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最初指的是土地神,先秦时期,由“祀社”的群体行为演变为地方行政单位,以传承道统为目的的“士”人集团的民间化直接孕育了后世的社团组织。“白莲社”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明确以“社”命名的组织,中国古代结社意识亦由此觉醒,不过,真正意义上的文人社团出现在唐代。中唐时幕府诗人结“诗社”,“大历十才子”是幕府诗人结社的代表,“十才子”相继谢世后,他们的结社活动也趋于衰落,真正对后世文人结社产生影响的,当数中唐诗人白居易晚年所结“香山九老会”。
归隐香山结缘古寺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牛李党争”日趋激烈化,著作等身的平民诗人白居易即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一般说来,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以前,白居易秉承“兼济天下”之鸿志,指陈时政,反对腐朽势力,创作上也颇活跃,倡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著有《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元和十年遭受沉重打击,被贬江州后,他一改早年“兼济之志”而“独善其身”,一边“吏隐”,一边与僧、道交游,以求与世事无忤,知足自保。与此相应,创作了大量的感伤诗、闲适诗。政治仕途上屡次被贬,白居易心情极度抑郁,在他人生的后期便为自己安排了一条“中隐”之路,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于香山寺结“九老会”,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18年。
《新唐书·白居易传》有记载:“居易初遇宪宗时,事无不言,湔剔抉摩,多见昕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与弟行简、从祖弟敏中友爱。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
白居易的暮年与香山结缘深厚,此处所提的“香山”指的是古都洛阳城南的香山,不是北京西郊的香山。香山寺是龙门石窟的十寺之一,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唐武后垂拱三年(687年),为安顿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武则天也是信佛之人,梁王武三思深知女皇对佛事信奉,于是奏请女皇,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武则天听从了武三思的建议,调拨银两,重修香山寺,重修后的香山寺巍巍壮观,富丽堂皇。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历宪、穆、敬、文四朝的白居易告老还乡,捐资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白居易热爱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后来经常住在香山,并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私第去世,家人遵嘱将其葬于城南香山琵琶峰下香山寺附近如满法师塔之侧。
招邀知己道坊结社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的春夏两季,白居易家中先后举行了两次著名的聚会。
第一次聚会是在当年的暮春三月,与会的加上白居易共计7人,有原怀州司马胡杲(89岁)、原卫尉卿吉旼(88岁)、原滋州刺史刘真(87岁)、原龙武长史郑据(85岁)、原侍御史内供奉卢真(82岁)、原永州刺史张浑(77岁)、原刑部尚书白居易(74岁)。白居易曾作《七老会诗》:“七人五百八十四,拖紫纡朱垂百须。手里无金莫嗟叹,樽中有酒且欢娱。吟成六韵神还壮,饮到三杯气尚粗。嵬峨犯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孙扶。天年过高二疏传,人数多于四皓图。除却三山五天竺,人间此会更应无。”(见《长庆集》卷七一)
当年夏天,白居易在洛阳履道坊中与8位寿星又一次举办“逸游文会”。与宴者新添两位高寿老人,136岁的李元爽和95岁的禅僧如满。因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故又称之为“香山九老会”。白居易的《九老图诗序》记载了这两次聚会:“会昌五年三月,胡(杲)、吉(旼)、刘(真)、郑(据)、卢(真)、张(浑)六贤,于东都敝居履道坊合尚齿之会。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绝伦,同归故乡,亦来斯会。续命书姓名年齿,写其形貌,附于图右,与前七老,题为《九老图》,仍以一绝赠之。”原注:“二老,谓洛中遗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归洛;僧如满,年九十五岁。”另,《新唐书·白居易传》所载之“九老”有原秘书监狄兼谟和原河南尹卢贞,而无李元爽与如满和尚。其实,据《九老会诗序》和《九老图诗序》,狄、卢二人以“年未七十”,不预“九老”之列,李元爽、如满应名列其中,此数人是白居易晚年交游甚密的高年不仕人物。
这群平均年龄约九旬的老人,不时游宴于香山龙门寺,诗酒唱酬。为此盛事,白居易写了《九老图诗》,着重描绘李、僧二老的仙姿道骨:
雪作须眉云作衣,
辽东华表鹤双归。
当时一鹤犹稀有,
何况今逢两令威!
白居易晚年结“九老会”主要为远避党祸,静思谈禅,酌酒赋诗,独善其身以终天年,其性质主要是“怡老”。但是,白居易在唐代毕竟是一位声名仅次于李白和杜甫的重要诗人,其诗歌创作数量在唐代亦首屈一指。对于这样一位著名诗人,如果仅认为他结“九老会”以娱老为主不免过于肤浅。实际上,“九老会”由富有诗才的诗人和僧人组成,白居易与他们在香山寺诗酒唱和,切磋诗艺,创作了大量恬淡静美、富有禅境禅意的“闲适诗”,不少曾积极参与政治,后来退出政坛闲居洛阳的文人们纷纷心向往之,其影响力不可小觑。“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这里所描绘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为保存诗稿,白居易又把自己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到开成五年(840年)所作的诗,共800多首,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在了香山寺藏经堂内。 九老仙去遗风犹存
“香山九老会”有诗酒唱和的内容,以谈禅娱老为主,是古代怡老诗社之祖,并且对各类文人社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世有很多文人士大夫仿效白居易“香山九老会”晚年结社赋诗相乐。清沈德潜曾点出“九老会”流延的脉络,“昔白太傅居香山,与胡杲诸人为九老会;李文正罢相,居京师,与张好问诸人亦为九老会;文潞公在洛下,与富郑公诸人为耆英会,史册艳称之。”宋代历任仁、英、神、哲四朝宰相的文彦博,钦慕唐代白居易“九老会”的做法,召集洛阳公卿士大夫中年高德重者12人聚会自娱,时人称“洛阳耆英会”。该会尊重年龄而不重官级,排列了众人的位次,在妙觉寺资胜院内建“耆英堂”,绘像留念。与会者轮流作东,或于家中宴乐,或畅游名园古刹。众位老者须眉皆白,衣冠伟岸,神采奕奕,每次流连于山水、竹林、亭榭间,都会引得京城里的人跟随观看,可算得上当时洛阳城的一大盛事。许多文人雅客为此留下笔墨,司马光曾作《洛阳耆英会序》,明人沈自晋还将其人其事演绎出《耆英会》传奇。
北宋神宗元丰初年,徐师闵、元绛、程师孟等人“因相与继会昌洛中故事,作九老会。”明初,林原缙、丘慎余、何东阁等9人“修白香山故事”,结“花山九老会”;“香山九老会”之雅事甚至引得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想附庸风雅一把。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他下诏举行“九老会”,选择在朝的王公大臣年龄最长者9人,共677岁;又选在朝的武臣9人,年龄共722岁;最后是退休的大臣9人,共704岁,3组老臣共27人,也称为“九老会”。27位须发皆白的老人畅游北京西郊的香山,红叶林中、香炉峰下,也别有一番风味。乾隆皇帝曾为“香山九老会”题诗并作序,其中点明“九老会”渊源:“九老会源于唐而继于宋,然宋自别名为耆英,而唐亦始以七,后乃成九。”诚然,此香山非彼香山,奉旨游山和无拘无束游山自不可同日而语。从中可见,白居易香山结“九老会”对后世文人结社影响很大,它直接孕育了以后的“怡老会”,成为后世特别是明末文人社团的一个重要类型。
“香山九老”也是历代画家作画的题材取处。明代周臣绘《香山九老图》,绘古松耸立,杂树峥嵘,山坳置几,一老抚琴,二老聆听,小童侍立;坡石间二老漫步交谈,峭壁有二老眺望,山路上一老者偕童而来,一群无名利之争的快活老人跃然纸上。
相应的观画诗也有很多,明代吴宽在其《为陆全卿题刘松年香山九老图》里夸耀:“刘侯此图超俗尘,能与九老俱传神。”
这件宋代刘松年《香山九老图》设色古雅,图中有高士(士人、隐士)、侍从(侍女、童仆)、文玩(琴棋书画)、溪涧、湍泉、松、竹、柏、牡丹、桃花、桥、栏杆、家具(屏风)、饮食器、扇等人物景致,其人物衣纹及树石的线条都相当遒劲,松、石的表现尤其精到不俗。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作者着重于对人物表情的描绘。人物布局上聚散都非常富于变化,笔法工整严谨,衣纹线条准确,挺拔而秀逸,极富质感,且色彩鲜艳、古拙。此图在景物刻画上也非常严谨,小径上的碎石、亭台、屋宇等一笔一笔地描绘,松柏、梅树、竹叶也细细地勾勒,显示出画家精谨细密的功夫,是宋画中的精品。
明代顾应祥得观一幅《九老图》,则说:
香山老人避世人,
性耽冲淡乐天真。
招邀知己结雅社,
眇视声利同埃尘。
流风已远事若新,
兹图无乃传其神。
衣冠不异山中叟,
抱负俱为席上珍。
岁月悠悠几百春,
高名千载迥绝伦。
庙堂勋业倘来寄,
泉石襟期见在身。
便欲相从一问津,
抚卷令人感慨频。
浮玉山前亦堪乐,
澄湖碧浪涵秋曼。
回顾白居易一生,从刑部尚书至江州司马,再到“香山居士”,他借此完成了由儒而释的转变,“香山九老”的雅聚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正是白居易去世前一年。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二字深意绵远,出自《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乐天方能乐山知水,才有了“香山九老”的相聚,9位老人均经历过官场与世间的险恶叵测,愈觉山水清晖之乐趣,加之知己友朋相酬,人间乐事夫复何求呢?至于后人相加效仿,“怡老社”的风习自此流衍,那就不是白乐天操心的事了。文
归隐香山结缘古寺
“安史之乱”之后,大唐王朝由盛转衰,“牛李党争”日趋激烈化,著作等身的平民诗人白居易即生活在这样的时代。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郑(今郑州新郑)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中国文学史上负有盛名且影响深远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白居易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一般说来,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以前,白居易秉承“兼济天下”之鸿志,指陈时政,反对腐朽势力,创作上也颇活跃,倡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与元九书》),著有《新乐府》、《秦中吟》等讽喻诗,做到了“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元和十年遭受沉重打击,被贬江州后,他一改早年“兼济之志”而“独善其身”,一边“吏隐”,一边与僧、道交游,以求与世事无忤,知足自保。与此相应,创作了大量的感伤诗、闲适诗。政治仕途上屡次被贬,白居易心情极度抑郁,在他人生的后期便为自己安排了一条“中隐”之路,以太子宾客的身份分司东都洛阳,于香山寺结“九老会”,度过了他人生最后的18年。
《新唐书·白居易传》有记载:“居易初遇宪宗时,事无不言,湔剔抉摩,多见昕可,然为当路所忌,遂摈斥,所蕴不能施,乃放意文酒。既复用,又皆幼君,偃蹇益不合,居官辄病去,遂无立功名意。与弟行简、从祖弟敏中友爱。东都所居履道里,疏沼种树,构石楼香山,凿八节滩,自号‘醉吟先生’,为之传。暮节惑浮屠道尤甚,至经月不食荤,称‘香山居士’。”
白居易的暮年与香山结缘深厚,此处所提的“香山”指的是古都洛阳城南的香山,不是北京西郊的香山。香山寺是龙门石窟的十寺之一,始建于北魏熙平元年(516年)。唐武后垂拱三年(687年),为安顿印度来华高僧地婆诃罗的遗身重建佛寺。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在洛阳称帝,建立武周王朝。武则天也是信佛之人,梁王武三思深知女皇对佛事信奉,于是奏请女皇,敕名“香山寺”,并重修该寺。武则天听从了武三思的建议,调拨银两,重修香山寺,重修后的香山寺巍巍壮观,富丽堂皇。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历宪、穆、敬、文四朝的白居易告老还乡,捐资重修香山寺,并撰《修香山寺记》:“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龙门十寺,观游之胜,香山首焉。”白居易热爱香山,自号“香山居士”。后来经常住在香山,并与如满和尚等人结成“香山九老会”,吟咏于该寺的堂上林下。唐武宗会昌六年(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履道里私第去世,家人遵嘱将其葬于城南香山琵琶峰下香山寺附近如满法师塔之侧。
招邀知己道坊结社
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的春夏两季,白居易家中先后举行了两次著名的聚会。
第一次聚会是在当年的暮春三月,与会的加上白居易共计7人,有原怀州司马胡杲(89岁)、原卫尉卿吉旼(88岁)、原滋州刺史刘真(87岁)、原龙武长史郑据(85岁)、原侍御史内供奉卢真(82岁)、原永州刺史张浑(77岁)、原刑部尚书白居易(74岁)。白居易曾作《七老会诗》:“七人五百八十四,拖紫纡朱垂百须。手里无金莫嗟叹,樽中有酒且欢娱。吟成六韵神还壮,饮到三杯气尚粗。嵬峨犯歌教婢拍,婆娑醉舞遣孙扶。天年过高二疏传,人数多于四皓图。除却三山五天竺,人间此会更应无。”(见《长庆集》卷七一)
当年夏天,白居易在洛阳履道坊中与8位寿星又一次举办“逸游文会”。与宴者新添两位高寿老人,136岁的李元爽和95岁的禅僧如满。因白居易晚年号“香山居士”,故又称之为“香山九老会”。白居易的《九老图诗序》记载了这两次聚会:“会昌五年三月,胡(杲)、吉(旼)、刘(真)、郑(据)、卢(真)、张(浑)六贤,于东都敝居履道坊合尚齿之会。其年夏,又有二老,年貌绝伦,同归故乡,亦来斯会。续命书姓名年齿,写其形貌,附于图右,与前七老,题为《九老图》,仍以一绝赠之。”原注:“二老,谓洛中遗老李元爽,年一百三十六,归洛;僧如满,年九十五岁。”另,《新唐书·白居易传》所载之“九老”有原秘书监狄兼谟和原河南尹卢贞,而无李元爽与如满和尚。其实,据《九老会诗序》和《九老图诗序》,狄、卢二人以“年未七十”,不预“九老”之列,李元爽、如满应名列其中,此数人是白居易晚年交游甚密的高年不仕人物。
这群平均年龄约九旬的老人,不时游宴于香山龙门寺,诗酒唱酬。为此盛事,白居易写了《九老图诗》,着重描绘李、僧二老的仙姿道骨:
雪作须眉云作衣,
辽东华表鹤双归。
当时一鹤犹稀有,
何况今逢两令威!
白居易晚年结“九老会”主要为远避党祸,静思谈禅,酌酒赋诗,独善其身以终天年,其性质主要是“怡老”。但是,白居易在唐代毕竟是一位声名仅次于李白和杜甫的重要诗人,其诗歌创作数量在唐代亦首屈一指。对于这样一位著名诗人,如果仅认为他结“九老会”以娱老为主不免过于肤浅。实际上,“九老会”由富有诗才的诗人和僧人组成,白居易与他们在香山寺诗酒唱和,切磋诗艺,创作了大量恬淡静美、富有禅境禅意的“闲适诗”,不少曾积极参与政治,后来退出政坛闲居洛阳的文人们纷纷心向往之,其影响力不可小觑。“空门寂静老夫闲,伴鸟随云往复还。家酿满瓶书满架,半移生计入香山。”(《香山寺二绝》)这里所描绘的,正是白居易晚年生活的写照。为保存诗稿,白居易又把自己从唐文宗大和三年(829年)到开成五年(840年)所作的诗,共800多首,取名《白氏洛中集》,收藏在了香山寺藏经堂内。 九老仙去遗风犹存
“香山九老会”有诗酒唱和的内容,以谈禅娱老为主,是古代怡老诗社之祖,并且对各类文人社团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后世有很多文人士大夫仿效白居易“香山九老会”晚年结社赋诗相乐。清沈德潜曾点出“九老会”流延的脉络,“昔白太傅居香山,与胡杲诸人为九老会;李文正罢相,居京师,与张好问诸人亦为九老会;文潞公在洛下,与富郑公诸人为耆英会,史册艳称之。”宋代历任仁、英、神、哲四朝宰相的文彦博,钦慕唐代白居易“九老会”的做法,召集洛阳公卿士大夫中年高德重者12人聚会自娱,时人称“洛阳耆英会”。该会尊重年龄而不重官级,排列了众人的位次,在妙觉寺资胜院内建“耆英堂”,绘像留念。与会者轮流作东,或于家中宴乐,或畅游名园古刹。众位老者须眉皆白,衣冠伟岸,神采奕奕,每次流连于山水、竹林、亭榭间,都会引得京城里的人跟随观看,可算得上当时洛阳城的一大盛事。许多文人雅客为此留下笔墨,司马光曾作《洛阳耆英会序》,明人沈自晋还将其人其事演绎出《耆英会》传奇。
北宋神宗元丰初年,徐师闵、元绛、程师孟等人“因相与继会昌洛中故事,作九老会。”明初,林原缙、丘慎余、何东阁等9人“修白香山故事”,结“花山九老会”;“香山九老会”之雅事甚至引得清代的乾隆皇帝也想附庸风雅一把。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秋,他下诏举行“九老会”,选择在朝的王公大臣年龄最长者9人,共677岁;又选在朝的武臣9人,年龄共722岁;最后是退休的大臣9人,共704岁,3组老臣共27人,也称为“九老会”。27位须发皆白的老人畅游北京西郊的香山,红叶林中、香炉峰下,也别有一番风味。乾隆皇帝曾为“香山九老会”题诗并作序,其中点明“九老会”渊源:“九老会源于唐而继于宋,然宋自别名为耆英,而唐亦始以七,后乃成九。”诚然,此香山非彼香山,奉旨游山和无拘无束游山自不可同日而语。从中可见,白居易香山结“九老会”对后世文人结社影响很大,它直接孕育了以后的“怡老会”,成为后世特别是明末文人社团的一个重要类型。
“香山九老”也是历代画家作画的题材取处。明代周臣绘《香山九老图》,绘古松耸立,杂树峥嵘,山坳置几,一老抚琴,二老聆听,小童侍立;坡石间二老漫步交谈,峭壁有二老眺望,山路上一老者偕童而来,一群无名利之争的快活老人跃然纸上。
相应的观画诗也有很多,明代吴宽在其《为陆全卿题刘松年香山九老图》里夸耀:“刘侯此图超俗尘,能与九老俱传神。”
这件宋代刘松年《香山九老图》设色古雅,图中有高士(士人、隐士)、侍从(侍女、童仆)、文玩(琴棋书画)、溪涧、湍泉、松、竹、柏、牡丹、桃花、桥、栏杆、家具(屏风)、饮食器、扇等人物景致,其人物衣纹及树石的线条都相当遒劲,松、石的表现尤其精到不俗。在刻画人物形象方面,作者着重于对人物表情的描绘。人物布局上聚散都非常富于变化,笔法工整严谨,衣纹线条准确,挺拔而秀逸,极富质感,且色彩鲜艳、古拙。此图在景物刻画上也非常严谨,小径上的碎石、亭台、屋宇等一笔一笔地描绘,松柏、梅树、竹叶也细细地勾勒,显示出画家精谨细密的功夫,是宋画中的精品。
明代顾应祥得观一幅《九老图》,则说:
香山老人避世人,
性耽冲淡乐天真。
招邀知己结雅社,
眇视声利同埃尘。
流风已远事若新,
兹图无乃传其神。
衣冠不异山中叟,
抱负俱为席上珍。
岁月悠悠几百春,
高名千载迥绝伦。
庙堂勋业倘来寄,
泉石襟期见在身。
便欲相从一问津,
抚卷令人感慨频。
浮玉山前亦堪乐,
澄湖碧浪涵秋曼。
回顾白居易一生,从刑部尚书至江州司马,再到“香山居士”,他借此完成了由儒而释的转变,“香山九老”的雅聚是唐武宗会昌五年(845年),正是白居易去世前一年。白居易字乐天,“乐天”二字深意绵远,出自《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乐天方能乐山知水,才有了“香山九老”的相聚,9位老人均经历过官场与世间的险恶叵测,愈觉山水清晖之乐趣,加之知己友朋相酬,人间乐事夫复何求呢?至于后人相加效仿,“怡老社”的风习自此流衍,那就不是白乐天操心的事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