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孩子储蓄好习惯

来源 :江西教育·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huipin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一、中秋合在一起放长假了,孩子满脸阳光地回到家里,第一件事就是把学校致家长的一封信和两张登有家教内容的校报给了我,并说,看看吧,然后写读后感。
  我浏览了这两期校报,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美国著名漫画家西德尼·哈里斯的一句名言:“你所能给予孩子的最好的东西除了好的习惯,就是美好的回忆。”自从孩子上初中,看着他愈来愈重的书包、越来越多的作业、每天很晚睡觉、早晨酣睡不起的状态,我也问过自己:我能为改善这种状况做些什么,我是否给予了孩子好的习惯和美好的回忆?
  在每个家庭里,父母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都应该进行反思:自己的言行习惯和生活环境是否为孩子养成好习惯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我的孩子来说,他在体育、音乐方面有比较突出的成绩,和同学相处得好,就像他的小学班主任曾说过的,要是班级选举,他的选票一定是最多的。我看了小学毕业纪念册里班上同学写给他的话,整体的评价是侠义、正直、诚实。我以这些评价为自豪。而孩子的语文、数学成绩不稳定,经常出现所谓的“马虎”的毛病。这可不是个小问题。我认真看过几次这类“马虎”问题,总结为以下几种情况:没有读完题目要求就开始按自己的感觉做题;没有读懂题目,有时题目明明要求回答错误的答案是哪一个,他回答的偏偏就是正确的答案;不分步骤做数学题,前面步骤中出现错误,之后自然全错。这些都错得很可惜,令我生气。尔后,我分析了导致出错的原因:孩子对题目的领会不深,归根到底还是习惯上的问题,遇事不能沉稳、集中注意力。其实很多成人在这方面都有所欠缺,一个孩子要做到就更不容易了,但我觉得这并非过严的要求,正是可以锻炼和养成的好习惯。
  我反思孩子一些日常的生活习惯:他洗脸、洗手、洗脚时总是比画几下就完事了,没能认真地洗到位,这和做题时不全面分析、不弄清楚在问什么就开始答题的逻辑思维惯性有一定的联系。在孩子每次做题和考试前,我总是和孩子说:“问什么,答什么!”渐渐地这种意识开始在孩子脑中起作用了。
  今天,孩子从学校回来,面带笑容地和我讲起语文、数学、英语的月考情况。他兴奋地说:“在分析一道数学题的时候,我想起来了爸爸说的这句话:它是在问我什么呢?考我什么呢?已知的这些条件和所求的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呢?我还检查出来一道错题呢!”
  我也重新审视孩子洗脸、洗手、洗脚、饭前洗手、饭后漱口、叠好自己的床铺、收拾桌上的学习用品等生活习惯,开始“补课”。如果说这些不良的习惯是我们在孩子小的时候没有投入足够的时间加以引导而形成的话,那么现在是到了弥补的时候了,不能再以任何工作上的忙碌为借口而无视这一问题的严重性了。它是关乎孩子一生的大事,不仅会影响学习,还会影响孩子的人生。在孩子成长的历程中,家长引导、帮助他(她)储蓄好习惯将在未来赢得丰厚的回报。(作者单位:黑龙江省佳木斯大学)■
  (插图:泽忠)
其他文献
当下,教师已普遍有意识地把合作学习形式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可以发现,多数小组合作仅仅停留在形式上。  如何使合作学习更有效呢?在预设合作学习时,一定要让学生经历独立思考的过程。例如,在实施“除数是小数的除法”教学时,教师可以这样安排教学。先提出问题:把一块6米长的布剪成每段1.2米长,可以剪多少段?有几种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把此问题交给学生,让他们独立解决问题。教师一边巡视一边把学生解决问题的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和社会(society)的缩写,“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这些知识的手段和方法,“社会”则要求以一定的价值观念作指导,使学生懂得应该如何正确对待科学和技术。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尝试用STS教育改变课堂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用最新的科学技术知识充实教学内容,并且在教学时打破原有的知识体系,以生活现象或社会问题为切入点,有利于渗透
让枯燥的内容变得丰富,令乏味的知识变得有情趣,使学生间接接受转化为直接参与,从而让学生由静态的被动的学转变为动态的主动的学、快乐的学,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获得进步和发展,这是课程改革对我们的课堂教学提出的新要求,如何做到这一点呢?笔者通过与老师们一起探讨、研究,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致力于数学活动真正寓教于乐,实现了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感知数学。  激发探究欲是前提。兴趣是最好的老
一个青年教师要参加一次教学竞赛活动。赛前,他在班上试教了一堂课,并请了一些教师听课。课后,老师们为这个青年教师提了不少建议,他也非常虚心地听取了大家的建议,并把这些建议全部“糅”进了自己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中。尔后,他在班上又试教了一次。想不到,这次的效果反倒比第一次差了许多。他百思不得其解,跑来问我,这是为什么?这让我想起了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老篾匠手艺精湛,编出来的篾器有模有样,精巧有加,深受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留足自主活动的时间,教师则根据学生的情况随机生成调控新的教学环节,在随机生成中启迪学生思维。  例如,在教学“认物体”一课时,笔者原先的教学预设是这样的: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积极参与生动、直观的数学活动。在搭一搭、分一分、认一认、摸一摸的实践活动中认识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  可是,在“搭积木”这第一个环节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乒乓球非常感兴趣。因为乒乓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