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高考试题往往会以区域作为载体,提供河流的水文信息,从要素的空间分布与水文特征的原因视角设计试题,突出考查了学生的获取地理信息及解读地理信息并进行区域差异分析的思维能力。2013年高考河流应该是考试的重点内容,由此我们要系统整合,事半功倍。
一、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
【方法指导】(1)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向高值区弯曲;(2)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是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3)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流水速度慢,航运条件较好。
【典型例题】(2011.新课标文综)读下图,完成第1题。
1.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思路分析】图中③附近河段等高线密集,表示该处坡度大,河水流速快。
【答案】C
二、河流水系特征的描述
【方法指导】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河流发源地、流向、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分布、河流的形状、河流宽窄曲直等。
【典型例题】(2009.上海地理)阅读日本河流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日本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山区年降水量多达3000毫米,而面临日本海的地区与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年降水量较少。
2.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
【思路分析】从图中可分析判断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地形以山地为主,而且是季风气候,可以得出其长度、流域面积、流速、流量季节变化等主要河流特征。
【答案】日本河流短;流域面积小;水流急;流量季节变化较明显。
三、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
【方法指导】(1)径流量——主要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2)水位——主要与降水的季节变化或气温变化有关。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当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水位变化较小;同等条件下,植被覆盖率高的流域水位变化要小于覆盖率低的流域。(3)结冰期与凌汛——主要取决于气温的高低。最冷月均温低于0℃,有结冰期,若河流同时又是由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还会有凌汛现象;(4)含沙量——主要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5)航运价值——一般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结冰期,途径地区经济发达,航运价值大;(6)水能——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
【典型例题】(2011.全国卷36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图7 图8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思路分析】从图中可看出黄麻产地主要集中在恒河三角洲,可得出河网密布,根据气候图可得出水量丰和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可提供航运和灌溉之利,材料中的“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可得出水量丰富利于浸沤黄麻。
【答案】水网密、水量丰、利于运输;利于干季时或干旱时对黄麻灌溉;便于浸沤黄麻。
四、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分析
【方法指导】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反映的主要内容有:流量的大小;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从曲线高峰期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典型例题】(2012.新课标卷)图1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4~5题。
4.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 地 D.④地
5.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思路分析】该组试题主要考查河流流量的变化特点及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水文站较乙水文站流量大且提前,说明甲水文站应位于湖泊调节河流水量之前,应位于④地。第5题,湖泊位于甲、乙两水文站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因此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
【答案】4.D 5.C
五、河流与地貌形态
【方法指导】(1)河流流经山区,上游河谷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急流与瀑布等;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2)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3)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典型例题】(2012.福建文综)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对地貌形态的影响。我们只要了解沙洲形成的相关因素——河流的流速、流量、含沙量和海水的顶托作用,就可回答问题。
【答案】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一、河流与等高线地形图
【方法指导】(1)河流与等高线弯曲的关系,河流在山谷中发育,等高线向高值区弯曲;(2)河流与地势高低的关系是河流总是由高处流向低处;(3)河流与等高线疏密的关系,等高线密集,流水速度快,水能丰富,等高线稀疏,流水速度慢,航运条件较好。
【典型例题】(2011.新课标文综)读下图,完成第1题。
1.图中①②③④附近河水流速最快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思路分析】图中③附近河段等高线密集,表示该处坡度大,河水流速快。
【答案】C
二、河流水系特征的描述
【方法指导】水系特征与河流所在地形地势地貌关系密切,主要包括河流发源地、流向、流域面积、支流多少及分布、河流的形状、河流宽窄曲直等。
【典型例题】(2009.上海地理)阅读日本河流的图文资料,回答问题。
日本河流众多,大多发源于中部山地。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山区年降水量多达3000毫米,而面临日本海的地区与濑户内海沿岸地区年降水量较少。
2.从河流的长度、流域面积、水流速度、流量季节变化等方面,归纳日本河流的主要特征。
【思路分析】从图中可分析判断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地形以山地为主,而且是季风气候,可以得出其长度、流域面积、流速、流量季节变化等主要河流特征。
【答案】日本河流短;流域面积小;水流急;流量季节变化较明显。
三、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
【方法指导】(1)径流量——主要取决于流域集水面积大小、流经气候区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关系;(2)水位——主要与降水的季节变化或气温变化有关。以雨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降水特点决定;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水位变化由气温特点决定。当然有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的河流流量较稳定,水位变化较小;同等条件下,植被覆盖率高的流域水位变化要小于覆盖率低的流域。(3)结冰期与凌汛——主要取决于气温的高低。最冷月均温低于0℃,有结冰期,若河流同时又是由较低纬度地区流向较高纬度地区,还会有凌汛现象;(4)含沙量——主要取决于过水地面土壤的疏松程度和植被覆盖状况,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5)航运价值——一般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结冰期,途径地区经济发达,航运价值大;(6)水能——一般在河流的中上游,流量大、落差大的水能丰富,峡谷地区适于筑坝。
【典型例题】(2011.全国卷36题)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图7 图8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
【思路分析】从图中可看出黄麻产地主要集中在恒河三角洲,可得出河网密布,根据气候图可得出水量丰和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可提供航运和灌溉之利,材料中的“收获的黄麻在水中浸沤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可得出水量丰富利于浸沤黄麻。
【答案】水网密、水量丰、利于运输;利于干季时或干旱时对黄麻灌溉;便于浸沤黄麻。
四、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的分析
【方法指导】河流流量过程曲线图反映的主要内容有:流量的大小;从曲线变化幅度了解水量的季节变化;从曲线高峰期了解汛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从曲线低谷区了解枯水期出现的时间和长短。
【典型例题】(2012.新课标卷)图1示意某流域水系分布(a)和该流域内一次局地暴雨前后甲、乙两水文站观测到的河流流量变化曲线(b)。读图1,完成4~5题。
4.此次局地暴雨可能出现在图1a中的( )
A.①地 B.②地 C.③ 地 D.④地
5.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主要是因为甲,乙水文站之间( )
A.河道淤积 B.河谷变宽 C.湖泊分流 D.湖水补给量减小
【思路分析】该组试题主要考查河流流量的变化特点及湖泊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第4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甲水文站较乙水文站流量大且提前,说明甲水文站应位于湖泊调节河流水量之前,应位于④地。第5题,湖泊位于甲、乙两水文站之间,起到调节作用,因此乙水文站洪峰流量峰值小于甲水文站。
【答案】4.D 5.C
五、河流与地貌形态
【方法指导】(1)河流流经山区,上游河谷流水侵蚀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峡谷、“V”形谷、急流与瀑布等;在出山口或山麓,流水沉积作用显著,一般形成山麓冲积扇;山区水土流失,东南丘陵形成“红色沙漠化”,云贵高原形成“石漠化”;(2)河流流经平原地区,流水沉积作用显著,形成宽谷和冲积平原;(3)河流入海口受河流水和海水相互作用(河流水作用为主),发育形成河口三角洲。
【典型例题】(2012.福建文综)下图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分析R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
【思路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河流对地貌形态的影响。我们只要了解沙洲形成的相关因素——河流的流速、流量、含沙量和海水的顶托作用,就可回答问题。
【答案】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