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是一项很重要的学习方法,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也尤为重要,思想品德开卷考试的形式更加注重了学生的知识理解与语言的表达,在新一轮《课程标准》改革以后,新教材的趣味性更强,教材中蕴涵着许多故事、名言、案例等,不再枯燥,可读性增强。阅读思想品德课本可以使学生获得许多益处:(1)再现、再认知识点。有许多同学在思想品德课的学习中会出现遗忘的现象,通过阅读能达到对知识点的再识记。(2)把握知识结构,增强前后联系。通过阅读能够梳理知识,理清层次,建构知识网络,明确知识点的位置。(3)帮助查漏补缺。课本中的知识,教师在授课中不可能面面俱到。通过阅读,可使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细小的环节。(4)增强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书读百遍,其意自见。每读一遍,学生的感性认识就会再进一步,就能深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5)提高政治术语的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学生的语感增强,对某问题就能够用政治术语来解释。笔者根据思想品德课的特点、课本知识的难易情况、《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种方法入手,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一、 “问题式”阅读
这种阅读方式,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回答问题。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选编问题很重要,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还可以课前把设计好的习题印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题目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通过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有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化,提高解题能力。
二、 “语文式”阅读
使用这种方法阅读时,要求学生先找出知识点,理一理知识层次,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做好读书笔记,对看不懂的疑难问题作上标记。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要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考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对于知识简单的课本内容,采取“语文式”阅读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避免因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三、 “提纲式”阅读
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学习,这就是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如学习《认识依法治国》时,就可列出这样的阅读提纲:(1)依法治国的内涵、核心;(2)依法治国的实质、根本目的、基本要求、重要意义;(3)道德和法律的关系;(4)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因此,让学生从上述提纲的提示中去阅读,然后掌握这一框内容,再遇到相似内容时,学生便会阅读了。
四、 “案例式”阅读
思想品德课和案例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材中的许多案例是学习相关知识的重要素材,也是重要工具。“案例式”阅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思想品德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案例的作用,认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并能够做到应用案例说明问题,用语言文字准确阐明案例中所蕴涵的观点和道理,以提高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比如在阅读“正确参与竞争”这一问题时,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必须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必须相互宽容,相互理解““必须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教材中配有相关的案例阅读,教师只要指导学生阅读案例时仔细分析推敲,即可把握教材观点。
五、 “比较、迁移扩展”阅读
在思想品德的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节题、框题、目题之间的联系。首先要进行比较阅读,即把同类内容的课本知识进行对比阅读,找出它们的异同,得出一般规律。比如在学习“合作与竞争”时,可以让学生就“合作”与“竞争”对比阅读,这样理解更容易,而且还能对比异同。其次要进行迁移扩展阅读,即用课内已学过的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扩大知识面,畅游于阅读的王国。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阅读方法的运用,再加上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总结出新的阅读方法,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学会自主学习,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苏州市相城区渭塘第二中学)
一、 “问题式”阅读
这种阅读方式,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程标准》的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边阅读边回答问题。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阅读,选编问题很重要,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体现思想品德课程的“三维”目标,即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和态度,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还可以课前把设计好的习题印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题目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通过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有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化,提高解题能力。
二、 “语文式”阅读
使用这种方法阅读时,要求学生先找出知识点,理一理知识层次,再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归纳概括,然后做好读书笔记,对看不懂的疑难问题作上标记。教师在学生阅读时要提出一些问题进行考查,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对学生阅读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必要的讲解。对于知识简单的课本内容,采取“语文式”阅读法让学生自主学习,既可以节省时间,又可避免因教师讲解过多而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
三、 “提纲式”阅读
对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内容,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自主掌握,可采用“提纲式”阅读法进行学习,这就是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教学难度的目的。如学习《认识依法治国》时,就可列出这样的阅读提纲:(1)依法治国的内涵、核心;(2)依法治国的实质、根本目的、基本要求、重要意义;(3)道德和法律的关系;(4)德治与法治的关系。因此,让学生从上述提纲的提示中去阅读,然后掌握这一框内容,再遇到相似内容时,学生便会阅读了。
四、 “案例式”阅读
思想品德课和案例教学关系十分密切,教材中的许多案例是学习相关知识的重要素材,也是重要工具。“案例式”阅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思想品德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案例的作用,认真阅读案例、分析案例,从中获取相关知识和信息,并能够做到应用案例说明问题,用语言文字准确阐明案例中所蕴涵的观点和道理,以提高学生的案例分析能力。比如在阅读“正确参与竞争”这一问题时,就“必须树立正确的竞争观念”“必须审时度势,扬长避短”“必须相互宽容,相互理解““必须正确认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教材中配有相关的案例阅读,教师只要指导学生阅读案例时仔细分析推敲,即可把握教材观点。
五、 “比较、迁移扩展”阅读
在思想品德的阅读过程中要注意节题、框题、目题之间的联系。首先要进行比较阅读,即把同类内容的课本知识进行对比阅读,找出它们的异同,得出一般规律。比如在学习“合作与竞争”时,可以让学生就“合作”与“竞争”对比阅读,这样理解更容易,而且还能对比异同。其次要进行迁移扩展阅读,即用课内已学过的方法去进行课外阅读,从而扩大知识面,畅游于阅读的王国。
总之,通过以上几种阅读方法的运用,再加上学生通过学习不断总结出新的阅读方法,学生就能在阅读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升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学会自主学习,从而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苏州市相城区渭塘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