都护进来时。安西路绝归不得,泣向狮子双泪垂:
  
  “凉州陷落知不知?”狮子回头向西望,哀吼一声观者悲。”至于该诗叙述的“乐舞”、“表演”、“装服”、“致辞”、“效果”等方面的精妙之处,已远远超出胡腾舞的范围,加之配合粗犷的狮舞,又增益科白、表情,寄托着更多的情节,才促成该剧进入全能戏境界,从而奠定其崇高的戏剧价值,获得莫大的成功,遂能不胫而走。今天虽然无法见其剧本,但是,从白居易诗的描述中仍可探得《西凉伎》的剧情和演出实况。象这样利用以舞求戏的比较研究,对于辨明唐戏所具有的真正戏剧形式还是大有裨益的。
  最后,以画喻戏,画中见戏。任先生从“戏剧乃是社会意识之具体反映,其本身又原是一种综合艺术,唐戏在其社会与时代中,绝非孤立表现之事”(总说章,94页)的基本点出发,他主张不要孤立研究唐戏,要从唐乐、唐舞、唐诗歌、唐传奇、唐俳优、唐讲唱、唐杂伎、唐角?h百戏等方面,综合考察唐戏,想象唐戏,在想象中亦不妨旁及唐文、唐书、唐画、唐雕塑等。以画喻戏正是任先生深入研讨唐戏时所采取的方法之一,殊有见地。
  唐代的戏场、戏台有“室内室外”之别,“乐棚舞筵”之异,大约已发展到相当规模,至于具体详情,任先生进行了广泛的探讨。他从明代张宁《唐人勾阑图诗》云:“君不闻,天宝年中乐声伎,歌舞排场逞新戏。教坊门外揭牌名,锦绣勾阑如鼎沸”。对唐代天宝年间的戏场进行审慎的考证。他认为诗中所言的“勾阑”与宋“勾阑院”无涉,是指民间广场奏伎处所设之栏干,划清伎人作场与观众看场的界线。对于诗中所言的“教坊”、“乐队”、“脚色”、“节目”、“场面”、“剧情”等逐一进行考索,并提出独到的见解,这种由诗见画和以画喻戏的考论,也有助于唐戏真貌的探讨。
  唐戏服饰如何?从唐代诗歌的描述,已展现出品制繁多、因人而异的高度,路德延《小儿》诗:“戏袍披案褥,劣帽戴靴”;“头从苍鹘裹,袖学拓枝揎”。清楚地表明唐戏因脚色不同而服饰迥异;另一方面扮演不同时代的戏剧人物,他们的装束扮相也不可古今混淆,为了分辨唐戏服饰,更离不开“指事绘形,方验时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的原则,只有坚持从唐代精美卓绝的壁画、画图以及雕塑等视觉艺术认真探讨服饰变化,才能比较清楚地看到唐代千姿百态和文绣炳焕的戏剧服饰,各具规制,并达到令人叹为观止的地步。
  总之,《唐戏弄》一书能够充分利用“以诗寻戏”、“以曲驭戏”、“以舞求戏”、“以画喻戏”的比较研究,广泛探讨唐五代三百四十多年间的戏剧形式和戏剧精神,并初步考证唐戏的剧目、伎艺、脚色、演员和设备等达到的水平,从而揭示出唐戏在我国戏剧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这是十分可贵的。至于某些晦而未明、一时尚难决断的问题,亦毫不讳言,每每直书篇中,甚至辑成《唐戏百问》,“敬俟教益”,这种谦虚治学、一丝不苟和勇于追求的精神,更值得赞扬。
  
  (《唐戏弄》,任半塘著,上海古籍出社社一九八四年十月版,7.40元)
其他文献
我读了《进化论与伦理学》,觉得赫胥黎象个把“上帝”的御袍撕得精光的天使,一个残酷的智者和敏悟异常的老实人,继达尔文之后的一个窥破茫茫世界的精灵,闪烁于可怜的人类上空的一束彗光,令假道学和伪智者憎的巨靶。也是一个将文字玩弄得宛若白案上的面团般的修辞大师。  然而,我酷爱他那透辟的灼见和卓异的谐趣。象一个引人迷惘的魔术师随手展示出新奇的玩意儿,激发出我对其宏论的信仰的热力,并伴随着惊讶产生了不可名状的
有人记下一条轶事,说,历史学家陈寅恪曾对人说过,他幼年时去见历史学家夏曾佑,那位老人对他说:“你能读外国书,很好;我只能读中国书,都读完了,没得读了。”他当时很惊讶,以为那位学者老糊涂了。等到自己也老了时,他才觉得那话有点道理:中国古书不过是那几十种,是读得完的。说这故事的人也是个老人,他卖了一个关子,说忘了问究竟是哪几十种。现在这些人都下世了,无从问起了。  中国古书浩如烟海,怎么能读得完呢?谁
《今古奇观杂谈》(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于《蘇小妹三难新郎》颇有新见,并认为其中有一处冯梦龙编撰的粗疏:  这里又有一个小差错,小说说苏小妹到岳庙进香。但苏东坡死于公元一一○一年,岳飞死于一一四一年,苏小妹他们年轻的时候,哪里去找岳飞庙呢?不过,这说明《今古奇观》小说在形成时,岳飞的事迹深入民间,岳庙成为有代表性的庙宇。  其实此处岳庙并非岳飞庙,而是东岳庙。冯梦龙原著已写道:  ……打听得三月初
我有幸被徐懋庸同志目为知己的后死者。在《徐懋庸杂文集》即将出版的时候,怀着十分怀念的心情,把我心中早就想说的一些关于懋庸的话倾吐出来,也算是了却我的一桩心事。我作为懋庸的老战友,将他的作品作一些介绍,实在是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我相信,这会有助于读者对懋庸的杂文的理解。    一    我和徐懋庸相识于一九三三年。当时我在左联工作,他已在文坛崭露头角,以他犀利的笔锋写了许多凌厉的杂文。我们交往较多。
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属于通俗小说,同流行歌曲一样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不过“通俗”和“流行”都是说明其读者之广;也许从所谓“接受美学”的观点来看,这是不可忽视的;若作为社会文化的一种表现,这也还是不妨试作粗略考察的吧?  不算清朝的,只作为现代的东西,不管那些《七侠五义》、《七剑十三侠》以及《包公案》、《施公案》、《彭公案》之类,只从五四运动前几年算起。我略略回忆一下,值得提出而确实流行过的,“武侠
我不是一个语言工作者,也不大喜欢读语言学著作,而这次,却被陈原的新著《语言与社会生活——社会语言学杂记》(三联书店一九八○年版)深深地吸引住了。我几乎是一口气把它读完的,读完之后还舍不得将它放下,于是又重读了一遍。  这是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才六万来字,但在它那絮絮如话家常的文字中,却包蕴着丰富的内容。细读这本书,我不仅从中学到了许多语言的产生、发展、变化及其性质的一般知识,而且,还从作者对社会语言
欧文·斯通(IrvingStone)写的《起源》(TheOrigin)一书,副题为“达尔文传记小说”,是一部以达尔文历史为背景的文学作品。这部书一九八○年在美国出版,共七百三十一页,堪称巨著。多年以来,虽然出版了不少的达尔文传记,长篇的和短篇的;但以文学体裁来写达尔文一生的,这还是我所看到的描述得最全面、最引人入胜的一部。难怪出版以后即引起了读书界的注意,畅销颇广。英国著名历史学家A.L.罗斯(R
在非洲,每一万个人才有一个医生,可是一九七二年里却有二百五十九个医生移居美国,使得非洲各国有近二百六十万人得不到医疗照护。在印度,每五千八百人有一个医生,而在一九七二年移居美国的医生竟达一千八百人,于是上千万的平民老百姓缺医少药。假如考虑到这些国家的医生大多聚居城市,而居民大多在农村,那就可以知道实际情况更加严重得多。  美国的科技发达,不少人啧啧称羡,可是人们未必都看到,这种发达在一定程度上是靠
人民出版社正在陆续出版的《列宁文稿》,是《列宁全集》中文第一版没有收入的著作和资料,实际上是它的补卷。《列宁文稿》共分十七卷,自一九七八年开始出版到一九八○年止,已出版十卷,第十一至十四卷将在年内出书,十五至十七卷计划明年出齐。    根据《列宁全集》俄文第五版各卷卷末所附的注释选译的《列宁全集俄文第五版注释选编》,比以往任何一版的注释内容都更详尽,资料更为丰富。它分别按题注,党派,团体,会议,法
《读书》选目的计划性似有进一步加强的必要,可否每期有一个中心,使一定时期里介绍的知识系统化,做到奇而不失真,求深而毋弃近。另外,书评、书讯介绍的形式还可多样化、多层次,在扩大知识视野、传递最新信息方面多作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