拂衣起谢人间事

来源 :文史春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edy8306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最初指的是土地神,先秦时期,由“祀社”的群体行为演变为地方行政单位,以传承道统为目的的“士”人集团的民间化直接孕育了后世的社团组织。“白莲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明确以“社”命名的组织,中国古代结社意识亦由此觉醒,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社团出现在唐代。中唐时幕府诗人结“诗社”,“大历十才子”是幕府诗人结社的代表,“十才子”相继谢世后,他们的结社活动也趋于衰落,真正对后世文人结社产生影响的,当数中唐诗人白居易晚年所结“香山九老会”。
  归隐香山结缘古寺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牛李党争”日趋激烈化,著作等身的平民诗人白居易即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一般说来,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以前,白居易秉承“兼济天下”之鸿志,指陈时政,反对腐朽势力,创作上也颇活跃,倡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著有《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元和十年遭受沉重打击,被贬江州后,他一改早年“兼济之志”而“独善其身”,一边“吏隐”,一边与僧、道交游,以求与世事无忤,知足自保。与此相应,创作了大量的感伤诗、闲适诗。政治仕途上屡次被贬,白居易心情极度抑郁,在他人生的后期便为自己安排了一条“中隐”之路,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于香山寺结“九老会”,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18年。
  《新唐书·白居易传》有记载:“居易初遇宪宗时,事无不言,湔剔抉摩,多见昕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与弟行简、从祖弟敏中友爱。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
  白居易的暮年与香山结缘深厚,此处所提的“香山”指的是古都洛阳城南的香山,不是北京西郊的香山。香山寺是龙门石窟的十寺之一,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唐武后垂拱三年(687年),为安顿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武则天也是信佛之人,梁王武三思深知女皇对佛事信奉,于是奏请女皇,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武则天听从了武三思的建议,调拨银两,重修香山寺,重修后的香山寺巍巍壮观,富丽堂皇。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历宪、穆、敬、文四朝的白居易告老还乡,捐资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白居易热爱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后来经常住在香山,并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私第去世,家人遵嘱将其葬于城南香山琵琶峰下香山寺附近如满法师塔之侧。
  招邀知己道坊结社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的春夏两季,白居易家中先后举行了两次著名的聚会。
  第一次聚会是在当年的暮春三月,与会的加上白居易共计7人,有原怀州司马胡杲(89岁)、原卫尉卿吉旼(88岁)、原滋州刺史刘真(87岁)、原龙武长史郑据(85岁)、原侍御史内供奉卢真(82岁)、原永州刺史张浑(77岁)、原刑部尚书白居易(74岁)。白居易曾作《七老会诗》:“七人五百八十四,拖紫纡朱垂百须。手里无金莫嗟叹,樽中有酒且欢娱。吟成六韵神还壮,饮到三杯气尚粗。嵬峨犯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孙扶。天年过高二疏传,人数多于四皓图。除却三山五天竺,人间此会更应无。”(见《长庆集》卷七一)
  当年夏天,白居易在洛阳履道坊中与8位寿星又一次举办“逸游文会”。与宴者新添两位高寿老人,136岁的李元爽和95岁的禅僧如满。因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故又称之为“香山九老会”。白居易的《九老图诗序》记载了这两次聚会:“会昌五年三月,胡(杲)、吉(旼)、刘(真)、郑(据)、卢(真)、张(浑)六贤,于东都敝居履道坊合尚齿之会。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绝伦,同归故乡,亦来斯会。续命书姓名年齿,写其形貌,附于图右,与前七老,题为《九老图》,仍以一绝赠之。”原注:“二老,谓洛中遗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归洛;僧如满,年九十五岁。”另,《新唐书·白居易传》所载之“九老”有原秘书监狄兼谟和原河南尹卢贞,而无李元爽与如满和尚。其实,据《九老会诗序》和《九老图诗序》,狄、卢二人以“年未七十”,不预“九老”之列,李元爽、如满应名列其中,此数人是白居易晚年交游甚密的高年不仕人物。
  这群平均年龄约九旬的老人,不时游宴于香山龙门寺,诗酒唱酬。为此盛事,白居易写了《九老图诗》,着重描绘李、僧二老的仙姿道骨:
  雪作须眉云作衣,
  辽东华表鹤双归。
  当时一鹤犹稀有,
  何况今逢两令威!
  白居易晚年结“九老会”主要为远避党祸,静思谈禅,酌酒赋诗,独善其身以终天年,其性质主要是“怡老”。但是,白居易在唐代毕竟是一位声名仅次于李白和杜甫的重要诗人,其诗歌创作数量在唐代亦首屈一指。对于这样一位著名诗人,如果仅认为他结“九老会”以娱老为主不免过于肤浅。实际上,“九老会”由富有诗才的诗人和僧人组成,白居易与他们在香山寺诗酒唱和,切磋诗艺,创作了大量恬淡静美、富有禅境禅意的“闲适诗”,不少曾积极参与政治,后来退出政坛闲居洛阳的文人们纷纷心向往之,其影响力不可小觑。“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这里所描绘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为保存诗稿,白居易又把自己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到开成五年(840年)所作的诗,共800多首,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在了香山寺藏经堂内。   九老仙去遗风犹存
  “香山九老会”有诗酒唱和的内容,以谈禅娱老为主,是古代怡老诗社之祖,并且对各类文人社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世有很多文人士大夫仿效白居易“香山九老会”晚年结社赋诗相乐。清沈德潜曾点出“九老会”流延的脉络,“昔白太傅居香山,与胡杲诸人为九老会;李文正罢相,居京师,与张好问诸人亦为九老会;文潞公在洛下,与富郑公诸人为耆英会,史册艳称之。”宋代历任仁、英、神、哲四朝宰相的文彦博,钦慕唐代白居易“九老会”的做法,召集洛阳公卿士大夫中年高德重者12人聚会自娱,时人称“洛阳耆英会”。该会尊重年龄而不重官级,排列了众人的位次,在妙觉寺资胜院内建“耆英堂”,绘像留念。与会者轮流作东,或于家中宴乐,或畅游名园古刹。众位老者须眉皆白,衣冠伟岸,神采奕奕,每次流连于山水、竹林、亭榭间,都会引得京城里的人跟随观看,可算得上当时洛阳城的一大盛事。许多文人雅客为此留下笔墨,司马光曾作《洛阳耆英会序》,明人沈自晋还将其人其事演绎出《耆英会》传奇。
  北宋神宗元丰初年,徐师闵、元绛、程师孟等人“因相与继会昌洛中故事,作九老会。”明初,林原缙、丘慎余、何东阁等9人“修白香山故事”,结“花山九老会”;“香山九老会”之雅事甚至引得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想附庸风雅一把。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他下诏举行“九老会”,选择在朝的王公大臣年龄最长者9人,共677岁;又选在朝的武臣9人,年龄共722岁;最后是退休的大臣9人,共704岁,3组老臣共27人,也称为“九老会”。27位须发皆白的老人畅游北京西郊的香山,红叶林中、香炉峰下,也别有一番风味。乾隆皇帝曾为“香山九老会”题诗并作序,其中点明“九老会”渊源:“九老会源于唐而继于宋,然宋自别名为耆英,而唐亦始以七,后乃成九。”诚然,此香山非彼香山,奉旨游山和无拘无束游山自不可同日而语。从中可见,白居易香山结“九老会”对后世文人结社影响很大,它直接孕育了以后的“怡老会”,成为后世特别是明末文人社团的一个重要类型。
  “香山九老”也是历代画家作画的题材取处。明代周臣绘《香山九老图》,绘古松耸立,杂树峥嵘,山坳置几,一老抚琴,二老聆听,小童侍立;坡石间二老漫步交谈,峭壁有二老眺望,山路上一老者偕童而来,一群无名利之争的快活老人跃然纸上。
  相应的观画诗也有很多,明代吴宽在其《为陆全卿题刘松年香山九老图》里夸耀:“刘侯此图超俗尘,能与九老俱传神。”
  这件宋代刘松年《香山九老图》设色古雅,图中有高士(士人、隐士)、侍从(侍女、童仆)、文玩(琴棋书画)、溪涧、湍泉、松、竹、柏、牡丹、桃花、桥、栏杆、家具(屏风)、饮食器、扇等人物景致,其人物衣纹及树石的线条都相当遒劲,松、石的表现尤其精到不俗。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作者着重于对人物表情的描绘。人物布局上聚散都非常富于变化,笔法工整严谨,衣纹线条准确,挺拔而秀逸,极富质感,且色彩鲜艳、古拙。此图在景物刻画上也非常严谨,小径上的碎石、亭台、屋宇等一笔一笔地描绘,松柏、梅树、竹叶也细细地勾勒,显示出画家精谨细密的功夫,是宋画中的精品。
  明代顾应祥得观一幅《九老图》,则说:
  香山老人避世人,
  性耽冲淡乐天真。
  招邀知己结雅社,
  眇视声利同埃尘。
  流风已远事若新,
  兹图无乃传其神。
  衣冠不异山中叟,
  抱负俱为席上珍。
  岁月悠悠几百春,
  高名千载迥绝伦。
  庙堂勋业倘来寄,
  泉石襟期见在身。
  便欲相从一问津,
  抚卷令人感慨频。
  浮玉山前亦堪乐,
  澄湖碧浪涵秋曼。
  回顾白居易一生,从刑部尚书至江州司马,再到“香山居士”,他借此完成了由儒而释的转变,“香山九老”的雅聚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正是白居易去世前一年。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二字深意绵远,出自《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乐天方能乐山知水,才有了“香山九老”的相聚,9位老人均经历过官场与世间的险恶叵测,愈觉山水清晖之乐趣,加之知己友朋相酬,人间乐事夫复何求呢?至于后人相加效仿,“怡老社”的风习自此流衍,那就不是白乐天操心的事了。文
其他文献
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闯入圆明园后,还是英国的“绅士”们比较“聪明”,他们在放火烧圆明园之前,首先开始搜索抢夺宝物,要运回国去。然而就在此刻,他们发现了一件令他们感到非常惊讶的事情。在圆明园的一个角落里,他们竞然发现了大批刻有英文字母的令他们哭笑不得的东西:两颗榴弹炮,炮上还刻着一行Woolwich1782。除了两颗榴弹炮,还有两架英国马车、一台精密的天文仪器、一把英国手枪,正是这几样让“英
1949年4月23日下午,国民党海军海防第二舰队军舰9艘、巡防艇21艘、官兵1271人,在少将司令林遵的率领下,在南京东北笆斗山江面举行起义。这一“南京江面上的壮举”,对人民海军的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1949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目前形势和党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务》的决议中,明确指出要争取建立“一支保卫沿海沿江的海军”。同年3月24日,毛泽东、朱德在给原国民党海军“重庆”舰起义官兵的复电中再次
知道南侨机工在滇缅公路上抢运大批抗战物资事迹的人很多,却鲜有人知南侨机工与广西也有颇多渊源。  柳州一度成为南洋华侨集散地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初期,沿海重要城市和港口大多沦陷,中国与外部海路交通几近中断。1938年底,连接昆明和缅甸仰光的滇缅公路建成通车,成为联系中国和外界的“抗战输血管”。  得知祖国需要大量汽车司机和修理人员,南侨总会于1939年2月7日发出《征募汽车修机驾机人员回国服务》的通
解放战争期间,柳北人民解放总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在广西的融县(今融安与融水两县)、三江、柳城、罗城、中渡(今鹿寨县)等地开展游击战争,与国民党反动派作殊死的战斗,取得了重要战绩,为解放柳北地区和广西作出了贡献。笔者当年曾是柳北人民解放总队队员,作为亲历者,很多往事仍历历在目——  香粉——“河西走廊”战略要地  解放战争期间,柳北地区武装斗争的革命烽火已熊熊燃烧在融江两岸。1949年夏秋,以
在江苏省兴化市茅山镇东南500米处,曾有一座雄伟高大的陵墓,上面遍植绿树,墓前的青石碑上刻着几个大字“陆军中将李公其实之墓”。当地人俗称“司令坟”。  投笔从戎,成为少将司令  李其实(1904-1943年),广西临桂县六塘人。1918年考入桂林中学,即广西省立第三中学。1919年“五四”爱国运动中,参与组织桂林学生爱国会和学生演讲团。1921年中学毕业,应聘回母校六塘小学任教。1923年冬,与同
今天,我们来到了喀纳斯5A级旅游风景区,一下大巴,脑袋一晃,我的帽子便被风儿衔住,摔得远远的。好劲的风!  坐上区间车,我们慢慢进入了群山之中,这里距离喀纳斯湖还有32千米。将窗户微微打开,清新的富含负离子的空气被我吸进肺里,这是山上无数云岭雪杉、欧洲山杨等树木共同努力的结果。听着车上导游的介绍,我知道了喀纳斯湖的下游有几道河湾,它们分别是神仙湾、卧龙湾、月亮湾。  车驶过一座大桥,桥下碧绿的河水
人称“昆山三贤”之首的顾炎武(另二贤为归有光、朱柏庐),一生信奉仁义,精忠爱国,并在经学、史学、哲学、文学等领域均有深厚造诣,是明末清初杰出的思想家、经学家、史地学家和音韵学家,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为明末清初“三大儒”。他不仅学厚,而且气高,为后人所景仰,被尊为“伟大的爱国主义思想家”。他一生辗转,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创立了一种新的治学方法,成为清初继往开来的一代宗师,被誉为清学“开山始祖”。在他
虎王最喜欢别人对自己说奉承话,狐狸便投其所好,专拣虎王爱听的话说。因此,虎王对狐狸很满意。  一個夏天的晚上,天很热,虎王在洞府外面乘凉,狐狸又赶来奉承他了。狐狸一手给虎王扇扇子,一手给虎王挠痒痒,嘴里还不住地说:“大王啊,依我看,全天下没有您做不到的事情,也没有您想要而得不到的东西!”  “嗯,是这个理儿!”虎王开心地说。他无意中一抬头,看到了天上的星星,忽然想到了一个问题:“狐狸啊,你说,这天
1947年3月,晋冀鲁豫野戰军(刘邓大军)为了策应陕北、山东两大解放区军民的作战,粉碎蒋介石的重点进攻,组织发起豫北战役。5月2日,刘邓大军一举攻克了豫北重镇汤阴,歼灭国民党暂编第三纵队近万人,并俘获了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国民党暂编第三纵队中将总司令孙殿英。孙殿英1928年7月因在河北马兰峪盗掘清东陵而闻名天下,后人都对他的这段历史颇为熟悉,而对他在解放战争中的兵败被俘经过以及最后的人生结局
岭南,中国五岭以南的地区。基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条件,植根于古代百越文化的岭南文化,在其发展过程中不断吸取和融汇中原文化和海外文化,逐渐形成了开放风气、进取精神、实利重商的文化特质。在近代,以广东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文化,在古今文化通变嬗替、中西文明冲突交流之际,占地利之便,得风气之先,在社会巨变和文化演进中人才辈出、诸学大兴。岭南文学也在这一时期高度繁荣,《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的作者、有中国“近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