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内侧皮瓣修复拇趾掌侧电击伤六例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ngxi2xjp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组患者6例,其中男5例、女1例,年龄18~36岁,平均27岁。均为足部拇趾掌侧电击伤,面积4cm×3cm~7cm×6cm。伤后5~7d行手术治疗。

其他文献
目的了解早期应用褪黑素对烫伤大鼠皮肤残留毛囊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将18只雄性SD大鼠分为烫伤组、治疗组和假伤组,每组6只。在烫伤组和治疗组大鼠背部造成30%TBSA的深Ⅱ度烫伤,假伤组浸入37℃水中25S致假伤。烫伤组和治疗组大鼠在伤后1h补充平衡盐液抗休克,假伤组不补液。治疗组大鼠伤后1min和8、16h腹腔注射褪黑素溶液(10mg/kg)。烫伤组和假伤组腹腔注射相同剂量的乙醇-等渗盐水溶液(两
期刊
1988-2007年,我科收治各类烧伤住院患者16217例,死亡616例。笔者将有完整资料的死亡病例按每10年为1个阶段进行对比分析,总结烧伤救治经验教训,探讨进一步降低烧伤患者病死率的可能措施。
目的了解瑞金医院烧伤病房院内感染病原菌的分布、耐药性和流行情况。方法2004年1月-2006年12月,从瑞金医院烧伤住院患者创面分泌物、静脉导管、血液、尿液、大便等标本中分离获得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7株,铜绿假单胞菌52株,鲍氏不动杆菌11株。分析3年间该烧伤病房病原菌的分布和药物敏感试验情况;采用随机扩增多态DNA(RAPD)对院内感染病原菌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金黄色葡萄球菌
1材料与方法; 1.1重组质粒的制备pcDN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165(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杨操博士提供)含VEGF165基因片段,位于BamH I和EcoR I 2个酶切位点之间。将其转入大肠杆菌HB101感受态细胞,挑选抗氨苄西林克隆进行小量快速提取,
感染是严重烧伤患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对于严重烧伤患者,抗生素的选择不容忽视,而抗生素的不当使用,加之全身免疫功能低下,会导致患者真菌感染。严重烧伤后脓毒症的治疗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有效的抗休克治疗、早期肠道喂养、清除坏死组织、及早封闭创面外,合理有效的抗生素及抗真菌治疗,免疫调节治疗及防治凝血功能障碍等措施,对清除机体毒素有较好的作用。
近年来随着临床解剖学研究的深入及显微外科技术的发展,穿支皮瓣越来越受到关注,并在临床上得到了广泛应用。2006年1月-2008年6月,笔者应用小腿及足部穿支皮瓣逆转修复足踝部Ⅳ度烧伤创面15例,现介绍如下。
严重烧伤后早期随着微血管通透性的增加,大量的血管内液渗出,引起第三间隙异常,部分渗出成分在此蓄积潴留。休克期后水肿液回吸收,蓄积在第三间隙的成分是否会返流入血,甚至对血液浓度产生明显影响?这是我们过去关注但没能在临床得到证实的问题。笔者单位救治了1例严重酸烧伤并发严重酸中毒和肌红蛋白尿患者,从中使我们对上述问题有所了解。
目的了解分离自烧伤患者创面的铜绿假单胞菌(PA)耐药性与菌株中质粒、转座子、整合子3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关系。方法32株PA分离自宁波市第二医院烧伤患者创面分泌物标本。采用GNS-448药敏卡及K—B纸片扩散法测定PA的药物敏感性。采用PCR扩增及序列分析法,检测PA中质粒、转座子、整合子遗传标记基因traA、traF、tnpA、tnpU、rnerA和intI 1。结果32株PA对庆大霉素、阿米卡星
烧伤感染往往与创面的存在密切相关,随着创面处理技术等综合治疗措施日趋成熟,烧伤脓毒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但其病死率却未得以有效控制,这使同行们再次将目光转向如何认识和治疗严重烧伤感染。许多专家或同行对此已发表了极有见地的论文,笔者很赞同他们的观点。在此拟从外科感染治疗三原则方面,谈谈严重烧伤感染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