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在我省全面铺开。作为中学思想政治教师应当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积极投身教育实践,不断创新,探寻适合时代特点的教育教学方法,努力提升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政治素质。本文着重阐述了新课程理念下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目前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本次高中新课改的一个很大的变革就是由过去的分数制改为学分制,高中政治课程里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在选修课中,吸引学生选修的不仅是课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选修课教师的个人魅力。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对教师的要求。若教师素质不全面,专业水平不深,则意味着将被学生抛弃。所以,全面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乃为当务之急。正所谓,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
要做到“资深”,就要求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转变教学观念,凸显“以生为本”
新课程十分强调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因此,我们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引导”,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所以,在新课改形势下,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就在于使政治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培养“教育家”的意识。这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它要求教师能自觉地以现代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甚至能有自己比较系统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同时,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生涯有生命力,而不是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事情,直到自己感到枯燥乏味而想放弃这一行业时,却发现自己除了会教书以外别无所能。
而由于政治这一学科的特殊性,所以它除了要让学生学到政治理论外,还要教会学生用这些知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用自己的实践去改变行为。
二、改革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因此在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过程中,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一个心理特征,喜欢听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比较关心国家大事。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结合时事热点、生活焦点,把教材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形成“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模式。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探究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填鸭式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掌握其规律,达到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目的。21世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也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探究式教学的观念是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提高学生的兴趣还不够,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课程理念,迫切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1.要引导学生确立“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主动性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变传统教学中的学生在压力下被动学习的情况为教师积极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动机,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体验政治、解读政治,并参与学习评价的全过程。
2.要引导学生具有“我能学”的独立学习意识
每个学生,除特殊原因外,都存在着一定的外显与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独立性,积极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发展独立学习意识,形成独立学习能力。
新教材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呈现方式的设计上,均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因此,每一位教师应该积极地去追求,在开放互动的教学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在充满民主气氛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学会交流、分享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李春生.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新理念.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王小棉.论教师隐性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
关键词:教学观念 教学方式 学习方式
目前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正如火如荼地展开。本次高中新课改的一个很大的变革就是由过去的分数制改为学分制,高中政治课程里既有必修课,也有选修课。在选修课中,吸引学生选修的不仅是课程的内容,更重要的是选修课教师的个人魅力。这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对教师的要求。若教师素质不全面,专业水平不深,则意味着将被学生抛弃。所以,全面提高自身的各项素质乃为当务之急。正所谓,只有资之深,才能取之左右而逢其源。
要做到“资深”,就要求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要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方式的转变。
一、转变教学观念,凸显“以生为本”
新课程十分强调要求学生在经历和“实践”中实现自我领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教师“不再主要是传授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去发现、组织、管理知识,引导他们而非塑造他们”。因此,我们教学的基本原则是“引导”,教学的基本目的是让学生“学会学习”。
所以,在新课改形势下,对于政治课教学来讲,最迫切的、最具根本性意义的就在于使政治教师转变教学理念,实现教育理念的现代化,培养“教育家”的意识。这是现代教育对教师的需求,它要求教师能自觉地以现代教育理论来指导自己的实际工作,甚至能有自己比较系统和独特的教育理念。同时,教师要具备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教育生涯有生命力,而不是日复一日重复同样的事情,直到自己感到枯燥乏味而想放弃这一行业时,却发现自己除了会教书以外别无所能。
而由于政治这一学科的特殊性,所以它除了要让学生学到政治理论外,还要教会学生用这些知识认识和分析各种社会政治、经济现象,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让他们面对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能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自己的头脑去思索问题,用自己的实践去改变行为。
二、改革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先进的教学理念要通过先进的教学方式、方法体现出来,因此在改革政治课的教学方式和方法过程中,就必须彻底打破封闭、单项、机械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模式。主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 在课堂教学中,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使学生想学、乐学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杨振宁博士也说过,成功的真正秘诀是兴趣。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要形成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态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有一个心理特征,喜欢听发生在他们身边的事情,比较关心国家大事。教师应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应结合时事热点、生活焦点,把教材与火热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形成“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模式。
2.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探究式教学
传统的课堂教学强调知识的灌输,教师填鸭式地满堂灌,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造成学生缺乏学习的热情和动力,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会死记硬背,缺乏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难以适应新世纪的需要。现代教育理论要求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了解知识形成的过程并掌握其规律,达到学会学习、终身学习的目的。21世纪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也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发现、探究知识,在探究中掌握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树立探究式教学的观念是必要的。在课堂教学中仅仅提高学生的兴趣还不够,还要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主动探究问题的能力,这样才能适应新世纪课程改革的需要。
三、注重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的课程理念,迫切要求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原来的单纯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这是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的核心任务。
1.要引导学生确立“我要学”的主动学习态度
激发学生政治学习的主动性是变革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条件。教师要变传统教学中的学生在压力下被动学习的情况为教师积极诱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动机,让学生直接参与学习过程,体验政治、解读政治,并参与学习评价的全过程。
2.要引导学生具有“我能学”的独立学习意识
每个学生,除特殊原因外,都存在着一定的外显与潜在的独立学习能力,都有表现自己独立学习能力的欲望。这就要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与独立性,积极鼓励并创造各种机会让学生独立进行学习,在学习中发展独立学习意识,形成独立学习能力。
新教材无论是在教学内容的设计还是呈现方式的设计上,均具有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因此,每一位教师应该积极地去追求,在开放互动的教学和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在充满民主气氛中,使学生受到熏陶,学会交流、分享与合作。
参考文献:
[1]李春生.高中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新理念.
[2]朱永新.新教育之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3]王小棉.论教师隐性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研究,2003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