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称评聘已违背初衷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esecueit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两会期间,几位来自山西的教师呼吁代表委员关注教师职称问题,称“教师职称与工资过多挂钩,导致教师同工不同酬,存在多劳少得、少劳多得的现象。”3个月后,《中国教育报》对此进行了问卷调查,近3万名教师参与。54%的教师认为职称评定非常不合理,建议取消;37%的教师认为大部分层面需改进与完善;68%的教师认为当前的职称评聘不能反映出教师的真实水平。
  储朝晖:行政权和学术权要划分恰当
  储朝晖,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学校史志分会理事长,中国地方教育史志研究会副会长,《教育史研究》副主编。
  大学里,行政权力和学术权力没有很好地划分,造成教授的评定钱味越来越浓了。有真有学问的倒评不上,有的会“钻研”的倒很顺利地评上了,这个事情已经屡见不鲜。吉林的一名副教授吴敏给我讲过评职称中的一个“怪现象”:有个老师,她去年要评副教授。首先自己花钱买了一个项目,找了一家公司,存了10万元;又通过其他手段,跟一个已经评上教授的老师——不需要项目的老师,找了一个纵向项目挂了她的名字;她作为项目第一负责人又找了个6万元的项目,大概就16万元,又花钱买了两个专利。因为要准一点,还要有获奖,她就找了另外一个老师项目,其实她对这个项目没有一点作为,在评奖的时候就把她给挂上了,还是个科技进步一等奖。于是,她也有奖了,也有论文了,也有专利了,也有项目。虽然她没有做过任何实验,材料提交上去了之后,还是评了副教授。而有一个老师评副教授都评了五六年了,什么东西都够,就是因为不会做这些手段,所以一起评副教授时还是败给她了。靠钱了,同事之间也不会去举报。学校也没有办法,基本上制止不了。
  那么,到底有怎样的诱惑让教师们失去了底线?最直接的就是待遇的差别。就比如说,教授跟副教授的岗位可能一年差几万元,副教授和讲师也差几万元。评上副教授还有一个很隐形的待遇就是有研究生可带了,在评讲师到副教授可能所有实验要自己做,但是评上副教授后有人给你做实验了,有免费劳动力了,研究生为了毕业一定会给你写论文,无形中增加很多科研成果。而在这样畸形的竞争下,高校的讲师们还能有多少心思放在教学上?
  朱永新:建议取消职称评定
  朱永新,全国人大常务委员,民进中央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
  据人民网调查,晋升了职称的人有40%以上的早已不再教课或不用教课了。他们中的人有的当了校长、中心校长、教务处主任、报账员、督导、后勤人员等;而另外一部分仍处在一线的具有中高级职称的教师,也绝大多数不再担任所评学科的教学工作。因为职称与工资紧密挂钩,评上职称的教师与没有评上职称的教师工资差距越来越大。而没有评上职称的教师,往往在教学一线工作,最为辛苦,但却因为职称与工资过多挂钩而拿不到更多的工资,这挫伤了一线教师的积极性。
  我建议取消职称评定。职称评价体系,把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对年轻人发展不好。受职称评定制度影响,评职称需要满足发表论文、考职称外语和计算机等附加条件,导致太多人为此耗费了太多的精力,而没有把精力放在主要工作上面。
  中小学教师不去钻研如何提高教学能力,而是费尽心思去发表所谓的科研文章,甚至去抄袭,导致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改革,最终的受益者,不能是那些“不把心思放在教师和孩子身上”“专心写著作和论文”的“好老师”。
  有的教师为了发表文章,要付出几百元至几万元的版面费,甚至滋生了写论文、代发论文一个灰色产业。又比如,有人为了评职称,不是忙着去提高能力与水平,而是忙着跑关系。相反,一些人尽管公认业务水平高,但由于不会运作跑关系或者发文章,可能到退休时职称还只是一个讲师。
  取消职称的评定,改为用人单位聘任(评聘分离),让职称与待遇脱钩。至于与职称直接挂钩的待遇问题,由用人单位根据工作人员的业绩和表现来确定。取消职称评定,不意味取消评价。
  取消职称评定当然也不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大家也要充分认识到工作中的难度与困难。我们更应该做的是:怎么样真正地客观认定一个人的水平与资历,需要建立一个更加科学、完善的评价体系。
  褚宏启:职称承载了过多的待遇
  褚宏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主要从事教育发展战略、教育政策与法律、教育管理、外国教育史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中小学教师职称评聘的目的是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而要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一是要通过直接的培养和培训,如完善师范教育体系、加强职后培训等;二是要健全制度,通过健全教师人事制度,让制度具有激励教师的作用。职称制度是教师职业发展的阶梯,旨在引导教师一个台阶、一个台阶地往上走,从而在教师整个职业生涯中形成一种持续的激励。职称必须要有一定的比例结构,比如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初级职称占多大比例等,否则职称制度就失去激励作用了。如果是运动式的,大家一下子都变成最高级的职称了,这个制度就失效了。
  但是,各地教育是有差距的,不同层级的职称所代表的教师水平具有区域差异甚至差距。比如,教育不发达地区的优秀教师调到北京,就不一定都是优秀教师了,或者说个别“优秀教师”在提升学生考分方面有经验,但离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前不久,北京市教委发布《北京市特级教师管理办法(修订)》以及《北京市特级教师评选办法》,从明年起,外调入京的特级教师不再直接认定为北京市特级教师,须重新参加评选。
  教师职称评聘要和教师的职业特点结合。中小学教师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那么,就要评价他传播知识的能力,即考评他们的教学水平、教学能力。把论文发表作为评价的一个方面,我也不反对,但一定要把教学放在第一位。而且,论文发表也要和教学结合起来。如果一位教师发表了很多论文,但教学一团糟,这种论文的实际价值是不大的。
  以发表论文的刊物等级、数量作为评价标准,评价起来比较容易、比较简单;而要真正评价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就比较复杂。从评价的角度来说,容易评的东西往往就会被强化,不容易评的东西往往会被轻视。就和评价学生一样:评价考试分数很简单,就容易被看重,而艺术素养、品德发展等不容易评价,就容易被忽视。在教师评价上,不能因为科研成果发表的刊物等级、数量容易评价,就把科研论文放在很突出的位置上。所以,在教师教育教学评价上一定不能偷懒,要看教师能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可持续发展,能不能让学生乐学、会学,这些才是根本。我们既不能只是以分数论英雄,也不能只是以文章论英雄。
  现在有人提出来要取消终身制,评上职称只管5年,但这样会让教师这个职业很没有安全感,不利于教师队伍的稳定。职称评聘只是激励方式的一种,不是唯一的。所以,要有一个“激励组合”:除职称晋升外,还要有管理职务晋升、外出培训机会提供等很多其他激励方式。
  当前,职称与教师工资、房补、福利、职务升迁等挂钩,甚至一些地方,为了操作方便,直接将教师的绩效工资与职称挂钩,让职称承载过多的待遇;于是,出现了“职称至上”现象。所以,我主张相对分离,比如工资与职称关系比较密切,但这个工资应该是基本工资,而不是绩效工资。其他的一些福利能分离的就相对分离,这样便于建立一个好的激励制度。
  绩效工资完全与职称挂钩,实际上就没什么激励作用,就变成一种身份激励,而根据身份给予报酬和根据绩效给予报酬是不一样的。那样做,绩效工资就失去了其本来含义,就变成身份工资,而不是绩效工资了。
  熊丙奇:建立现代学校制度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高校校报协会副会长,上海市高校校报研究会理事长。
  1986年建立的中小学教师职称制度,曾经对调动广大中小学教师的积极性,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发挥了积极作用。职称评价制度已经运行几十年了,暴露了许多问题,最明显就是不从实际出发,到了不得不改的时候了!许多人为了评职称花了大量精力,连自己最基本的业务都没时间钻研。比如,医生不去提高业务,教师不去提高教学能力,而去忙着发论文,搞得医生不像医生,教师不像教师。这样下去,会影响大家的正常工作。这种“一刀切”的规则必需要改革。
  职称本来就是一个行政化称谓,并配以相应的待遇和权限。国外教师没有职称,与之相配套的是教师终身制,通过工作年限来调整待遇。如果学校与政府基础权利关系不做调整,只在表层改革,不仅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往往还会产生新问题,比如可能存在的暗箱操作和腐败问题。
  “评聘合一”,落实和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归根结底是要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以教师职称评定为例,要建立教师委员会进行同行间的业内评价、建立家长委员会、社区教育委员会进行全程的监督、审议和多方意见表达。
其他文献
北方的原野,到了六月份是明亮的,风吹麦浪,壮观辉煌,在这辉煌的时刻,学校迎来了毕业季。  那天,我正思考给这一届的毕业生写点儿什么,节奏适中的敲门声响起。  “请进。”我说。  “校长好!”一位穿着九年级校服的学生进来了。  声音洪亮,精神抖擞,体魄强健,这是哪个学生呢?我觉得眼熟但一时又想不起来。  看到这情形,他连忙自报家门:“校长,您不记得我了吧,我是一年前您教的学生,同学都叫我阿宝呢。” 
教育家陶行知说:“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他提倡的“爱满天下”,引导一代又一代教师践行“爱的教育”。在21世纪的今天,当代教师从自己的经历出发,对“爱的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  杨仁义:萌生深深的悔意  2016年春节后,沈阳八十三中的教师杨仁义向15年前教过的一位女学生发出了道歉。2001年高考前不久,因一位女学生题没答对,杨仁义把她赶出教室。后来这位女生高考落榜,而班上的其他同
作为一名中学校长,如何看待校长这一称谓?是职务,是职业,还是事业,关系甚大。笔者以为,这三种认知与校长自身从事教育的出发点与追求密切相关。为此,本文主要分析持三种认知者的区别,并结合自身工作实际,谈一谈如何做一名合格的校长,如何在教育事业的道路上,不懈追求。  职务、职业与事业的区别  职务、职业与事业的内涵不同 职务是各行各业职位的称呼,主要介绍做何种工作;然而,在现实使用中多是代指工作中的地位
一所有文化底蕴的学校,必然会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踏进学校,不需要导游,根据这些符号,就能读懂这所学校的文化,读出学校文化所蕴含的“美感”。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泽厚在《美学四讲》中指出:美感就是内在自然的人化,它包含着两重性,一方面是感性的、直观的、非功利的;另一方面又是超感性的、理性的、具有功利性的。它是社会的、理性的、历史的东西累积沉淀成了一种个体的、感性的、直观的东西,是通过“自
一般认为,在应试教育环境下,音体美难以存身;只有真正重视素质教育,艺术课才能有声有色。但是在真正有追求的艺术教师看来,对艺术教学的追求,是素质教育的必备因素——素质教育大环境和做好素质教育的决心,他们有自己的坚持。  刘一:会讲故事的音乐教师  刘一是重庆市江北区华新实验小学的音乐教师。曾获“重庆市十佳故事大王”称号的刘一也会发挥所长,将课本上的儿歌编成音乐小故事,给学生们表演,使他们不仅会唱,还
一、由一般到特殊。引导学生分割图形  在解决一些图形面积的题中,常常需要把不规则的图形转化为规则的图形,或把复杂的图形转化为简单的基本图形。一般情况下,学生对特殊图形的面积计算是熟悉的,如直角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矩形、菱形、正方形、圆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启发引导学生思维,把一般化的图形分割为特殊的、可计算的图形。正如教育家陶行知所说的,“接知如接枝”。  例1如图,在
本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笔者所在的广东省中山市小榄镇德星小学自2012年起尝试以“德润家校,智慧育人”的研究与实践,并在2014年申请立项为广东省德育课题,2015年获广东省创新成果奖。学校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和道德精髓为抓手,以“学经典-明道-提要求-重践行”为校本培训,以践行明德修身为目标,通过“育人、育心、育艺”等途径,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提高教师和家长的思想道德水平,
陶行知先生曾说:“发展千千万,起点是一问。”问题是教师展开课堂教学的起点,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导火線。教师通过在关键处巧妙设置合适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在自主完成不同的问题任务过程中有效地实现教学任务,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为此,笔者试以高中信息技术(选修1)《条件语句》一课为例,来探讨如何巧妙设疑、有效教学。设计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寻求问题的答案,从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体现历史发展线索,确定项目编写思路  1.挖掘历史发展,明确项目内容。  对物质组成的研究,从古希腊的四元素说(土、气、水、火)到亚里士多德的五元素说(土、气、水、火、以太)到中国古代的五行说,都是在对物质组成的基本微粒进行探讨。1661年波义耳在研究空气时利用不断分割的思路认为“只有那些不能用化学方法再分解的简单物质才是元素”,并将这一观点下的“元素”视为物质组成的基本单位。  1777年拉
理念解读  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现在,很多学校很有名气,求学者甚多,它就是一所好学校吗?适应孩子发展的学校,就是好学校;如果一所学校不适应孩子的发展,就不能称之为好学校。好学校应该保持和激发少年时期的自然兴趣和热情,使每名学生能控制自己的身心,并保证他成功地做一名合格公民。真正的素质教育是为学生提供适性的教育,让学生在适性的环境中,在适性课程、适性课堂、适性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