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回归教材,不等于完全依赖于教材,不等于回到传统的“照本宣科”、“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去。回归教材的内涵在于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好教材这个课程物质资源,做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轻负高质”的效果。
【关键词】教材课堂教学有效性
关于有效教学的文章非常多,但不难发现其往往重视教师在课堂上各种教学模式的运用,或者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事实上决定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是对教材的挖掘,对教材中关于事件的叙述、专题开始前的导语与学习建议、课前提示、插图、知识链接、资料卡片、学习思考、材料阅读与思考等课程物质资源的充分利用。在示范课、比赛课等类型的公开课上,往往能够感觉到课堂气氛的活跃、学生主体性地位突出,但教学效率却很低,也就是说热闹的背后仍然是一无所获。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基于历史学科在学校各学科中地位的特殊性,从网上下载现有的课件稍作改变,典型的“拿来主义”者大有人在。而这些都漠视了教材的存在,因而所谓的有效教学只不过是一句响亮的口号而已。
一、回归教材具有非常大的现实意义
1、学生取得高考、会考好成绩的需要
只要高考成绩依然是学生能不能到更高一级学校深造的决定性因素,成绩对学生来说就具有非常意义,更何况学生在高考、会考中取得好成绩也是综合素质高的标准之一,也符合素质教育中智育发展的要求。教师和学生充分利用好教材,不盲目地相信课外资料,扎扎实实地从高一开始落实好主干知识,兼顾插图、知识链接、资料卡片等,切切实实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对近两年浙江的历史高考题做一下比较就不难印证回归教材的重要性,09年有48分(总分100分)是依托于教材的分值,而10年更是达到了62分。简单举两个例子,如09年浙江高考文综卷选择题第12题,“隶书是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之一,它A.源于殷商时期的甲骨文和金文; B.始于秦朝,李斯以此字体书写了《秦始皇廿六年诏铭》;C.变化最为丰富,最能表现书法写意性;D.常用于书写古代官方文书,故又称正书。”如果学生对教材中“从中国商代的甲骨文、金文,经过小篆,发展出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最后形成了中国书法的五种主要字体”这句话的描述记忆犹新,相信很快就能作出正确的选择。再如10年浙江高考文综卷选择题第20题“下列是孙中山在革命进程中的言论,其先后顺序是①自今日始,吾等之非清朝人矣;②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③使全国人民赞成我的政策,我十年之内必能为中国造二十万里铁道;④顾吾国之大患,莫大于武人之争雄。南与北如一丘之貉A.①②③④B.①④③② C.②①③④D.②③①④ ”这是一道时间排序的选择题,如果学生熟知必修1第50页的[学习思考]、选修4第59页正文、选修4第62页的[历史纵横]、选修4第64页的[阅读与思考]等相关的教材内容,此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2、学生、教师“减负”的需要
“减负”无疑是目前中小学教育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个字,但更多得是强调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的“减负”。高中阶段由于高考的存在,学校、教师和学生的负担在真正意义上很难减下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一些教育专家不断地去研究有效教学的问题,一线教师努力去实践有效教学的问题,其实在行动上做着“减负”的工作,以达到“轻负高质”的效果。历史课堂教学充分挖掘、利用教材现有的课程资源可以避免教师在备课时花大量时间去寻找课外的资料,完全可以把这些时间省下来好好去研究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以及学生的实际,让课堂教学更符合学生的实际、更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同时学生也没有必要花大部分精力去阅读本来教材中就有的且比较熟悉的材料,能力的培养并不是越难理解越好。
二、多种形式回归教材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运用教材中的插图,增加学生的历史直观性和兴趣性
“百度百科”认为“兴趣指兴致,对事物喜好或关切的情绪。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项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可以使人集中注意,产生愉快紧张的心理状态。这对人的认识和活动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利于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兴趣是一种无形的动力,当我们对某件事情或某项活动时,就会很投入,而且印象深刻。”中学生兴趣的产生往往同具体的、形象的、直观的事物相联系,在历史教材中有大量插图,运用的好无疑能够使学生产生兴趣倾向,提高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如学习必修1“伟大的抗日战争”这一节时,就可以运用教材中的插图把文字描述变成形象直观的“连环画”。随着一幅幅插图的出现,学生的情绪也会波澜起伏开来。第一步,向学生出示39页的《侵华日军细菌与毒气部队分布图》和第40页《日本报纸刊登的日军在南京展开杀人比赛的报道》以及《日军侵华期间扶植的主要傀儡政权简表》,日军的罪行无所遁形,学生心中的怒火、愤慨之情跃然脸上,此时教师适时抛出问题“日军侵华的罪行除了这些,你认为还有那些?”,“日军为什么要侵略中国呢?”。然后教师以“难道面对日军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我们会无所事事吗?”导入下面插图的出现,即41页的《十九路军在上海闸北英勇抗击日军》、42页《一二九运动中,北平示威学生与国民党军警搏斗》和《天津、上海邮政工人在信封上宣传抗日》进入本节第二目“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的学习,学生的情趣也有愤慨转为亢奋,为关内外的爱国运动摇旗呐喊。第43页的《<申报>发表国民政府<自卫抗战声明书>》、《中日国力、军力对比简表》、44頁《八路军战斗在长城内外》和45页《敌后抗日根据地形势图》以及《张自忠将军》使学生体会到了全民族抗日的来自不易,感受到团结的力量和捍卫国家主权的决心。而46页的《1945年9月9日,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在南京举行》表明全民族抗战已经取得了胜利,47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时间统计简表》展示了中国抗战的意义。
2、从教材中提炼材料,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通过对09年、10年浙江自主命题的文科综合历史试题的分值进行统计发现,基于材料的分值09年为52分、10年为36分,这说明材料分析的重要性。在平时的练习中,也会发现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比较匮乏,基于历史学科的地位特殊性,尤其是高一的历史教学不能占用课外的时间,而能力的培养又必须从高一抓起,这就要求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所要求的努力实现学生发展目标。教师和学生都没有精力去过多地寻找课外的材料来分析,而事实上新课程教材里已经含藏了大量的材料,且材料比较权威、易懂,便于学生的理解和分析。
如学习必修2《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这一节时,就可以把教材内容材料化,学生在教师一步步材料的展示过程中,理解和分析民国时期民族工业发展的曲折性。用34页“1912年——1919年的八年间,新建厂矿企业四百七十多家,新增资本达一亿三千多万万,速度和规模都是空前的,超过了过去半个世纪的成就。”导入民国初期民族工业发展出现了短暂的春天,结合必修1的相关内容进一步分析出现“短暂春天”的原因。在分析“国民党统治后期民族工业发展的困境”原因时就没有必要直接告知结论,而是教材中的文字作为材料再次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去理解、分析。再简单举一例,通过37页“抗战胜利后,官僚资本几乎囊括了工业生产的各主要部门,到全国解放前夕,已拥有100亿——200亿美元的财富,它们依靠国家权力压迫民族工业。”稍加分析就能得出结论,即“官僚资本的压迫是民族工业陷入困境的有一个原因。”如果教师和学生在平时学习始终有一个把教材“材料化的意识,有理由相信学生对材料信息的提取、归纳、概括能力会在无形中得到提升。
3、挖掘教材中隐性知识,拓展学生的视野
在平时的教学和学习中,我们往往关注教材中正文的内容表述,而忽视了“知识链接”,“材料阅读与思考”等部分。有时候会感觉到正文内容有意犹未尽的味道,如鲠在喉,不吐不快。求知的欲望经常使学生去搞清楚隐藏在文字背后的知识,这会激起学生无限的兴趣。
如必修1《新中国的外交》第98页学习万隆会议时,文中说到“周恩来鲜明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教师故意对“求同存异”不作解释,学生似懂非懂,急欲搞清楚怎么回事。在学生即将“发难”之时,教师可以随即切换到本课后面的“材料阅读与思考”部分。“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都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很快能分析出“同”指“大多数国家都曾遭受过殖民主义的侵略;许多国家面临着民族独立,发展本国经济的任务;有维护和平的共同愿望”。而“异”则在教材中能找到答案,即“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不同”。再通过“周恩来是在什么背景下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的?”“对这次会议起到什么作用?”“简要说明这次会议对当时中国的外交所起的作用。”等问题的设计既满足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又培养了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
除了以上这几种途径回归教材进行教学以外,还可以问题化教材,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注意教材中各知识点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比较能力;根据课程标准、学科指导意见对教材进行重新整合取舍,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等等。不过要注意的是回归教材,不等于完全依赖于教材,不等于回到传统的“照本宣科”、“灌输式”教学模式中去。回归教材的内涵在于充分利用教材,挖掘好教材这个课程物质资源,做到历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轻负高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朱汉国主编.历史必修,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朱汉国主编.历史必修2,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