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

来源 :旅游世界·旅游发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feb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对西藏1985到2010年的旅游业及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分析,得出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和其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并构建了他们之间的协整模型。用Granger因果检验的方法,对西藏旅游业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得到实证结果:西藏的旅游业发展和西藏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互有影响,而且在短期内西藏的旅游业发展和西藏的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
  【关键词】旅游业;经济增长;Granger检验;西藏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旅游业越来越受到关注,同时因其对环境污染小、对社会经济辐射面广等特点,越来越受到地方政府的重视。而对于西藏而言,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生态条件的限制,使得其发展农业和工业都有一定的障碍,而其对于旅游业而言,西藏壮丽的高原风光、虔诚的宗教信仰、多彩的藏民族风情又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1]。所以在此背景下,自治区政府把旅游业列为西藏的五大支柱产业之一。而在近些年西藏的旅游业和其经济都有了较快的增长,因此,研究西藏的旅游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也成为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的研究课题。
  一、相关文献综述
  对于旅游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有很多学者进行过具体的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初, 世界知名旅游学家BullenArcher等就开始比较系统地研究旅游的经济效应, 提出了并逐步完善了旅游经济效应研究方法。还有国外学者Khan、Phang及Toh(1995)通过实证分析发现了旅游业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有正向的促进作用[2]。Marin(1992)研究发现旅游业发展以外部性和溢出效应等形式导致了经济增长现象的出现[3]。而Ditsakis(2004)对希腊的检验发现,GDP、实际有效汇率和国际旅游收入之间存在一个协整向量,然后通过格兰杰因果检验证实了旅游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强烈的反馈关系[4]。
  在国内的研究中,何满喜(2010)利用定性分析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浙江省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与旅游业主要指标的统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研究旅游经济与GDP的相关性,发现旅游经济对GDP的有显著影响[5]。刘晓红、李国平(2005)探讨了旅游业和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运用计量经济模型,以西安市为例,定量分析了旅游外汇收入对GDP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旅游业对的溢出效应显著[6]。李凡,黄耀丽(2008)通过对旅游溢出效应的分析,尝试构建了城市间旅游经济的溢出模型,发现城市间旅游经济相互溢出[7]。杨勇(2006)利用历史数据对中国居民旅游消费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作出判断, 认为我国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并不存在稳定的因果关系[8]。陆迁、张莎莎(2010)对陕西省的旅游业和经济增长进行研究,得出了从长期来看陕西省旅游业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的结论[9]。
  对学者们先前所做的研究进行梳理我们可以发现,旅游业对经济的增长有着显著的影响,而且有时是互为因果。但是在文献中直接对西藏这个有着丰富旅游资源的省区进行的旅游业和经济增长两者关系研究的文献还很少。所以本文拟从实证研究的角度出发,通过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来探索西藏旅游业和经济增长的两者关系。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选取及分析分法
  1.数据来源及选取。本文通过获取西藏旅游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定量指标,来探究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合理性,选取西藏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经济增长的指标和选取西藏的旅游总收入(TOUP)作为西藏旅游业发展水平的指标。数据样本均来自2011西藏统计年鉴,取1985至2010的西藏国民生产总值(GDP)和西藏旅游总收入(TOUP)。在进行数据统计分析之前,为了避免数据的剧烈波动和消除时间序列中的异方差,先对数据进行取自然对数的处理,用LGDP表示对西藏GDP取对数后得到的新数据,用LTOUP表示对西藏旅游总收入取对数变换后得到的新数据。这样变换并不改变数据间的长期稳定关系。
  2.分析方法。在数据分析的过程中, 本文主要借助Eviews5.0软件获得了有关结果。首先,本文对取自然对数后的西藏旅游总收入和西藏国民生产总值进行时间序列数据的平稳性检验;其次,在第一步的基础上,判断是否要再进行协整检验,以探索这两者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稳定关系;最后,在前两步的基础上用Granger 法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因果检验。Granger检验主要说明,如果变量X有助于预测Y ,即根据Y的过去值对Y进行回归时,如果再加上X的过去值,能够显著地增强回归的解释能力,则称X是Y的Granger原因,否则称为非Granger原因。
  (二)西藏旅游业和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
  1.平稳性检验。在进行协整检验前首先因对数据进行平稳性检验。同样,通过平稳性检验,即数据是平稳的时间序列,也是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的必要前提。因为如果随机变量是非平稳序列,就可能出现伪回归,这样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将会导致错误的结论。本文用ADF法来检验数据的平稳性。具体的结果如表1所示,其中D LTOUP和D LGDP表示LTOUP 和LGDP 的一阶差分,检验类型( C, T )分别表示用于单位根检验的模型中是否有常数项、时间趋势项。
  从表1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LTOUP 和LGDP都没有通过5%显著性水平下的ADF 检验,而D LTOUP和D LGDP通过5%显著性水平下的ADF 检验。这说明LTOUP 和LGDP存在单位根,是非平稳的时间序列,而其一介差分D LTOUP和D LGDP是平稳的。因此,不能用传统的回归分析来构建模型,可以进行变量数据的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分析。
  2.协整检验。在本文中主要通过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这种方法是对回归方程的残差进行单位根检验。因变量能被自变量的线性组合所解释,两者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因变量不能被自变量所解释的部分构成一个残差序列,这个残差序列应该是平稳的。因此检验一组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也就等价于检验回归方程的残差是否是一个平稳序列。首先,用OLS 方法对LGDP 和LTOUP 进行协整回归。得到:   LGDP = 0.5271510264*LTOUP + 8.196976386
  R^2=0.907630 D.W.= 1.476524 F=235.8250(0.000000)
  由以上的回归方程各参数可知,模型的拟合优度较高,且序列自相关程度很低。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来得到其残差序列,根据Engle和Granger(1987)提出的协整检验方法,对残差序列进行ADF 检验。
  表2的检验结果显示,残差序列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原假设,接受不存在单位根的结论,因此可以确定残差序列是平稳序列,说明回归方程设定合理,表明LGDP和LTOUP之间存在协整关系,即他们之间存在稳定的均衡关系。
  3.因果关系检验。通过协整检验,我们可以知道西藏旅游总收入和其经济增长有着长期均衡关系,但是这种关系是否是一种因果关系,还不能明确,需进一步的进行Granger 因果检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是由Granger(1969)和Sims(1972)提出来的,其主要看现在的y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被过去的x解释,加入x的滞后值是否使解释程度提高。如果x在y的预测中有帮助,或者x与y的相关系数在统计上显著时,就可以说序列x 是y 的Granger因。一般还应该考虑另一方面序列y 是否是x 的Granger因。
  分别选取滞后期为1阶、2阶、3阶,进行Granger 因果检验,结果如表3 所示。从表3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滞后期为1,5%显著水平下的情况下,对于“LTOUP不是LGDP的Granger因”的原假设被拒绝,对于“LGDP不是LTOUP的Granger因”的原假设也被拒绝。即在滞后期为1,5%显著水平下的情况下,西藏旅游收入是西藏国民生产总值的Granger因,同样西藏国民生产总值也是西藏旅游收入的Granger因。这说明在短期内,西藏的旅游业发展和西藏的经济发展互为因果关系。
  在滞后期为2.5%显著水平下的情况下,对于“LTOUP不是LGDP的Granger因” 的原假设被接受,而对于“LGDP不是LTOUP的Granger因”的原假设被拒绝。即在滞后期为2,5%显著水平下的情况下,西藏旅游收入不是西藏国民生产总值的Granger因,而西藏国民生产总值是西藏旅游收入的Granger因。这说明在滞后期为2时,西藏的经济增长带动西藏的旅游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显著,而西藏的旅游业对西藏的经济增长带动作用不显著。
  在滞后期为3,5%显著水平下的情况下,得到的检验结果和滞后期为2的情况类似,西藏的经济增长带动西藏的旅游业发展的作业作用显著,而西藏的旅游业对西藏的经济增长带动的作用不显著。
  通过对数据的Granger检验,我们可以发现西藏的旅游业的发展主要对短期内(<=1年)的西藏经济起直接的带动作用,而西藏的经济增长能够在较长的时间内(>1年)促进西藏旅游业的发展。
  三、结论及建议
  实证表明,西藏的旅游业的发展和西藏地区的经济增长是互有影响,而且在短期内西藏的旅游业发展和西藏的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旅游业带动西藏经济,同时西藏的经济增长反过来也促进西藏旅游业的发展。在短期内旅游业给西藏带来直接的旅游收入,同时旅游业还通过产业关联,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推动区域经济快速增长。而在相对较长的时间内,则主要是西藏的经济增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西藏通过整个自治区经济的发展和自治区政府财政收入的增加,使得其有更多的资金和实力来改善各种基础设施和服务设施,这无疑能够使得游客更好的享受整个旅游过程,也能够吸引更多的旅客,使得其旅游业更好的发展。因此,为了更好的发挥两者的相互促进作用,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发展,可以通过以下的一些方法和措施来完善和提高。
  (一)注重旅游业的直接促进作用,扩展整体旅游业规模
  在实证分析中,已经论证在短期内旅游业对西藏经济的增长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这就要求我们更加的注重西藏旅游业的发展,通过扩展旅游企业的规模,做精做强旅游产品,完善各类旅游服务设施等方式来提高西藏的整体旅游环境。通过做强旅游业来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因此,政府必须对旅游产业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拓宽筹资渠道,并加强基础设施及旅游配套服务体系建设。同时,要突出西藏旅游产品的个性,利用好西藏得天独厚自然和人文条件。通过宏观整体上的规划和建设,来扩展旅游业的行业规模,发展旅游经济,并形成旅游业与其他产业良性互动的经济系统,促使西藏旅游业的经济拉动效应得以充分发挥。
  (二)坚持旅游业与区域经济增长的互动发展
  在上述的分析中,已经得出西藏经济增长与旅游业的互动作用,而且在长期条件下,西藏经济的增长对旅游业有更大的带动作用。因此,政府应该同时注重自治区的整体经济和旅游业的发展。虽然旅游业的发展在短期内可以促进整体经济的增长,但是在较长的时间条件下,必须注重整体经济对旅游业的带动作用,这样才能有一个良性的互动发展。而且由于旅游业有一定的波动性,容易受各种外在社会经济的影响,所以不能顾此失彼,因从整体上来规划和考虑,用整体的眼光来协调和处理旅游业和西藏地区经济增长的关系。
  (三)注重环境承受能力,进行保护性开发
  西藏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而且发展旅游业也能较好的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可以进行无节制的开发,忽略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相反在西藏的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更加应该注重这方面。高原的脆弱生态环境,一旦被破坏就很难再恢复带原来的样子。所以在进行旅游开发的时候,要注重西藏生态环境的承受能力。同时要形成保护性开发的理念,坚持“保护第一,开发第二”,使得经济发展和旅游资源保护同行。这样才能使得旅游业的发展有支撑,更好的促进西藏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真正做到同西藏地区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参考文献:
  [1]王亚欣.当代藏传佛教文化旅游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2:133-137.   [2] Khan H, Phang S, Toh R. The Multiplier Effect: Singapore’s Hospitality Industry [J].Cornell Hotel and Restaurant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1995(36): 64-69.
  [3] Marin,D.Is the Export-led growth Hypothesis Valid for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J].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74), 1992, 4(74) :678-688.
  [4] Dritsakis N.Tourism as a long-run economic growth factor: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for Greece using causality analysis[J].Tourism Economics, 2004, 10(3) : 305-316.
  [5]何满喜.旅游经济与GDP的相关性研究[J].生态经济,2010(8):34-36.
  [6]刘晓红,李国平.旅游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溢出效应研究[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05(3):57-60.
  [7]李凡,黄耀丽.区域间城市旅游经济的溢出分析[J].旅游学刊,2008,5(23):23-28.
  [8]杨勇.旅游业与我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J].旅游科学,2006,20(2): 40-46.
  [9]陆迁,张莎莎.陕西省旅游业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0(4):260-263.
  [10]王晶.福建省旅游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7,5(4):73-75.
  [11]高铁梅.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与建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155-159.
  [12]罗文斌,徐飞雄,贺小荣.旅游发展与经济增长、第三产业增长动态关系[J].旅游学刊,2012,27(10):20-26.
  [13]孟祥伟, 金浩.旅游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河北学刊,2010,30(3):224-227.
  [14] 屠文雯,冯俊文.中国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2):99-104.
  [15] 石培华.中国旅游业对就业贡献的数量测算与分析 [J].旅游学刊,2003,18 (6):45-51.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就日本旅游市场对好客山东旅游形象的认知和评价进行市场调查,分析山东旅游品牌形象针对日本市场的宣传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解决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好客山东;旅游者认知;日本市场    一、引言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旅游目的地必须打造和维持具有独特性的品牌形象已成为一种共识。通过品牌管理,一个目的地可同其目标市场建立一种难以取代的情感联系,从而形成竞争优势[1]。定位主题
期刊
【摘要】旅游公共服务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也是我国旅游公共服务“十二五”规划的重要内容,但我国旅游公共服务供给水平低,问题多,即使在旅游业发达的浙江省目前尚缺乏对其系统研究。本文通过对国内外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研究以及对浙江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调查,得出四点关于优化浙江省旅游公共服务体系的措施。并根据调查结果进一步丰富了旅游公共服务的内涵,通过旅游公共服务体系这一平台为建立服务型政
期刊
在上期文章中我们介绍了俗称“八枚玉”的Leica 35mm f2.0 眼镜版镜头后,有Leica爱好者又向我们推荐了一款眼镜版的镜头。拿到镜头,我看到铭圈上镂刻着“Ernst Leitz GmbH Wetzjar Sunmmicron f=5cm 1:2 Nr.1605630”的字样,知道这是徕卡 M50系列的第三代DR(DuaL Range)版镜头。版本众多的Leica M 50mm/F2.0 
期刊
【摘要】旅游购物是旅游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河源游客旅游商品消费行为的调查和分析,认为河源旅游商品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宣传渠道单一;商品设计简单,特色高质量商品较少,旅游购物点相对比较分散。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关键词】旅游商品;购物;河源    旅游商品泛指旅游用品、旅游食品和旅游纪念品等大类的总称。旅游购物作为旅游活动六大要素之一,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是旅游消费中
期刊
内蒙手抓羊肉  原始粗犷的浓浓风味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记得行走内蒙大草原,车到西乌珠穆沁旗宝利格苏木时,偶遇了一场民间祭敖包,赛马、摔跤好不热闹,特别是和牧民们一起享用的正宗蒙古手抓肉,至今让我想起来回味无穷。  这是一处原汁原味的大草原,蒙古包外,几位蒙族阿妈们支起火炉早早就开始准备美味的手抓羊肉,在牧区,手抓羊肉的烹制仍保持原始的风味,草原牧民煮手抓羊肉有独到之处。烹调操作
期刊
【摘要】事件营销是旅游目的地营销的利器,借势造势是旅游目的地事件营销成功关键。本文以澳大利亚昆士兰旅游局推出的“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大堡礁全球推广活动为案例探讨旅游目的地事件营销成功的原因。  【关键词】借势;造势;旅游目的地;事件营销    一、引言  事件营销在英文里叫做Event Marketing,国内有人把他直译为“事件营销”或者“活动营销”。事件营销(event marketing
期刊
【摘要】职业院校旅游专业校企合作实践中,有的专业合作模式成效显著,有的专业则是合作进展步履缓慢。本文从知识管理的视角,通过知识结构、知识属性、知识传播、知识内化等方面诠释旅游专业校企合作以及分析不同旅游专业校企合作绩效差异的原因,解剖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知识转移内化的机理。最后,提出旅游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实施知识管理的策略研究。  【关键词】校企合作;旅游;知识管理;机理    一、问题提出  选
期刊
这是一个混淆了天国与尘世的地方,  她以千千万万种姿态颠倒众生,  这里,就是西藏。  她有,依山而建,气势雄伟的藏式宫殿;  她有,山花烂漫,林海葱茏的高原“江南”;  她有,博大深邃,神秘独特的藏地文化;  她有,冰清玉洁,雪光闪耀的壮丽冰川。  西藏的美,是一种“至美”,不是表象的美,  而是一种复杂的,甚至是超于想象、激情、幻觉的,  无法触摸的美。  她更像是一种心灵的冒险。就像高山, 
期刊
【摘要】将心理服务项目融入传统旅游活动中开发形成心理旅游产品。从心理旅游产品开发基础、心理旅游产品消费需求状况以及心理旅游产品开发策略等方面开展了实证调研,进行了结果分析,提出了对策建议。  【关键词】心理旅游;消费需求;产品开发;宜昌  一、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全面进步,人们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精神生活和精神世界也更加丰富,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但与此同时,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工作和生活
期刊
千万里的追寻,想象有这样一个梦:有一座古堡像战士一样坚守,屹立在堞墙上望着故乡的群山,心潮起伏却自命不凡,那种美并非夸张的奢华,而是一种宁静致远的厚重感。当古老文明开始收集大量的财富资源以及权力的时候,对于碉堡建筑的需求自然而然产生,古印度古埃及和中国开始构筑自己的防御工事。随着世纪的推移,这些建筑底蕴跨越了世纪文明,慢慢地传播到南欧、中欧,到北欧最后达鼎盛时期。罗马帝国在整个欧洲推行石制品和防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