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小学数学 自学—辅导式 教学模式
一、“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谈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亮点。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至于怎样“学”,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了。使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语)实际的教育现状告诉我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为他们薄弱的环节之一就在于缺乏一定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就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以,“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现实实践意义。
二、本模式要实现的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理解教材、系统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具体的自学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4)改变教师角色,真正做到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努力为学生创造自学的空间。
三、“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
“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特点:“自学”是指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去独立地获取知识,“辅导”是指教师将具有逻辑意义的教材,同学生已有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使其融会贯通,并使学生采取和保持相应的学习心向进行学习。“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将学生自学与教师辅导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把“学”放在教学过程里的中心位置,寓“导”于“学”,教学相长。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它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结合以上特点,我校数学教研组把该模式在图形教学中进行了研究,探索、总结。糅合了情境教学模式、和谐教学流派的特点,创造性的运用了“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程序是:情境导入、复习旧知—创设情境、自学讨论—精讲点拨、加深理解—达标练习、反馈矫正。
1、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融入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复习旧知,分散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特别是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如: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基础,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所以复习旧知很必要。
2、明确目标、自学讨论
自学是该模式的核心程序和主要教学活动。自学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自学的过程是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一个主动的过程。
正如皮亚杰所说,“学习必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活动,思维首先通过对教材的感知,达到理解,继而进入由想象而产生的评价和创造阶段。教师如何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性地了解学习情况,是十分必要的,是一项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因此,教师要注意并做好学生自学期间的巡视工作,去获得知识信息,达到课堂内的及时反馈。这一小步子是教师精讲的过渡与基础,是控制、调节教学步骤的有效途径,绝不能忽视。巡视中,要注意对象和方法,不能无的放矢。自学中,要强调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进行自学,把阅读、思考、操作统一起来,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多渠道吸收知识,才易收到好的效果。讨论是自学紧密相连的,是自学的延伸,一般在小组或同桌之间进行。
通过讨论,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能较好地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及时弥补漏缺、矫正误差、加速知识的同化。布卢姆认为“当学习能够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能从中得益时,小组研究程序可以说是十分有效的。它使得每个成员都能提出自己的困难,并且通过不褒此贬彼的方法加以矫正。”讨论可分小组讨论,学生质疑,师生总结三个步骤来完成。小组讨论初期,由于一些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往往会出现聊天说闲话的情况。对此,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习惯,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而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互答解决。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还可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进行争辩,这样既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发展机会,又可以发挥智力的群体效应,使一些差生在激发态智力中,摄入大量有效信息,提高比较思维、联想思维和评价思维的能力。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与例题不同的转化方法,这正是学生创造思维的表现,教师便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展求异思维,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3、精讲点拨、加深理解
讲授这一环节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是在学生自学、讨论基础上的讲授,是对获取的信息的处理与加工。反馈原理告诉我们:学习就是学习者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确与否的整个过程。这个定义表明只有吸收信息、输出信息,没有反馈信息和评价信息,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教师讲授的意义正在于此。讲授时要做到精要、准确、指向性强,即在有限的时空内抓住重点知识,揭示内在联系,强化学生的印象和记忆,这样就能使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和机会参加学习实践,促使知識尽快转化为能力,达到动作和印象的统一形成。布卢姆说:“如果教学以及学生的时间使用变得更有效的话,那么大多数学生掌握一门学科可能只需花很少的时间。而学得较慢与学得较快的学习者所需的时间也许会从六比一下降到二比一以下。”
4、达标练习、反馈矫正
巩固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通过自学讨论、归纳总结,新知初步建模之后,还需要对新知进行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设计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由易到难的习题,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巩固时间,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使每一个知识点都得到充分的落实。其次,我们还要适当的进行拓展训练。平时要注意捕捉生活中有趣的数学现象,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做些变形处理,让数学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一、“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在谈及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时,首要的一条是:“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这一目标使“改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学习”成了这场改革的亮点。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而是教学生学。”至于怎样“学”,就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的“教学”了。使之“‘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叶圣陶先生语)实际的教育现状告诉我们,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成长起来的学生,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因为他们薄弱的环节之一就在于缺乏一定的自学能力。而“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就能让学生学会学习,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所以,“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具有很大的现实实践意义。
二、本模式要实现的目标
(1)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2)培养学生理解教材、系统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在具体的自学过程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4)改变教师角色,真正做到学习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努力为学生创造自学的空间。
三、“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基本操作程序
“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的特点:“自学”是指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运用已掌握的知识,自己去独立地获取知识,“辅导”是指教师将具有逻辑意义的教材,同学生已有认识结构联系起来,使其融会贯通,并使学生采取和保持相应的学习心向进行学习。“自学—辅导”教学模式是将学生自学与教师辅导有机结合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是把“学”放在教学过程里的中心位置,寓“导”于“学”,教学相长。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和提高自学能力。它的实质,就是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
结合以上特点,我校数学教研组把该模式在图形教学中进行了研究,探索、总结。糅合了情境教学模式、和谐教学流派的特点,创造性的运用了“自学—辅导式”教学模式。具体的操作程序是:情境导入、复习旧知—创设情境、自学讨论—精讲点拨、加深理解—达标练习、反馈矫正。
1、情境导入,复习旧知
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学生融入情境,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复习旧知,分散难点,为学习新知识做好铺垫,促进知识的正向迁移。特别是多边形面积的计算,如:学习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面积的计算,就是以长方形面积计算为基础,以图形内在联系为线索,以未知向已知转化为基本方法开展学习,所以复习旧知很必要。
2、明确目标、自学讨论
自学是该模式的核心程序和主要教学活动。自学这一环节,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行为习惯,自学的过程是主体在认识活动中的一个主动的过程。
正如皮亚杰所说,“学习必须是一种主动的过程。”学生在阅读教材中,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心智活动,思维首先通过对教材的感知,达到理解,继而进入由想象而产生的评价和创造阶段。教师如何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性地了解学习情况,是十分必要的,是一项十分重要而有意义的工作。因此,教师要注意并做好学生自学期间的巡视工作,去获得知识信息,达到课堂内的及时反馈。这一小步子是教师精讲的过渡与基础,是控制、调节教学步骤的有效途径,绝不能忽视。巡视中,要注意对象和方法,不能无的放矢。自学中,要强调学生按照自学要求进行自学,把阅读、思考、操作统一起来,多种感官参与活动,多渠道吸收知识,才易收到好的效果。讨论是自学紧密相连的,是自学的延伸,一般在小组或同桌之间进行。
通过讨论,变单向交流为多向交流,能较好地发挥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达到及时弥补漏缺、矫正误差、加速知识的同化。布卢姆认为“当学习能够转化为一种合作过程,人人都能从中得益时,小组研究程序可以说是十分有效的。它使得每个成员都能提出自己的困难,并且通过不褒此贬彼的方法加以矫正。”讨论可分小组讨论,学生质疑,师生总结三个步骤来完成。小组讨论初期,由于一些学生的自制能力差,往往会出现聊天说闲话的情况。对此,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教给他们方法,使学生逐步养成习惯,获得学习上的成功而产生积极的内心体验。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可引导学生互答解决。一些有价值的问题,还可适时组织学生开展讨论,进行争辩,这样既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发展机会,又可以发挥智力的群体效应,使一些差生在激发态智力中,摄入大量有效信息,提高比较思维、联想思维和评价思维的能力。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节,有些学生可能会提出与例题不同的转化方法,这正是学生创造思维的表现,教师便可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发展求异思维,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3、精讲点拨、加深理解
讲授这一环节是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应是在学生自学、讨论基础上的讲授,是对获取的信息的处理与加工。反馈原理告诉我们:学习就是学习者吸收信息并输出信息,通过反馈和评价知道正确与否的整个过程。这个定义表明只有吸收信息、输出信息,没有反馈信息和评价信息,并不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教师讲授的意义正在于此。讲授时要做到精要、准确、指向性强,即在有限的时空内抓住重点知识,揭示内在联系,强化学生的印象和记忆,这样就能使学生有较充裕的时间和机会参加学习实践,促使知識尽快转化为能力,达到动作和印象的统一形成。布卢姆说:“如果教学以及学生的时间使用变得更有效的话,那么大多数学生掌握一门学科可能只需花很少的时间。而学得较慢与学得较快的学习者所需的时间也许会从六比一下降到二比一以下。”
4、达标练习、反馈矫正
巩固练习是数学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学生巩固所学新知识,形成熟练的技能、技巧的必要途径,而且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也是检查学生掌握新知识情况的有力措施。通过自学讨论、归纳总结,新知初步建模之后,还需要对新知进行巩固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对算理的理解和掌握,并能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设计时要注意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由易到难的习题,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巩固时间,综合利用所学知识,使每一个知识点都得到充分的落实。其次,我们还要适当的进行拓展训练。平时要注意捕捉生活中有趣的数学现象,与教学内容相联系,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适当做些变形处理,让数学联系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中体验数学与实际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