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言是人们传达思想与情感、事实与信息的载体,是人们须臾不可离的工具。语言对于教师来说尤为重要。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用语言进行教育这个话题,是需要从理论和实践上首先加以研究的最重要、最迫切的课题之一。没有语言的高度素养,就无法使人们具有细腻的内心世界和高尚的道德情感。”下面就历史教师的课堂语言问题,浅谈一点个人的见解。
一、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准确
历史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只有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学生才能正确理解知识。而词不达意或模棱两可的含混语言,只会造成学生思想混乱,破坏教学气氛,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说好普通话,吐字清晰、准确。
二、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应流畅
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历史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知识。习惯性的废话、重复、停顿要改掉。而要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历史教师必须做到:一是把语言流畅作为自己的第一要求,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二是平时多听听相声和评书,学习相声评书演员驾驭语言的技巧;三是进行朗读练习和与周围的人进行语言交流,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有收获。
精心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使授课语言流畅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烂熟于胸,授课时才能挥洒自如。教师流畅语言的听众是学生,这种流畅必须为学生所体验,即语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学生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一个人在讲台上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那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以致达不到教学目的。
三、教师的授课语言应生动
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画笔、雕塑家手中的刻刀一样。没有乐器就没有音乐,没有画笔就没有绘画,没有刻刀就没有雕塑,同样,没有活生生的、深入人心的、动人的语言就没有学校,没有教育。生动的授课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辨别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要使语言生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活泼。教师语言高低节奏的快慢,会给学生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采用低声音、慢节奏,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采用高声音、快节奏,以达到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的语言,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这样教师通过语言的感染力,在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传达出另一种信息,即这些内容是可识、可论、可信的。第二,多变。教师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开门见山、旁征博引等。而方式的选用,在很多时候必须视学生的精神状况而定。现在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长、负担重,—天内大脑会出现几个“兴奋——抑制”周期。当学生注意力集中,也就是处于兴奋期时,教师就应该适时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句,以最简练的语言,将重点内容交待清楚。第三,幽默。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有幽默感”,幽默是聪明和智慧的表现,幽默无处不在。历史涉及的面广,事件、人物多,这样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因此,幽默是使教师语言生动的法宝之一。它简洁明了,能表达出深刻的内容;它令人捧腹,课堂上师生会开心一笑,大家心情愉悦,教学效果更佳。
四、教师应注意授课语言的优美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良好工具。一些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历史课,很大部分原因是认为该课历史久远,且平淡乏味。因此,将文学语言的美感引入历史课堂,既可以丰富教学语言,又能够使学生在历史长河中遨游,同时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增加历史课的魅力。因此,讲授历史,言语要精炼贴切,表达要明确清楚。介绍人物,要还其历史面目,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讲述社会兴衰,要节奏起伏,声情并茂;讲解古代思想,要概括思想家的思想要点,吸吮精神力量;讲授文艺成就,要提示出感人的精华,让学生受到关心陶冶。这样,既不违背历史,又把声情色彩藏于史迹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学习和进步。
总之,准确、流畅、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是一个中学历史教师基本功的体现,是获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科学得当地运用,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教师的课堂语言应准确
历史教师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具有严格的科学性,只有用准确严密的语言表达,才能保证知识传授的正确性,学生才能正确理解知识。而词不达意或模棱两可的含混语言,只会造成学生思想混乱,破坏教学气氛,影响教学效果。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必须准确。这就首先要求教师说好普通话,吐字清晰、准确。
二、教师对教材内容的讲授应流畅
教师授课的语言流畅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因此,语言流畅是历史教师最基本的要求之一。教师要把需要讲述的内容,通过自然连贯、轻松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让学生在一种和谐的语言氛围中获得比较系统、全面的知识。习惯性的废话、重复、停顿要改掉。而要改掉这些不良习惯,历史教师必须做到:一是把语言流畅作为自己的第一要求,在思想上引起重视;二是平时多听听相声和评书,学习相声评书演员驾驭语言的技巧;三是进行朗读练习和与周围的人进行语言交流,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有收获。
精心备课,是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使授课语言流畅的前提条件。教师只有将教材烂熟于胸,授课时才能挥洒自如。教师流畅语言的听众是学生,这种流畅必须为学生所体验,即语言传达的信息必须是学生需要和能够接受的。如果不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是一个人在讲台上不着边际地夸夸其谈,那将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以致达不到教学目的。
三、教师的授课语言应生动
教师口中的语言是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就像演奏家手中的乐器、画家手中的画笔、雕塑家手中的刻刀一样。没有乐器就没有音乐,没有画笔就没有绘画,没有刻刀就没有雕塑,同样,没有活生生的、深入人心的、动人的语言就没有学校,没有教育。生动的授课语言,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辨别力,往往会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要使语言生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活泼。教师语言高低节奏的快慢,会给学生产生不同的听觉效果。一个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强调重点内容时,采用低声音、慢节奏,以便使学生有一个思考、回味的余地;在讲述一般性内容时,采用高声音、快节奏,以达到短时间内使学生形成印象的目的;在论证某一结论而引用材料数据时,采用高低、快慢交错进行的语言,以加强结论的可信度。这样教师通过语言的感染力,在向学生传授教材内容的同时,也传达出另一种信息,即这些内容是可识、可论、可信的。第二,多变。教师在表达同一内容时,可以有多种方式,如开门见山、旁征博引等。而方式的选用,在很多时候必须视学生的精神状况而定。现在中学生的学习时间长、负担重,—天内大脑会出现几个“兴奋——抑制”周期。当学生注意力集中,也就是处于兴奋期时,教师就应该适时抓住教材中的关键词句,以最简练的语言,将重点内容交待清楚。第三,幽默。苏霍姆林斯基建议“教师要有幽默感”,幽默是聪明和智慧的表现,幽默无处不在。历史涉及的面广,事件、人物多,这样会有更多的发挥余地。因此,幽默是使教师语言生动的法宝之一。它简洁明了,能表达出深刻的内容;它令人捧腹,课堂上师生会开心一笑,大家心情愉悦,教学效果更佳。
四、教师应注意授课语言的优美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是心灵沟通和情感交流的良好工具。一些学生之所以不喜欢历史课,很大部分原因是认为该课历史久远,且平淡乏味。因此,将文学语言的美感引入历史课堂,既可以丰富教学语言,又能够使学生在历史长河中遨游,同时感受到语言的优美,增加历史课的魅力。因此,讲授历史,言语要精炼贴切,表达要明确清楚。介绍人物,要还其历史面目,使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讲述社会兴衰,要节奏起伏,声情并茂;讲解古代思想,要概括思想家的思想要点,吸吮精神力量;讲授文艺成就,要提示出感人的精华,让学生受到关心陶冶。这样,既不违背历史,又把声情色彩藏于史迹之中,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陶冶了学生的情趣,使学生在愉悦的心情中学习和进步。
总之,准确、流畅、生动、优美的课堂语言是一个中学历史教师基本功的体现,是获得良好教育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科学得当地运用,会取得理想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