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偶之家》在中国——兼评胡适的《易卜生主义》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me78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 若问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哪一个外国剧本对中国的影响最大?毫无疑问,要首推挪威作家易卜生的《玩偶之家》 (又名《娜拉》)了。 不是英国莎士比亚的“四大悲剧”,不是法国英里哀的喜剧,也不是德国的席勒、意大利的哥尔多尼诸人的作品,而独独是北欧半岛上一个偏僻小国的这位剧作家的这个剧本,最先从中国的舞台上产生了最大的影响于中国社会,这绝不是一种偶然的现象。 据阿英同志考证,第一个把易卜生介绍到中国来的,是鲁迅先生。他在一九○七年发表的《摩罗诗力说》和《文化偏至论》两文中,相继对易卜生作了评介,指出“伊孛
其他文献
素描的个性化语言是指艺术家卓越不凡的表现方式。素描的个性化语言是形成画家绘画风格的主要原因。油画的发生、发展以及风格流派的形成始终没有离开过画家对素描个性化的探
嘉靖年间,福建因抗倭军费开支庞大,寺田充饷被作为筹措军费的手段而提出和实施。事实上,寺田充饷还起因于当时高估寺院经济的实力,以及地方官员控制福建社会的企图。由于寺田数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