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自然的孩子

来源 :中华家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rui41084325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化的生活,应试化的教育,给我们带来了诸多便利,也把我们磨成了螺丝钉。当个性化人格丧失殆尽,生活也就没了想象空间。有这样一群人,试图反抗这种盖棺定论的教育模式。从未振臂高呼“革命”,他们只想携手同心、身体力行,温和地做社会改良。
  他们曾经带着一群孩子,建造了两座“会呼吸的建筑”,蝉联2014、2015年底“世界建筑奖”。故事的主人公叫王晨峰:这些成果只是他带领家长们,在自己孩子身上推行,“自然教育”实验的冰山一角。
  拉图尔自然社区
  “在德国出生的女儿和在国内出生的儿子,让我认识到中德两国在教育上的巨大差异。走上自然教育这条路,只是一个父亲的自然选择。”国外尊重孩子的天性,强调要孩子在自然中成长,国内却是应试教育,一切都要为考分让步!这让身为父亲的王晨峰很不爽。2008年,王晨峰在武汉成立“拉图尔自然社区”,开始推行自然教育。
  每一个社区的形成,共同的理念都是看不见的引力线,而“拉图尔自然社区”的万有引力,只有六个字:真实、真食、珍食。
  真实,是真实不伪装的社区关系;真食,是真材实料的食物;珍食,是珍惜土地的馈赠。
  “一亩布飘流”
  简单生活,对城里人们来说却可遇不可求。粮食已经从田间地头的辛勤汗水,变成了超市中的货币交换。王晨峰决定带孩子们去原野时,给他们带去一亩布。一亩布在大地徐徐展开,只需一秒钟就能让孩子们认知,这承载五千年农耕文明和生命的基本单位。当一亩地产的粮食放在一亩布上时,孩子们会刻骨铭心;大人们也会重新用已经被遗忘的尺度去丈量世界。
  王晨峰和拉图尔自然社区的孩子们,带着这一亩代表乡村记忆的布,开始了穿越中国的四季奇幻漂流:春暖花开,小朋友们在布上画上鲜花和秧苗;夏天炎炎,布匹上开始出现映日荷花;秋风渐起,画布上涌动着金色的稻浪;冬日肃杀,万物萧条,但田园四时之景却在画布上永保留。
  “一亩布飘流”,不仅仅是对孩子们的一次自然教育,更是对成人世界的一次自然洗礼。
  孩子们在一亩布上作画,在展示自己对自然的理解的同时,也唤醒了“久在樊笼中”的父母们,心中“复得返自然”的渴望。
  自然教育,是带着孩子体验传统婚礼,在隆重的婚礼中体会家庭的含义;自然教育,是让孩子们和触自然亲密接触,从小培养一颗敬畏自然的心。自然教育,是让孩子们听一场流传千年的皮影,懂得文明的起源和流变……
  拉图尔创造社
  仅在户外让孩子认知自然,在乡村让孩子继承传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城市已经变成了人类生活的自然。自然教育最紧迫的,是在城市中设计出一种模型,让父母和孩子互动,彼此教学相长。
  现在的城市已经被钢筋混凝土占据,王晨峰希望拉图尔的孩子长大后,能够创造一片天人合一,创造属于自己的“天空之城”。他成立了“拉图尔创造社”,开始用建造来开发孩子创造性。王晨峰说:“没有建造的童年,是有缺陷的童年!”
  孩子们天生亲近自然,不拘泥于懂得钢筋混凝土之外的建造方式,选择了活竹作为原料。他们更不安于现实的世界,希望把建筑撑起来,远离地面,创造了一个脱离现实的环境,完全属于他们的世界……
  36位孩子和他们的父母,决定用3个月时间一起来“浇灌”,把这座“天空之城”从梦想照进现实。建筑主体完全不用钢筋混凝土,而是用的代表中国人风骨的竹。
  2013年植树节那天,竹子种下,“天空之城”开始筑城。用原竹作为建筑的主体结构,
  建筑被拆分成8个3米×3米的原竹结构单元,通过3平方米的基础面积获得90平方米的建筑面积。底层倒金字塔形的结构,让孩子们的房子悬浮在空中,两个种植的建筑成为城市向上的空间原型。
  20个3米×3米的房子,通过横向构件固定在一起,作为空中露台和儿童活动室,竹子也成為整个建筑最灵动的景观。每个孩子都建造自己的小木屋,20个房子在一起,经营出带有邻里关系的城市空间形态。
  “天空之城”以建筑为主题,通过让孩子亲自参与建造,让孩子们更真切地了解,自然、工具、建造甚至生活本身。
  “在我们30岁时,想尝试用这样的一次建造来探索建筑的边界在何处。”年轻的设计师穆威一直希望,能设计一座“长在竹林”上的自然建筑。孩子们用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帮穆威完成了他的构想。“天空之城”打开了父母和孩子们的脑洞。
  2014年,40个6-12岁的孩子和家庭,共同用钢丝和49公里的白色麻绳建造了一个“绑在树上的房子”——丝房。如果单纯从建筑的实用性来讲,无论是“天空之城”还是“丝房”,都不是一个好项目。它们花费了金钱和时间,却不能住人。但在这过程中,孩子们得到了建筑学启蒙体会到伙伴们一起分工协作的精神。整个过程是轻松愉快的,更重要的一点是:全程父母陪伴,上阵父子兵。
  “天空之城”和“丝房”分别获得2014年、2015年世界建筑中国建筑大奖。它们打破了建筑学的边界,代表了社会对自然教育模式的认同。
  从表面上看,是自然教育激发了孩子们的自然天性。其实,自然的孩子是来自自然的馈赠,让固化的成人世界重新变得无限可能。
其他文献
文章《基于教材接軌高中异曲同工》[1]探讨了2018年滨州中考压轴题,该题设计巧妙,思路新颖,笔者在仔细阅读期刊时想到,除文[1]提供的解法外,可以从更多的角度思考该问题,还可以将问题进行拓展,以充分有效的发挥中考真题的教学功效.
摘要:儿童诗具有儿童的特质和诗歌的内涵,儿童诗是给儿童创作的诗歌,是一种向儿童表达、由儿童表达内心丰富而美好情感的文学载体。儿童诗具体形象、简洁有序,富有童趣、童真的情感,同时具有哲学思考的意味,构思巧妙,具有韵律感。儿童诗读写是重要的教学内容,教师要从儿童本位和诗歌本位出发指导儿童诗读写。具体指导方略如下:多种阅读方式结合,提升读的趣味;从仿写到创作,激发学生的创作欲;寻找更多读者,让创作更优秀
我的父亲和母亲是大学同学,1938年他们考入西南联大,在五百里滇池侧畔相识、之后携手,养儿育女,相伴一生;为人之师,桃李天下。父亲赵伯礼,1915年生,江苏武进人;母亲刘世琮,1917年生,成都新繁人,是成都新都府历史上第一个女大学生。今年,母亲百岁诞辰,蓦然回首,恍如昨日。父亲和母亲这大半个人生的历历往昔,因为母亲百年诞辰这个大日子,又都一齐来到我的眼前……  文脉所系,苦难中愈加辉煌  国立西
[摘要]基于“SEC”一致性分析模型,分析了2017-2019年桂林市中考数学试卷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程度,结果表明:2017-2019年桂林市中考数学试卷与课程标准之间不存在统计学意义上显著的一致性,在內容主题与认知水平维度上二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针对研究结果做了丰富中考卷內容知识、重视课程标准要求、优质资源共享互换等的思考,以期能够为相关部门及命题者提供相关数据和为一线教师提供教学参考和借鉴
【摘 要】物理实验作为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极其重要的一环,由于物理实验动手操作的特点,物理实验有效考核方式受到大家的关注。在此背景下,文章提出了高中物理实验笔试考核的研究,希望通过这一研究为今后更好地对高中物理实验考核进行改革提供一些参考资料。  【关键词】高中;物理实验;笔试;考核  针对目前高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现状,笔试对高中物理实验的考核究竟是否有效?是否体现了学生实验能力的水平?能否通过笔试区
【摘 要】单元整体教学是建立在“整体教学”的理论基础上的,是一种系统化、科学化的教学体系。它根据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特点,以单元话题为基础,将本单元知识结构进行重新整体编排,重新整合语篇内容,在教学过程中科学地分解教学内容中的重难点,并能够有效地运用侧重点不同的课堂教学形式。立足于单元整体教学,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语言综合运用能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
[摘 要] 三维目标理论早在高中数学教学中进行了实践性的应用,但观其实施的效果却不尽理想. “三维目标”的实践之所以会存在如此困难,这与教师对三维目标理论的理解不深、推广不力以及思维训练的忽视等有相当大的关系. 本文着重从“三维目标”实践所遇困难出发,仔细分析了困难造成的各个因素,并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刻分析,寻求“三维目标”达成的突破口,为高中数学教学中“三维目标”的实践浅要阐述了相关有效性的建议.
【摘 要】农村学生基础较差,对英语认识不足,所以在英语学习中,能否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英语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对学英语的正确认识,建立轻松的师生关系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活用教学方法,选取与学生生活有关的方面来开展教学,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充分利用课外活动可帮助学生保持学习兴趣。  【关键词】农村中学生;英语教学;兴趣  英语不是我们的母语,但在生活和工作中被
【摘 要】对课本习题进行练习是数学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起着巩固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思维、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等多方面的作用。教师应充分认识课本习题所蕴涵的价值,注重挖掘其内含及外延,拓展练习的时间与空间,达到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的目的。  【关键词】课本习题;实践作业;数学日记;拓展丰富  一、把故事写下来——获得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体验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学
贝尔特·莫里索:《摇篮》,布面油画,56×46cm,1872年,巴黎奥赛博物馆藏  根据人类记忆的规律,很少人能回忆起自己未满一周岁时的样子;因为那时的我们正双目紧闭,酣睡在摇篮或是母亲的怀抱中;但这场爱的新生却造就了今天的我们。艺术家通常能以敏锐的目光捕捉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意义重大的瞬间,例如贝尔特-莫里索的这幅名作《摇篮》,表现的即是人类新生期的经典形象。亲子之爱的经典——母亲与摇篮  画中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