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来,通过学生就业安排,笔者深切地感受到企业的用人观发生变化,主要强调实际工作能力。为此,职教语文教学必须把教学目标定位在适应企业需要的实用人才上,突出实用性、实践性教学。
1 抓好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口语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材大纲要求,吃透课文,设计好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字斟句酌,让其反复诵读,细心揣摩,真正从课文中探“胜”寻“幽”,达到“入情、生情、悟道”的目的,品尝文章的艺术魅力,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陶冶其道德情操,感受做人的真谛。
俗话说:“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只有“读”,才能提高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作具体要求,对情文并茂的散文、诗词、文言文,教者可先范读,再让学生听录音、个人读、分组读、集体读,形成课前、课堂、课后一条龙地“读”,并要求学生口齿清楚,字正腔圆,感情充沛。课外阅读具体时间安排是:每周一、三、五课前早读;下午活动课让学生到阅览室阅读,每周1~2小时;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名篇,定期检查,要求其介绍作者、人物、故事情节等,为口语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要有计划地组织演讲比赛,是非辩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演讲的口才。
2 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
2.1 排除心理障碍,激发写作兴趣
职业高中学生一般从初中开始对写作就普遍存在着“怕”与“厌”的心理障碍,作文成了他们沉重的精神负担,即使敷衍成文,也是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言之无理、言之无情,久而久之便形成谈文生畏的不良心态。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初始阶段,教师的主要目的在于冲破学生的心理障碍,创设良好的写作氛围,让学生懂得作文是生活感受的自然流露,不是望尘莫及、高不可攀的。教师把握火候,布置写作练习,稍作指導。这样,学生自然就感到从容、轻松,“怕”与“厌”的心理障碍便逐渐消失了,写作的热情与潜能也就被激发了。
2.2 注重引导、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教者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勤奋、刻苦地练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和掌握各篇课文的立意、结构安排、表达方式、语言修辞等写作特色,从中领悟作文的奥秘,进而让学生通过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等写作训练。在对学生进行各种文体训练中,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每学期完成大作文不少于八篇,主要结合教材训练记叙文、议论文。另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每学期写一篇调查报告。让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文章才真实、感人。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尤其要强化应用文训练。如广告用语、契约合同、产品说明书等。所以,应用文应成为职教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有系统、有目的地引导、指路,学生写作水平普遍上升一个层次。
3 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3.1 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
过去在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照本宣科,全面繁复,点滴不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翻新,学生自然有兴趣:选哪一篇?怎样编?谁来演什么角色合适?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要把课文改编成剧本,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现在学生就主动去学习戏剧常识了,并且把几篇戏剧体裁的课文也认认真真地读下来。有了戏剧的知识基础,接下来就要回过头进一步学习所要改编的课文。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显得主动、积极。
3.2 内容新,学生学语基有兴趣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得到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
3.3 表现新,学生对提高能力有兴趣
改编课文成剧本,还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因为课本剧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如此。如《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相遇相认”一幕:鲁侍萍的关窗等动作时时刻刻都蕴含着欲言止的复杂情感,须把鲁侍萍的声调、动作表现细致生动。学生如能做到,也就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对人物的性格作了准确的把握。也可以肯定,学生已具备了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已具备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职教中心)
1 抓好阅读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口语能力
教师要根据教材大纲要求,吃透课文,设计好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字斟句酌,让其反复诵读,细心揣摩,真正从课文中探“胜”寻“幽”,达到“入情、生情、悟道”的目的,品尝文章的艺术魅力,感悟文章的思想内容,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感情上产生共鸣,陶冶其道德情操,感受做人的真谛。
俗话说:“书读千遍,其意自见”。只有“读”,才能提高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作具体要求,对情文并茂的散文、诗词、文言文,教者可先范读,再让学生听录音、个人读、分组读、集体读,形成课前、课堂、课后一条龙地“读”,并要求学生口齿清楚,字正腔圆,感情充沛。课外阅读具体时间安排是:每周一、三、五课前早读;下午活动课让学生到阅览室阅读,每周1~2小时;指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名著名篇,定期检查,要求其介绍作者、人物、故事情节等,为口语训练打下良好的基础。此外,还要有计划地组织演讲比赛,是非辩论,有意识地培养学生演讲的口才。
2 加强写作训练,提高学生运用书面语言的能力
2.1 排除心理障碍,激发写作兴趣
职业高中学生一般从初中开始对写作就普遍存在着“怕”与“厌”的心理障碍,作文成了他们沉重的精神负担,即使敷衍成文,也是言之无物、言之无序、言之无理、言之无情,久而久之便形成谈文生畏的不良心态。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作文教学中,激发与调动学生的写作兴趣,是相当重要的一环。初始阶段,教师的主要目的在于冲破学生的心理障碍,创设良好的写作氛围,让学生懂得作文是生活感受的自然流露,不是望尘莫及、高不可攀的。教师把握火候,布置写作练习,稍作指導。这样,学生自然就感到从容、轻松,“怕”与“厌”的心理障碍便逐渐消失了,写作的热情与潜能也就被激发了。
2.2 注重引导、训练,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教者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勤奋、刻苦地练笔,是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笔者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和掌握各篇课文的立意、结构安排、表达方式、语言修辞等写作特色,从中领悟作文的奥秘,进而让学生通过仿写、缩写、扩写、改写、续写等写作训练。在对学生进行各种文体训练中,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每学期完成大作文不少于八篇,主要结合教材训练记叙文、议论文。另外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每学期写一篇调查报告。让学生了解社会、体验生活,文章才真实、感人。为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以学生就业、需求为出发点,尤其要强化应用文训练。如广告用语、契约合同、产品说明书等。所以,应用文应成为职教作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经过有系统、有目的地引导、指路,学生写作水平普遍上升一个层次。
3 编演课本剧是激发兴趣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
3.1 形式新,学生学课文有兴趣
过去在教学某一课文时,教师照本宣科,全面繁复,点滴不漏,学生听得昏昏欲睡。现在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剧本,并且要表演,形式翻新,学生自然有兴趣:选哪一篇?怎样编?谁来演什么角色合适?能不能演好?一系列的问题都需要学生去思考,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后才能解决问题。要把课文改编成剧本,戏剧的有关知识可是基础中的基础,现在学生就主动去学习戏剧常识了,并且把几篇戏剧体裁的课文也认认真真地读下来。有了戏剧的知识基础,接下来就要回过头进一步学习所要改编的课文。有了兴趣,学生的学习就显得主动、积极。
3.2 内容新,学生学语基有兴趣
在编演过程中,对学生的语文知识的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有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把记叙性文章改编为戏剧,剧本里有简单的舞台说明,大部分是对话。对话语言要规范,就要求用词要准确,句子要完整。表演时读音要准确,对话要与人物性格相符合。这些要求的落实都需要学生有较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编演过程是学生主动学习语基的过程,也是得到训练得到提高的过程。
3.3 表现新,学生对提高能力有兴趣
改编课文成剧本,还要把很多叙述性语言转化为对话,因为课本剧是通过对话来推动情节发展的。对话语言强调性格化,学生需要对人物性格进行把握并注意对话语言表达的技巧。表演中的动作也如此。如《雷雨》中“周朴园与鲁侍萍相遇相认”一幕:鲁侍萍的关窗等动作时时刻刻都蕴含着欲言止的复杂情感,须把鲁侍萍的声调、动作表现细致生动。学生如能做到,也就说明学生既掌握了基础知识,同时对人物的性格作了准确的把握。也可以肯定,学生已具备了把语文知识迁移至实际生活的能力,已具备了对生活的观察分析能力。
(作者单位:河北省玉田县职教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