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道感染患儿卡他莫拉菌携带情况及耐药性分析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iaobiao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了解重庆酉阳地区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部卡他莫拉菌的携带情况及抗生素耐药性特征,供临床用药参考。

方法

采集2015年1月至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酉阳医院儿科住院呼吸道感染患儿鼻咽拭子标本,分离培养卡他莫拉菌,采用E-test法和纸片扩散法检测分离株的抗生素敏感性,结合欧洲抗菌药物敏感性判定(EUCAST)标准、美国临床实验室国家标准委员会(CLSI)2014年标准和英国抗微生物化疗学会(BSAC)标准3种判读标准解读检测结果。用头孢硝噻吩纸片法检测分离株是否产β-内酰胺酶。

结果

共采集1 054例1个月~12岁患儿鼻咽拭子标本,分离出卡他莫拉菌101株,总携带率为9.6%。≤3岁患儿分离阳性率较高,为10.5%(90/860例)。夏季分离率低(4.0%,8/200例),冬季分离率高(13.8%,52/378例)。99.0%(100/101例)的菌株产β-内酰胺酶。所有菌株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敏感;根据EUCAST和CLSI 2014年标准,分离株对头孢菌素均较为敏感;CLSI 2014年标准下,分离株对红霉素的耐药率仅为15.8%(16/101例);根据BSAC标准判读时,氨苄西林耐药率为68.3%(69/101例),头孢呋辛的中介率和耐药率分别达45.5%(46/101例)和49.5%(50/101例)。

结论

重庆酉阳地区呼吸道感染住院患儿中≤3岁儿童鼻咽部携带卡他莫拉菌较其他年龄段更为常见,冬季多见;几乎所有分离株产β-内酰胺酶对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普遍敏感。

其他文献
目的新生儿仰卧位时进行脐静脉导管留置,导管尖端的位置通过X-线确定。当导管尖端在下腔静脉时定为位置正确。我们希望确定新生儿右侧卧位,而不是仰卧位时,留置脐静脉导管可以使导管放置更准确。方法放置导管时,随机将新生儿置于仰卧位或者右侧卧位。主要结果通过X-线判断导管尖端的位置正确(膈肌水平中线可见)。结果所有新生儿脐静脉导管留置成功。两组间导管放置位置准确率无明显差异[仰卧位23/44(52%),右侧
期刊
儿童急性髓系细胞白血病是一种造血干细胞恶性克隆性疾病,其中分子生物学异常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发生发展中起了关键作用。随着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分子异常被发现,这为患者的预后评估及靶向治疗提供依据。
早期肠内营养对于小早产儿的胃肠道成熟及其生长、神经发育至关重要,而由于小早产儿的生理特殊性,早期直接经口喂养常难以实现,因此需要借助鼻胃管、十二直肠置管等进行持续或间断肠内喂养。不同的喂养方式各有优缺点,目前国内外关于哪种方式最适合应用于这类早产儿并无统一的结论,需要更大样本、统一标准的多中心研究来进一步明确。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一种以侵犯全身多系统和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于SLE传统治疗包括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抗疟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等,这些药物在缓解病情、控制症状及改善预后等方面起重要作用。但由于存在个体差异,部分患者的疗效不尽如人意,且药物的不良反应也日益受到重视。近年来针对SLE发病机制中某一环节的特异性生物靶向治疗有了迅速发展,在大量临床研究和试验中生物靶向治疗表现出疗效好、
目的分析以胸闷或长叹气为主诉的不典型哮喘儿童的肺功能和呼出气一氧化氮(fractional exhaled nitric oxide,FeNO)特点,并探讨FeNO在该类型哮喘患儿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期间于我院儿童哮喘门诊确诊的以胸闷或长叹气为主诉的不典型哮喘儿童79例为研究对象(不典型哮喘组)。该组患儿于初诊时均接受了肺功能检查、FeNO检测、血清总IgE和血清特
目的探讨c-Jun在胆红素脑病幼鼠海马神经细胞凋亡中的作用。方法选取7日龄新生SD大鼠,经小脑延髓池注射胆红素溶液(10 g/L),注射后6 h、12 h断头取脑,重氮反应法检测海马胆红素水平,Nissl染色观察海马神经元的病理变化;Western blot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c-Jun及p-c-Jun的表达;ELISA实验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凋亡相关因子Caspa
摘要:积极心理学和其他心理学最大的不同在于,它并不聚焦于对异常病人的治疗或者改变,而是试图在普通人身上发现闪光点,使每个人的能力和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有勇气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和自己。在高中语文教学当中,积极心理学以其独特的理念和精准的方法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无论是课程内容还是课程设计,特别是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十分重要。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学改进;积极心理学;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
目的了解成都地区5岁以下腹泻患儿A组轮状病毒感染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为四川地区A组轮状病毒的防控及疫苗研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2008年1月至2015年6月5岁以下急性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标本,送四川省疾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微生物检验所检测,记录临床资料。提取粪便标本病毒核酸,利用ELISA法检测A组轮状病毒抗原,反转录(RT)-PCR进行基因分型。结果检测粪便标本共计2 122份
近年来,支气管哮喘(哮喘)病死率有所下降,但发病率仍不断攀升,且至今尚无有效治愈的方法。呼吸道病毒感染是哮喘急性发作和加重的首要原因,尤其以鼻病毒(RV)A型和C型感染最为常见。婴儿早期RV感染可增加日后哮喘发生的风险;同时,RV感染所导致的免疫应答异常、激活Ⅱ型固有淋巴样细胞促进Th2细胞介导的炎性反应、抑制调节性T淋巴细胞(Treg细胞)的生成导致Treg/Th2细胞失衡等机制与哮喘急性发作、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是儿童经典的风湿免疫性疾病。其发病机制复杂,与多基因遗传及基因多态性有关。感染诱发、遗传易感性、表观遗传、机体免疫异常及环境因素等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均起重要作用。新一代遗传学技术的开展,对确定SLE的易感基因,为多基因遗传病的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