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青春的“异国之旅”

来源 :新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tongq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阳光灿烂的日子》作为一部我国优秀的成长题材电影,无论是从情节、表现主题乃至重要的场景镜头等方面,都受到了同类型电影《美国往事》的影响。本文尝试结合两部影片导演的创作背景,通过两部电影文本在影像内容、影像表现手法以及经典段落的对比分析,探析我国电影在借鉴西方电影的同时,如何体现本土特色。
  【关键词】青春 成长 《美国往事》 《阳光灿烂的日子》
  
  1994年,由王朔小说《动物凶猛》改编,姜文导演的第一部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经公映就取得了巨大反响,尤其受到了西方电影理论家的高度赞誉。而上映于1984年,同样是成长题材电影典范的《美国往事》,无论从情节、人物设置到重要的场景段落,乃至在讲述友情和背叛、爱情和离别的主题上,都可以看到《阳光灿烂的日子》借鉴和学习的影子。因而,对两部影片进行文本的比较研究和分析,对于我国电影在学习西方电影的大背景下,如何进行本土的自我转化有着借鉴作用。
  一、导演创作背景概述——对“梦”的阐释
  电影是一场梦,弗洛伊德的释梦理论,正是将梦作为某种掩盖其真相和真意的表象系统来予以分析,以发现掩藏于其下的愿望与童年的、或创伤性的记忆内容和意义。①《美国往事》的导演塞尔乔·莱昂作为意大利西部片之父,儿时受到了法西斯政治暴力和左翼思想的影响,战争的创伤使他对象征着正义、幸福、自由的美国心驰神往,所以,莱昂毕生都在有意或无意地运用电影来演绎对儿时“美国梦”的重构和幻灭,呈现在《美国往事》中的伪善、阴谋、背叛、贪婪和屠杀便成为导演眼中的景象。
  而《阳光灿烂的日子》的导演姜文之所以产生将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拍摄成电影的愿望,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他和马小军一样有着儿时在部队大院的特殊生活经历。这段深藏于内心深处的童年记忆激发着他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完成了长达9万字的剧本创作。不同于以往表现文革时期的电影,姜文用他独特的“个人话语”,展现着他对成长的探寻与思考,以金黄色的光影色调向我们展示了一段似真似幻的与青春岁月,一段导演儿时记忆的“青春梦”。
  二、《阳光灿烂的日子》和《美国往事》电影文本的比较分析
  1、影像内容比较
  (1)关于政治。无论是在《美国往事》所讲述的黑帮故事,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所表现的文革岁月,都离不开政治的影子。莱昂自称:“我的电影中到处都是政治。”从《美国往事》一开始,在舒缓的节奏背后是充斥着暴力和血腥镜头。透过这些镜头,在经济大恐慌、禁酒令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等重要历史事件的背景下,莱昂为我们揭示了表面上看似自由、平等的美国所隐藏着的因为钱权、利益乃至女人所进行着的令人不耻的勾当。
  而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虽然并没有直接表现文革这段特殊时期,却在其中引入不少文化政治符号,比如影片中铺天盖地的标语,花团锦簇的迎宾队伍,以及插入了老电影《列宁在1918》、《红色娘子军》等镜头,为我们还原了七十年代的历史画面②。和《美国往事》不同的是,姜文在表现文革这段时期时,始终保持着一种“疏离”状态。这里没有红卫兵、没有大字报更没有批斗会,只有夏日里一群成长中的孩子们肆意绽放的青春记忆。
  (2)关于亲情。在《美国往事》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主人公在成长过程中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父亲的缺失。父亲象征着少年成长过程中的权威和英雄的代表,只有在这个“权威”的规范和引导下,他们才能完成心灵的蜕变,步入成年人正常的社会秩序。但在影片《美国往事》中,当老年的“面条”回忆他的童年岁月时,我们没有看到父亲的身影,只有主人公的一句对白:父亲沉迷于宗教,母亲沉溺于个人情感。所以童年的“面条”和伙伴们一起烧毁报亭、抢劫醉汉、敲诈巡官、闯荡黑帮,做这些看上去离经叛道的事来挑战正统的社会秩序、证明自己的存在和意义。《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马小军虽然有父亲,但一列列卡车载走了成年人和青年人,其中包括马小军的父亲。外在的权威消解了,正如影片开始的画外音所说的“这座城市属于我们”。这样,在缺乏权威的青春叛逆期,这群身处部队大院的孩子们完全释放着自己的欲望,他们抽烟、打架、泡妞,做一切看上去“与众不同”的事情,证明自身的价值。
  (3)关于友情。在《美国往事》中,友情是全片的主线,虽然“面条”的小团体是四个人,但影片的情节发展主要围绕主人公“面条”和麦克斯二人之间的友谊展开。当“面条”和麦克斯被恶棍巴格西打倒在地,两个满脸是血的孩子试图艰难地将手拉在一起,这一生死与共的场景让我们原谅了麦克斯以偷窥的方式打断“面条”与黛布拉的约会。然而,截然不同的性格最终使得这曾经患难的两兄弟分道扬镳,男性情谊遭到背叛。
  将《美国往事》中麦克斯和“面条”的情谊投射到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则是以刘忆苦为领袖的小团体和马小军之间的一段似真似幻的情谊。在马小军的回忆里,他们曾一起玩、打群架、抽烟、混电影院,然而因为“米兰”,马小军和刘忆苦之间出现了分歧,当马小军回忆他和刘忆苦在莫斯科餐厅庆祝生日时,记忆出现了间离,马小军对米兰进行奚落、捉弄,后又因她而与刘忆苦大动干戈。当马小军遭到刘忆苦、米兰等代表的“集体”的排斥,水下摄影、广角镜头再现的马小军一次次向友谊之手的幻影游去,又一次次地被踹进水里的过程暗示着马小军被集体抛弃,这段青春友谊也到此为止。③
  (4)关于爱情。无论在《美国往事》还是《阳光灿烂的日子》,影片的主人公都是爱情上的失败者或失意者。在《美国往事》里,“面条”对佩姬的第一次性经历以“败退”告终;对于自己生命中唯一的爱和寄寓的黛布拉,“面条”尽管极为珍惜、努力,但仍阻挡不了爱人去好莱坞的脚步,对黛布拉那极尽残酷的强暴行为恰恰展示了他心底最深的哀鸣。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马小军面对心中的女神米兰,他同样输给了自己的好兄弟刘忆苦。当刘忆苦公然以米兰的男友自居时,马小军采取了“强暴”这种最拙劣无能的满足性欲的手段,然而在企图强暴米兰中反被米兰压服,当他提着裤子落慌而逃时,心里仅存的一点对爱情、对性的美丽也荡然无存了。
  2、影像表现手法的比较
  (1)叙事手法。《美国往事》和《阳光灿烂的日子》在叙事视角上都是以第一人称主人公的回忆来结构全片。不同的是,《美国往事》以不断的闪回、倒叙手法,用一个个的记忆片段和场景建构起庞大的三个不断切换的少年时空、青年时空和老年时空。而《阳光灿烂的日子》则是通过画外音的方式,以历时性的时间顺序展开对于这段故事的讲述。另外影片采用了超现实主义的叙述手法,故意让主人公的记忆发生紊乱,解构着电影文本,给观众留下了更多的想象和思索空间。
  (2)视听语言的运用。在《美国往事》中,回忆的镜头多采用近似黑白的摄影,透出一种时间回忆里的朦胧美。在镜头的运用上,莱昂钟情于特写镜头,在将人物面部放大的过程中,我们也在不断走入人物的内心深处,比如影片最后结束于对“面条”的渐进式心理特写的定格上,那个神秘的笑容成为解读影片意义的关键。在音乐的运用上,无论是黛布拉舞蹈场面,还是抢珠宝店时“面条”对卡萝尔施暴的场面,伴随着优美的旋律,“上帝赐福美国”“、夏日时光”、“昨天”、“日日夜夜”等歌曲和配乐再现了叙事的年代,增加了影片的真实感。④
  而姜文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以明亮的黄色、金黄色的光影色调作为影片的主色调,一方面象征着火热的青春时代和充满幸福的岁月,另一方面也表达了强烈的主观情绪,并且与影片最后现实的黑白色调形成对比,有着令人咀嚼的反讽意味。在镜头的选择上,姜文大量运用了摇、移、跟、升、降等运动镜头。⑤这种运动镜头很容易造成一种“观众在场”的效果,有强烈的现实感。在声音的运用上,和《美国往事》不同的是大量画外音的运用。这里的画外音不仅充当着“无知叙事者”,而且起着承上启下和解释补充的作用,确保了故事的连贯性。配乐大都选择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流行的音乐,如《革命风雷激荡》、《莫斯科郊外的晚上》、《国际歌》,以及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的幕间曲。⑥在影片中,马小军们打架的场景配合着《国际歌》雄壮的音乐,将英雄主义的情绪渲染到高潮。
  3、精彩段落的比较
  对比这两部影片可以发现,《阳光灿烂的日子》在一些精彩段落的描述上,和《美国往事》如出一辙。比如少年偷窥心中女神黛布拉跳舞以及换衣服的场景,在《阳光灿烂的日子》则转化为小学时的马小军偷看少女跳舞以及初中时的马小军躲在床底下偷窥米兰换衣服,这两段场景无论是在调度、机位、用光乃至音乐的运用上都惊人的相似。另外,两部影片都有主人公强暴心中初恋的段落。“面条”在车里强暴黛布拉转化为马小军在米兰住处强暴米兰但并未得逞。除此之外,两部影片在时空转换上也有着相似性。《美国往事》中老年“面条”走在街道上,身后飞来一个盘子,盘子被接住时却转到了他青年出狱时的场景。同样小学时的马小军向天空扔出了书包,接住的时候马小军已经长大了。从这些具体的片段,我们可以大概看出姜文在导演《阳光灿烂的日子》时,有意识地对《美国往事》进行了借鉴。
  《阳光灿烂的日子》虽然在表现手法等方面借鉴了《美国往事》,但仍是一部充满个人色彩的经典影片。这对于中国电影如何在学习西方电影的过程中坚持民族性有较好的启示作用。姜文凭借着自己独特的生命感悟和对电影艺术的理解,将具有普遍共鸣的青春、成长主题置于文革的历史背景之下,将历史际遇和个人情感巧妙结合,让这段青春岁月得到延展。我国电影拥有着深厚的文化土壤,在学习和借鉴西方电影时,要立足于民族传统文化,把握真正能打动人心的具有人类永恒主题的情感体验。只有这样我国电影才能在全球化的背景之下突围,绽放光彩。
  
  参考文献
  ①戴锦华:《电影批评》[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18
  ②⑥董丹妮:《“作者”视域下的姜文电影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
  ③吴卫华,《阳光里的探寻——对电影《〈阳光灿烂的日子〉的一种阐释》[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7(5):34
  ④王红强,《电影《美国往事》的叙事分析》[J].《学理论》,2009(12):185
  ⑤赵艳丽,《解读视觉语言的建构美——评析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J].《当代经理人》,2006(10):189
  (作者: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2011级广播电视艺术学研究生)
  责编:姚少宝
其他文献
重庆荣膺“中国火锅之都”称号  3月20日,中国烹饪协会负责人在第三届中国(重庆)火锅美食文化节开幕现场正式授予重庆“中国火锅之都”称号。  (《重庆日报》3月21日消息 记者 高海龑)    重庆实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  目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已经覆盖了重庆除渝中区(没有农村)以外的所有区县。今年加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将达到1800万人。  (《重庆日报》3月23日消息 记者 郭小伟)  
今年初夏的一个夜晚,在上海劳务基地宝山承包队的几个黔江籍流动党员和农民工被飞舞的蚊子扰得心神不安,他们感到,应该要求厂方为自己改善宿舍条件了。  “向党支部反映一下。”党支部了解这一情况后,与劳务基地负责人一道迅速与厂方衔接,很快就达成了由厂方和劳务基地共同出资改善职工宿舍条件的协议。  时间追溯到10年前。由于很多农民工法律法规知识比较缺乏,遇到劳资纠纷、工伤保险等问题时,往往不知道如何解决,合
Mabot基于人体工程学设计,结合大脑、视觉与触觉等元素,以智能模块化的形式呈现,孩子们可以用各种部件完成无限种组合和装配,从而培养学习创造力,同时可以锻炼计算与编程思维。通过快速的拼装和简单的编程,有助于提高孩子的策略能力、团队合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思维和数理思维等。电子模块可任意连接,采用热插拔设计,可快速搭建安全装拆,零基础轻松学习编程。微型台式洗衣机  NIX是一款微型洗衣機,专为清
现代香水业始于19世纪末。在此之前,香水业是贵族和手工业者专属的,随着技术进步,整个产业得到了解放,传统方法被取代。  香水是社会的产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它一旦丢失自身的神话传说,被人忘却,就会走向死亡。香水的生命不能停留在过去,而是要不断更新,不断调整,挖掘那些被人遗忘的方面,对既存主题进行再创新。  要想彻底理解一款香水,就必须穿透它,从内部进行把握。只有褪去表象,才能欣赏、评价,做出决定。
导语:使到了现在,在德国有些地方,如果女性带孩子时在外面有兼职,就会被人批评“是野蛮母亲,一个放弃和虐待孩子的怪物。”  新年伊始,德国女性迎来了一个好消息。根据德国联邦议会通过的“男女平等法”,从2016年起,德国各大公司里监事会的女性比例必须达到30%。尽管这部法律在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争议后终于获得通过,对许多事业上十分能干的德国女性来说,无疑是个利好的消息,德国也因此成为继挪威、意大利和荷兰
多动症,专业名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缩写为ADHD)。ADHD是一种与脑神经发育相关的心理疾患,也是一种与脑神经相关的疾病。它的特征是“容易分心,难以专注”“过度的活动”或“难以控制自身的言行举止”且不符合患者年龄该有的成熟度。症状通常出现在12岁左右且持续超过六个月并在至少两种情境中出现。  去年9月,由香港大学
用“三级管理”新思路,解决非公企业党组织管理体制不顺、工作基础薄弱、工作力量不足等“盲点”,永川市开拓出一条非公经济组织党建工作的新途径。    重点企业工委管    去年11月2日,民营企业重庆海通集团公司党委书记王显康告诉笔者:“非公有制企业党工委的成立,让我们找到了‘新家’,现在我们公司党建工作思路清晰、力量充足、效果明显。”  说起此前的党建工作,这位有着20多年党龄的老书记十分感慨:“那
“三口塘发现了一具无名尸体!”  宁静的山村,这个惊人的消息像风一样四处流传。  消息传到乡政府。经核实后,作为分管政法工作的副乡长,我立即和分管民政工作的林副乡长一同赶赴三口塘。  三口塘十分偏僻,平时少有人去,这无名尸体从哪里来?该不会是一起凶杀案吧?我的心顿时悬了起来。如果是凶杀案,那将在本乡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重特大刑事案件突破零指标,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考核受影响,平安乡镇创建工作毁
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把政财连理作为干部考核的一项重要原则。所谓政财连理,就是指在考核领导干部工作业绩时,既考核其在任职岗位办了哪些实事,又考核其是否做到了量财施政;既考核其任期内的政绩,又考核其取得政绩的行政成本的高低。  政财连理制规定,对依法行政、量财施政、实绩突出的给予奖励和重用;对追求“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债务总额增加的,一律不予调动和提拔,并给予诫勉谈话;对违反财经纪律或统计数据弄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