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历史”讲述历史

来源 :中小学教学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ringyu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高考的硝烟早已散尽,反观本年度独立命题省份的历史卷,一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运用了大量史料。仅以江苏卷为例,20道选择题中,或文字、或图表、或地图的史料题就有15题之多。非选择题中除了第22题基本上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之外,其余均运用了大量史料。这不能不引起广大历史教师的理性思考,即日常教学中如何有效地组织史料教学,真正做到用“历史”讲述历史。
  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来的痕迹。就中学历史教材而言,史料可分为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两类。文字史料可分为三种:①原始史料,它包括文件、日记、报告、笔记、回忆录等。②撰述史料,这类史料主要出自各种著作、典籍。③文艺史料。此种史料是指用诗歌、小说、戏剧、民谣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材料。 图片史料是将实物等不能变为文字的材料,用图片形式反映的史料,有文物或古迹的图片、历史地图、数据图表、漫画等等。
  史料能够活化教材,能比较形象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重视史料教学,正是为了培养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以及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但史料浩繁,学生学习时间有限。所以,笔者拙见,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以下四个方面应引起教师的重点思考。
  
  一、史料运用的基础性
  
  [2010年江苏卷第3题]
  “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佛教),及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这里的‘官’隶属于A.宣政院 B.中书省C.理藩院D.行中书省”
  [2020年江苏卷第6题]
  “右图展示了近代某一次重要战役,对此叙述正确的是 A.战役结束后清舰队全军覆没B.清朝军民反割台斗争的关键战役 C.清军将领邓世昌于此役壮烈殉国 D.战役发生于清军运兵朝鲜途中”
  以上两题都取材于教材的地图,一个是《元朝行省图》(见人教社2007年版历史必修一13页),一个是《甲午中日战争示意图》(见人教社2007年版历史必修一58页)。如果教材中的图片史料在复习过程中没用好的话,答题难度则较大。特别是第3题,因为教材中并没有文字叙述,不会引起学生的重视,但它却完全属于行省制的教学内容,没有超出考试范围。
  仅就人教版必修一教材来说,史料数量就有113处之多,而且教材中的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所以,教师应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进教学之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例如,人教版历史必修一教材第5页的《汉墓画像石的周公辅佐成王图》,看似不起眼,但从周公及他人对年幼成王的恭敬态度可以感受到分封制下天子的权威和等级的森严。把这份史料利用起来,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西周政治制度的理解。
  
  二、史料选择的典型性
  
  [2010年江苏卷第2题]
  “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沉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2010年江苏卷第4题]
  “东汉南阳太守杜诗‘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水排’主要应用于A.灌溉 B.制瓷 C.耕种 D.冶铁”
  以上两题都是对基本历史概念的考查。第2题是对九品中正制依靠门第选官的史料表述,“世胄蹑高位”即抓住了本质特点。而第4题所选史料颇有误导的嫌疑,“铸为农器”一句,如果基本功不扎实,极易往A和C上选。事实上,人教社2007年版教材第8页既无“水排”字样,也没有图片介绍,讲授新课时如果没有充分的史料佐证,学生确实很难理解水排是鼓风冶铁的工具。
  由上述两题可以知道,对历史概念进行史料性阐述应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过程,辨析史料是学生触摸历史的重要方法。毕竟教材中的结论是别人科学研究的成果,而单纯的接受并不符合历史学科学习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历史学习能力的发展。只是由于课堂时间所限,史料选择应注意典型性,要能体现历史现象的本质特征。这样才能以点概面,切中要害。比如,2007年人教版第7课《第一次工业革命》第32页“学思之窗”《共产党宣言》的引文就很有典型性“资产阶级既已榨取着世界市场,于是就使所有一切国度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新的工业)部门加工制造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从地球上最遥远的地区运来的原料,并且它们所出产的制造品已经不只是供本国内部消费而且是供世界各国消费。”这段史料能运用来设计几个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为什么一切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世界性的表现是什么?这说明世界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对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和亚、非、拉国家分别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依据这段史料的层层设问,有利于学生对“第一次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的基本形成”这一本单元最重要的概念形成一个全面的认知。
  
  三、史料分析的开放性
  
  近几年的历史高考中总有一些开放性试题,即让学生自由表达观点或让学生自由选择某一种观点来论述,只要有理有据,能自圆其说就行。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学生解读信息,提炼观点和表达观点的能力。例如,2010年山东高考文综卷第27题第(1)题“偶然与必然:有人认为,哥伦布是因为‘迷路了’,才偶然‘发现’了美洲。也有人认为,当时即使没有哥伦布,也必然会有别人‘发现’美洲。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观点并说明理由。”此题便是以开放性试题的面貌出现的,答出偶然性或必然性,抑或答出既有偶然性又有必然性等三种答案皆可得分。
  史料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性,他们阅读史料的速度,把握和提取信息的能力各有不同,分析问题的角度和深度不可能与教师对学生的能力要求同步。因此,要营造宽松的环境,给学生点时间,允许学生发表不同的观点,让几种观点在碰撞中擦出火花,引导学生思维行走的方向,让全体学生自我检验在阅读分析史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逐步掌握史料分析的正确途径,并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树立解题的信心。那种只顾课时进度,一味依靠优等生来完成史料解析任务的教学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史料教学的目的不是只为了教学流程的通畅,而是要让更多的学生暴露自己的思维过程,在不断的校正过程中掌握史料分析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历史学科的思维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四、史料教学的渗透性
  
  近年的历史高考题在设计中比较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学习和研究基本方法的掌握情况。例如,2010年江苏卷第2题第3小题的设问“从研究性学习中史料与结论的关系看,研究历史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此题立意十分清晰,即要学生了解历史研究的基本原则“论从史出”。
  上海二期课改《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就明确要求在中学要做到“论从史出,史由证来;证史一致,史论结合”,这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就是要培养学生掌握历史学习和研究的逻辑体系,即“史料—史论—史观”。学生刚进入高中阶段时,关于历史学科的理念基本上还是白板一块,需要较长时间的培养渗透。特别是在教学中渗透“证据意识”,培养学生秉持客观立场看待分析历史问题的意识。正如翦伯赞先生所言:“……不钻进史料中去,不能研究历史;从史料中跑不出来,也不算懂得历史。”
  渗透的过程体现在历史教学的每一个环节中,特别是在具体教学方法的运用上。比如,2007年人教版必修一第27课《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一课,因为有上一课的知识铺垫,如果告诉学生此时的世界格局是“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学生也能理解和接受。但如果接着反问学生这种格局形成的内在原因时,不少学生往往不知所云。所以,最好是先罗列具体史料,让学生概括出两极格局结束之后美国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以及中、俄、日、欧盟等力量不断崛起的史实,再推理归纳出世界格局。这样,既能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意识,又能明了世界格局的形成是多个政治中心力量崛起制约的结果。
  史料教学并不是一个新鲜的话题,但高考命题专家所选史料的新颖度可能会越来越高,史料性试题所占比例也会越来越高。所以,要有效增加史料解析在教学中的比例,侧重强化对学生阅读史料,提取信息,归纳和表达观点能力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学科规律,去顺应历史新高考的发展趋势。(责任编辑:李雪虹)
其他文献
一、发现问题  初中英语写作(也称“书面表达”)长期以来是初中学生的难点,写作教学是英语教师们一直在探索研讨的专题。我区属于农村地区,由于种种原因,学生英语成绩较广州市其他地区有一定的差距,书面表达差距尤其大。从近三年全区初中英语期末质量分析报告统计数据来看,我区初中书面表达平均得分率仅为45.43%,零分率为13.1%,书面表达得分率偏低和零分率高是我区初中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  笔者从教学
教学评价改革是新课程的重要内容,也是检验落实新课程理念的重要标志,要“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展评价的教育功能,促进学生在原有水平上的发展”,这是新课程的重要理念。美术教学评价,一般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对教师“教”的评价,二是对学生“学”的评价。(本文重点探讨的是后者)。现
摘 要:德育课堂是学生德育教育的载体,是班主任进行学生思想教育的抓手。如何在当前德育教育下创新德育课堂,增强教育实效呢?本文分析了当前德育课堂的现状,以“承传统,学感恩之感恩父母”主题班会为例,运用心理学教育理论,提出了创新德育课堂形式、利用家校合作以及德育课堂系列化等优化措施,从而增强了德育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德育课堂 创新形式 家校合作 系列化  《资治通鉴》司马光言:“德胜才,谓之君子;
阅读教学中,教师进行问题式教学的具体操作方法一般是由学生分组活动通过合作提出疑问,教师收集整理学生的疑问,制作教学学案,分配问题,学生通过合作解决疑问,学生展示成果,与教师共同评价、总结。具体如下:  一、课前教师制定规则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是一个“导演”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要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让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为此,教师要事先做好具体的安排,规定
摘 要:班级文化是一个孩子在他的学习生活中接触最多的东西,可以说他无时无刻不受到班级文化的熏陶。班级文化建设是提高班级管理水平和促进学生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也是进而优化学校教育的有效途径。营造一个良好、健康的班级文化是班主任责无旁贷的事情。  关键词:班级文化;精神文化;环境文化;绿色文化;行为文化;学习文化  班级文化是班级内部形成的独特的价值观、共同思想、作风和行为准则的总和。班级文化建设是提
摘 要:认真审视当前的课堂教学,不少教师对于新课程缺乏深入的理解,重现象不重本质,用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有的甚至完全舍弃了传统教学中的优秀方法,盲目跟风,追求时髦,致使课堂教学出现虚假的活跃,教学改革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极端。面对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对课改实践中的某些优秀教师的教学行为进行深入的研讨、学习,以把握好课改的方向,去“浮华”求“真淳”,使课改沿着健康的轨道向前推进。  
作为母语的语文学科有它一定的特殊性。就内容而言,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不但要关注教材“说什么”,更要关注教材“怎样说”。语文教学其实是一个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说什么”,进而由“说什么”到理解“怎样说”的过程。在这里,通过语言文字去理解“说什么”是与其他学科相同或相似的要求,而理解“怎样说”则是语文教学的特殊要求,是语文教学应该特别关注的内容。  一、目标设立的针对性  《夹竹桃》是苏教版小学语文高段的
教师在授课时要讲究艺术性,越具有艺术性,教学效果就越好,越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大凡优秀的教师课上都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内容深一些的课文上得深入浅出,平白一点的能引经据典、左右逢源。学生们思维活跃,学习效率很高。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开阔的视野、丰富的知识,而且还要有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开端引趣,激发欲望    教师要把课堂教学变成一种向知识奥秘探索的活动,一开始就
语文知识博大精深,应用广泛。一个人的知识底蕴、修养内涵甚至能力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语文知识的掌握。笔者认为,单凭一本语文教材对孩子进行语文教育是远远不够的。而且,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学习和积累的黄金期,小学阶段又是学习任务和学习负担相对轻松的时期。如果我们能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对学生进行语文知识广博和精深的开发,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无疑会起到巨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因此,我校创新性地开展了“五加一”大语
低年级学生初学看图说话,往往退避三舍,不敢去说,即使说了,也大都搜肠刮肚才“挤”出三言两语,敷衍了事。不但说不具体,而且话语雷同。针对学生看图说话现状,教师在指导看图说话的教学训练中,要启发、引导学生不但会看图说“话”,而且能把话说“细”,以培养学生观察、想象能力,并能在认识事物的基础上发展学生的语言。以下是我在教学实践中总结出的几点相关策略。   一、给看图插上兴趣的翅膀   实践证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