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提高科学课堂效率

来源 :中学物理·初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esarm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是有效的? 这一直是教育工作者耿耿于怀的话题.随着新课程课改的深入推进,有效的课堂教学不仅仅是对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能圆满完成,而且还要注重课堂教学过程中是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更要注意在课堂上能否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体现学生的合作交流.课堂不再是学生和老师的交流,更要体现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课堂也不再是生与生之间个体的交流,更要注重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无论教学内容如何改革,教学理念如何更新,最终都要落实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上.如果课堂教学没有成效,或少有成效,那么一切教学改革的目标都将成为幻影.迫于这种现状,本人从提高科学课堂教学的效率提几点浅见,请大家批评指正.
  1 学情分析到位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
  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现在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小组讨论随处可见“宁活不死,越活越好”似乎成了现在很多教师上课所追求的模式,认为“活的课堂”就符合新课程的理念.于是乎,一堂课出现几十次的提问,或者动不动就让学生讨论一下,交流合作一下,特别是公开课,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但本人认为,活的课堂固然好,但并非越活跃越好,这关键看学生的已有知识如何,固有习惯怎样,即对学情要有一个充分的分析,如果教师提出的问题大多数学生都能清楚的回答,哪还需要再花几分钟讨论一下,交流一下吗?目前很多教师的教学模式一模一样,都是照搬照抄参考书上的,认为参考书上讲的就是好的,照抄绝不会成为问题,可是仔细想一想,每位教师面对的学生不同,各位教师自身的特点不同,习惯不同,同一问题的设计,给基础好的班,轻轻松松解决了,而基础不好的班级就石沉大海.因此,教师备课时把参考书作为参考是可以的,但万万不可把参考书全盘搬到课堂上,这样即体现不出教师的个性,也抹杀了好多学生对学习科学的兴趣.长期下来,直接影响到教学的效果和教学效率.因此我认为学情分析到位时是提高课堂效率的前提,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一定要做到细致再细致,不仅要注意教材教法,更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学情.
  2 课堂生成性资源充分利用可以开辟另一片天空
  课堂上往往会出现一些与我们事先预设不同的情景.如对于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学生答了另一个答案,或者让学生讨论时,产生了新的问题,又或者是实验失败时等等,这一些现象的出现都可以被叫做课堂生成性资源.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资源,化被动为主动,有时对提高我们的课堂效率也会产生很大的帮助.但是由于其随意性、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好多时候,往往会被我们采取一些回避措施,如当作没听到,或者当作没看见等逃避,实在没办法逃避了就用“我们下课后再去讨论吧”!等来搪塞.要知道这些资源是多么的宝贵呀!如果我们能合理的充分的利用起来将是一笔多么丰富的财富呀!例如:我在初二上《大气压强》这一节课时我要学生举出生活中能证明大气压强存在的例子.这时班中有一位学生举了一个吸牛奶时用尖尖管子.我当时告诉大家,尖尖的牛奶管不是利用大气压,而吸牛奶才是利用大气压.课后,我静静的反思,其实课堂上那位学生给我制造了一个很好的复习固体压强的条件.如果当时我能进行适当的引导,再把那个问题抛给学生们思考:尖尖的牛奶管是利用什么原理?相信学生一定能找到正确答案.这样不仅能把固体压强和大气压强进行区别和联系,而且能培养学生勇于发现问题,敢于解决问题.长期以往,不仅能使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更浓厚,而且培养学生不断探索,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当然,能合理利用课堂生成性资源,这需要教师有更高的课堂应变能力和课堂调控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这需要我们平时在课堂中不断探索、反思和积累.
  3 科学实验要弄清楚是“探究性”还是“验证性”
  我们在课堂实验中往往很注重实验的成败,却不注重实验的本质,即是“探究性实验”还是“验证性实验”一概用同样地方法,即在学生实验前往往要先对实验探究过程、方法、要求等指导一番,导致在学生探究前对实验结果基本已经了解.实验过程只是学生按老师的指导验证一下而已,交流结果时,大多数学生停留在已知水平,并没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发现,也没办法解决问题,更不可能产生新的问题.这样的探究实验课有效果吗?有意义吗?因此,在开设探究实验前的备课更要深入研究教材教法,更要钻研学生的心理.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一堂能结合学生实际,展示教师个性的有效课堂.
  4 科学实验也要明白是“教学内容”而非“手段”
  记得听了市优质课后有位专家提出这样一个疑问:实验是“手段”还是“教学内容”?毫无疑问当然是属于教学内容啰.尤其在科学课堂上,实验是一种不可替代的教学内容.因此,教师对实验所得出的结果必须实事求是、坦诚公布地面对学生.例如:有位教师在上铜丝加热过的一端插入盐酸中时会看到什么现象这一内容时,理论上是黑色固体逐渐退去,溶液变蓝绿色,但是学生无论如何都看不到有一丝变蓝的迹象,这时那位老师不是采用视而不见,而是反问学生为什么与前面所讲不符合了(氧化铜粉末与盐酸反应时溶液变蓝绿色).这时学生自然想到了可能是量少的缘故.因此,对实验现象的过程不会抱有怀疑态度,很自然地接到下一环节.反之,如果教师对当时现象不加理睬,而是把答案搪塞给学生.长期这样,会使学生产生对科学实验不信任,甚至产生怀疑.如:最近我听了一节有关《大气压强》的课,课上教师让学生做马德堡半球实验时,为了使结果给学生留下深刻影响,特地叫了四名男生上台展示实验,(二位同学拉,二位在后面保护),准备工作做了很多,学生的兴趣也上来了,没想到轻轻一拉就被拉开了.教师又说重做实验,不知怎么的,在抽气完后忘了关上活塞,结果可想而知,两半球还是不费吹灰之力被拉开了.台下一双双期待的眼神却换来了老师的一句话:“不管了,我们还是继续上课”.四位男生很扫兴地回到座位,接着听那老师滔滔不绝的理论指导.显然这位老师把实验作为一种活跃气氛的手段而已,成功了最好,失败了那就讲吧.其实这种现象在我们平时的课堂中普通存在,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处理呢?这就需要我们教育者在备课时充分考虑到实验“失败”的方方面面,只有那样,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更精彩.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也要时刻牢记,实验是为了让我们的教学更丰富,使学生更能接受新知识,而不仅仅只为了活跃课堂气氛,调学生的胃口.
  5 优化集体备课,使教师间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得到充分利用
  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手段让更多的教师关注集体教学的有效性,让孩子成为教学的主人,真正体现“以教导学,以教促学”,推动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引导教师深入地剖析教育教学、教师的关注点、教学方式与学生的学习方式的关系等问题,真正使教学有价值,教学有效果、有魅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任何一个教师都不可能是一切优点的全面体现者,每一位教师都有他的优点,有别人所不具备的长处,能够在精神生活的某一个领域里比别人更突出、更完善地表现自己.”教师之间的这种差异性资源在合作中得到了充分的利用.这要求我们在集体备课时充分利用组内新老教师各自的优势,借助老教师的经验、新教师的特长使资料很快聚集起来.其次,有些问题如果独自在那里思考很难理解透彻,但拿出来大家一研讨后很快可以明白.再次对教材的理解有时只能在相互听课中才能体会,通过相互听课取他人所长、补自己所短,选择最优的教学方法.因此,我们必须重视集体备课,利用集体的优势使我们的课堂效率成长更快!
  6 重视课后反思
  反思,是指教师对教学的再认识、再思考,并以此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反思一直以来是教师提高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只有不断的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来反观自己的得失,才能不断的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自己,充实自己.
  总之,提高课堂效率的方法很多,但无论如何都要先了解学生,了解课堂,再深入课堂,把握时机,利用任何可利用的资源,最后进行反思,提高自己,提高课堂效率.
其他文献
在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中,待测电阻Rx阻值未知时应该采用内接法还是外接法,一些人提出了用试触法来确定.实验或计算分析都表明,试触法实际上不可行.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一般情况下,人称代词在句中作主语用其主格,作宾语则用其宾格.例如:We like her and she likes us,too.但在某些特定的语境中,人称代词的选择往往与传统的语法规则不相符,常
Topic:Animalsrn(1)rn活动名称:猜谜语rn活动类型:Guessingrn活动目的:通过阅读短文和做猜谜游戏,培养学生初步的阅读能力,增加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
沪科版9年级下册P45—47:关于直流电动机的工作原理这部分内容往往老师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听完后正常眉头紧锁,觉得什么也没懂,最后只能记住结论.说老实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心理也很不是滋味.究其原因:  1.书上彩图一下子给出线框受力方向,学生觉得突兀;  2.没有实际器材,换向器究竟什么样,怎样起作用不形象.  3.学生动手少,缺少理论与实践结合,枯燥,觉得学无所用.  经过思考,紧扣物理课程标准中
一、研究背景rn研究性学习是当前英语教学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无论是第一线的教师,还是教研员或从事师资教育的教师,都十分关注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有的学者阐述了研究
家长会是家校沟通的有效载体,如果开得好,能够有效促进家校育人合力的形成与发挥。然而,在实践中或因考虑不周全,或因安排欠妥当,家长会容易产生一些不良“症状”。如何解决这些问
期刊
鸡西矿业集团公司张辰煤矿西三采区3
在实施英语课程改革的过程中,不少教师对新课程改革某些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特别是对“双基”、“活动”和“创新”等问题感到困惑.笔者从哲学角度思考这些问题是基于以下两
本研究采用课堂实录和后续访谈的方法,分析了4位中学英语教师在课堂提问方式、问题类型、提问区域及等候时间等方面的使用情况,旨在探询教师不同提问行为背后的教学认识,进而
题目 如图1所示,倾角为α的等腰三角形斜面固定在水平面上,一足够长的轻质绸带跨过斜面的顶端铺放在斜面的两侧,绸带与斜面间无摩擦.现将质量分别为M、m(M>m)的小物块同时轻放在斜面两侧的绸带上.两物块与绸带间的动摩擦因数相等,且最大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大小相等.在α角取不同值的情况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