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改革需要有效的课堂教学,需要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去做,才能使课堂教学具有更强的生命力,更有效呢?这需要我们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良好的沟通与对话是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交往,良好的沟通与对话利于在师生间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以真正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沟通与对话”的教学行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友好对话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温暖、友善、和谐、平等的关系,它是师生进行对话、自由表达感情或意见的基础。
2.接纳。对于学生的意见和问题,教师要给予温暖、亲切的关注,促进学生自由地探究和发言。
3.沉默和倾听。
教师要从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话语者到学会沉默,适当和适时的沉默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细致的思考,使他们获得更深的领悟。
倾听需要沉默,积极的沉默总是与倾听做伴,倾听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接纳和支持,它促使教师无论从行为上还是心理上都专注地投入到对话情境中,倾听不只是用耳朵去听学生的话,用眼睛去注视学生的身体语言,还需要用心灵去体验和领悟学生的心情和需要。
4.澄清和引导。
在交流和对话中,学生必然会出现对问题认识不清、表达困难、表达不达意等现象,这时教师澄清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确认问题、恢复信心、产生新想法,而且有利于对教学内容和时间进行调控。没有澄清和引导的教学行为将使教学进程受到很大影响。
二、精心设计学习情境
恰当的学习情境与整个教程浑然一体,让人感到和谐自然,会让陌生的材料熟悉化,抽象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感到亲切和需要。而且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并有利于经过学习能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但特定的情境设置,不应仅仅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特别是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起到导向的作用。
三、注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
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展点,并加以放大。因为一节课的任务不能完成还有下一节课,但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不是周而复始的。
一节好课,还应该预设与生成统一,教师备课要考虑生成,留给生成空间。生成处理得当,往往是课堂的亮点,会让课堂出现预设无法预约的精彩,这对教师要求更高,需要教学机智。
四、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反思、总结
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对解答结果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不仅使学习的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而且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习惯,能使学生的思维有序化、条理化,具有批判性、深刻性。通过反思能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并在总结过程中得以提升,使学生在反思、调整、总结、提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思考能力,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获得更丰富的新经验。
总之,要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落实新一轮课改要求,就必须创造有效的课堂教学,这需要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从每一节成功与不成功的课的背后,反思课堂教学,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积累经验,提升经验,上出一堂堂有效的课,上出一堂堂好课。
(责编 韦淑红)
一、良好的沟通与对话是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教学的实质是师生交往,良好的沟通与对话利于在师生间建立民主、和谐、平等的关系以真正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沟通与对话”的教学行为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友好对话关系。这种关系是一种温暖、友善、和谐、平等的关系,它是师生进行对话、自由表达感情或意见的基础。
2.接纳。对于学生的意见和问题,教师要给予温暖、亲切的关注,促进学生自由地探究和发言。
3.沉默和倾听。
教师要从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话语者到学会沉默,适当和适时的沉默目的在于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细致的思考,使他们获得更深的领悟。
倾听需要沉默,积极的沉默总是与倾听做伴,倾听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尊重、接纳和支持,它促使教师无论从行为上还是心理上都专注地投入到对话情境中,倾听不只是用耳朵去听学生的话,用眼睛去注视学生的身体语言,还需要用心灵去体验和领悟学生的心情和需要。
4.澄清和引导。
在交流和对话中,学生必然会出现对问题认识不清、表达困难、表达不达意等现象,这时教师澄清和引导可以帮助学生确认问题、恢复信心、产生新想法,而且有利于对教学内容和时间进行调控。没有澄清和引导的教学行为将使教学进程受到很大影响。
二、精心设计学习情境
恰当的学习情境与整个教程浑然一体,让人感到和谐自然,会让陌生的材料熟悉化,抽象的知识趣味化,让学生感到亲切和需要。而且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能激起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究动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并有利于经过学习能体验到数学的价值。
但特定的情境设置,不应仅仅只起到“敲门砖”的作用,特别是仅仅有益于调动学生积极性,而应当在课程的进一步开展中,自始至终起到导向的作用。
三、注重课堂动态生成,着眼学生发展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
一个真诚关注学生发展的教师会敏锐捕捉稍纵即逝的生展点,并加以放大。因为一节课的任务不能完成还有下一节课,但学生创新火花的迸发不是周而复始的。
一节好课,还应该预设与生成统一,教师备课要考虑生成,留给生成空间。生成处理得当,往往是课堂的亮点,会让课堂出现预设无法预约的精彩,这对教师要求更高,需要教学机智。
四、教师应帮助学生及时反思、总结
对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进行反思,对解答结果进行反思。通过反思不仅使学习的知识得到梳理和升华,培养了学生自我质疑的能力,而且久而久之就成为一种习惯,能使学生的思维有序化、条理化,具有批判性、深刻性。通过反思能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活动中出现的偏差,并在总结过程中得以提升,使学生在反思、调整、总结、提升的过程中不断提高数学思考能力,不断丰富他们的知识经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获得更丰富的新经验。
总之,要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落实新一轮课改要求,就必须创造有效的课堂教学,这需要教师拥有有效教学的理念,掌握有效教学的策略,从每一节成功与不成功的课的背后,反思课堂教学,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积累经验,提升经验,上出一堂堂有效的课,上出一堂堂好课。
(责编 韦淑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