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书名《潜流——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和反思》
◆主编:乐山
◆出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8月 定价:22元
◆参考书籍:童增《最后一道防线——中国人基因流失忧思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定价:18元
8月7日,我在著名的中日“大战”的现场。连我这个伪球迷竟然也买高价票进场看球的原因是,这场比赛已经不仅仅是足球,它是中国对日民族主义情绪的一次超级舞台秀。当“君之代”这首中国人难忘的日本国歌在场内响起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发出了鄙视的嘘声。
“几乎所有”,我用了一个很克制的词,事实上,我这个冷静观察者,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这场民族主义嘘声秀之中。我可以激烈反对赛后球迷的骚乱和对日本人的攻击,但我无法做到对日本国旗和国歌的尊重。因为还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就是参观江东门大屠杀纪念馆,那里日本国旗是一个屈辱时代的阴魂。
事实上,民族主义的幽灵,无论是反美、反日或者反全球化,在我们所有人的内心游荡,它时刻可以扫荡我们的理性,呈现出举世瞩目的疯狂。新书《潜流》试图在疯狂的大潮中让我们冷静下来。即便如此,它的副标题“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也不得不对自己的“螳臂挡车”用“狭隘”来限定敌手的范围。
疯狂之火容易点燃,却难以熄灭。从1996年的《中国可以说不》开始,《妖魔化中国的背后》、《超限战》乃至去年的《最后一道防线》等一系列点燃民族主义情绪的书籍,给很多中国人找到了现实受挫的发泄口,并且激发出一系列行动,反过来“证实”和强化了这些书传递的受虐倾向。
此轮民族主义寻找高潮的尝试,恰恰和中国经济奇迹在亚洲、美国引发的“中国威胁论”互相恶性循环印证。美国和中国一样,在二战期间深受日本之苦,但如果面对民族主义情绪上涨的经济大国中国,他们宁愿支持另外一个亚洲大国日本成为“正常国家”,来遏制未来中国的威胁。
中国现在之所以有奇迹,被世界愈加重视,无非源于两次改变。一是1978年之后,中国走向市场,进行部分政治改革;二是中国入世之后,参加全球化游戏并且获益。指代我们全体公民之“中国”,所成功不在于发扬民族主义,而恰恰在于全球化、市场化。我以为,“中国”未来之成功,更在于进一步民主化,在经济和政治两方面都成为正常国家。民族主义之喧嚣,只能恶化国际和周边环境、阻止国内民主化和市场法治化进程。
可惜,民主化尚未完成的中国,在政治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关于政权合法性的寻找。和很多国家在转型时期一样,民主化和民族主义是两个基本选项,背后都具有巨大的政治动员力量。《潜流》中秦晖教授关于米洛舍维奇如何在南联盟起家的论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怕的前景。而3月台湾领导人选举闹剧所显示的台湾式民族主义的泛滥,也是我们的未来的警钟。
不过,无论是波黑悲剧、纳粹先例,甚至是台湾民进党的民粹“台独”,都无法阻止在我们这个时代民族主义被反复操弄。这不但因为民主化选项有着某种现实危险,更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被随时操弄的心。我们渴望个人的自由,也渴望作为中国人的“强大”。
《潜流》也在民主化和民族主义这两个选项的整合做了努力。刘军宁等人提出是否能让这两股政治势力有相交的点,这样双剑合璧、所向无敌。这似乎解释了当前部分宪政主义者开始热衷被抛弃的儒家,突然奇怪地喜爱保守。不过杨支柱在书中倒是反对得很干脆,他认为,民主化和民族主义在政治逻辑上是风马牛不相及。在这个问题上,我赞成他,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前篇书评说,秦晖民主一派和康晓光保守一派才有清晰的政治未来。
不过正如《潜流》编者私下告诉我的,对于我们正在搭乘的民族主义列车,他所能做的,就是准确告诉大家它可能带来的危险处境。至于我们能否最后脱险,只有上帝知道。愿上帝保佑吾国吾民。
◆主编:乐山
◆出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4年8月 定价:22元
◆参考书籍:童增《最后一道防线——中国人基因流失忧思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1月
◆定价:18元
8月7日,我在著名的中日“大战”的现场。连我这个伪球迷竟然也买高价票进场看球的原因是,这场比赛已经不仅仅是足球,它是中国对日民族主义情绪的一次超级舞台秀。当“君之代”这首中国人难忘的日本国歌在场内响起的时候,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发出了鄙视的嘘声。
“几乎所有”,我用了一个很克制的词,事实上,我这个冷静观察者,也不由自主地加入了这场民族主义嘘声秀之中。我可以激烈反对赛后球迷的骚乱和对日本人的攻击,但我无法做到对日本国旗和国歌的尊重。因为还在我上小学的时候,每年爱国主义教育的一项基本内容就是参观江东门大屠杀纪念馆,那里日本国旗是一个屈辱时代的阴魂。
事实上,民族主义的幽灵,无论是反美、反日或者反全球化,在我们所有人的内心游荡,它时刻可以扫荡我们的理性,呈现出举世瞩目的疯狂。新书《潜流》试图在疯狂的大潮中让我们冷静下来。即便如此,它的副标题“对狭隘民族主义的批判与反思”,也不得不对自己的“螳臂挡车”用“狭隘”来限定敌手的范围。
疯狂之火容易点燃,却难以熄灭。从1996年的《中国可以说不》开始,《妖魔化中国的背后》、《超限战》乃至去年的《最后一道防线》等一系列点燃民族主义情绪的书籍,给很多中国人找到了现实受挫的发泄口,并且激发出一系列行动,反过来“证实”和强化了这些书传递的受虐倾向。
此轮民族主义寻找高潮的尝试,恰恰和中国经济奇迹在亚洲、美国引发的“中国威胁论”互相恶性循环印证。美国和中国一样,在二战期间深受日本之苦,但如果面对民族主义情绪上涨的经济大国中国,他们宁愿支持另外一个亚洲大国日本成为“正常国家”,来遏制未来中国的威胁。
中国现在之所以有奇迹,被世界愈加重视,无非源于两次改变。一是1978年之后,中国走向市场,进行部分政治改革;二是中国入世之后,参加全球化游戏并且获益。指代我们全体公民之“中国”,所成功不在于发扬民族主义,而恰恰在于全球化、市场化。我以为,“中国”未来之成功,更在于进一步民主化,在经济和政治两方面都成为正常国家。民族主义之喧嚣,只能恶化国际和周边环境、阻止国内民主化和市场法治化进程。
可惜,民主化尚未完成的中国,在政治博弈中占据主导地位的还是关于政权合法性的寻找。和很多国家在转型时期一样,民主化和民族主义是两个基本选项,背后都具有巨大的政治动员力量。《潜流》中秦晖教授关于米洛舍维奇如何在南联盟起家的论文,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可怕的前景。而3月台湾领导人选举闹剧所显示的台湾式民族主义的泛滥,也是我们的未来的警钟。
不过,无论是波黑悲剧、纳粹先例,甚至是台湾民进党的民粹“台独”,都无法阻止在我们这个时代民族主义被反复操弄。这不但因为民主化选项有着某种现实危险,更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一颗被随时操弄的心。我们渴望个人的自由,也渴望作为中国人的“强大”。
《潜流》也在民主化和民族主义这两个选项的整合做了努力。刘军宁等人提出是否能让这两股政治势力有相交的点,这样双剑合璧、所向无敌。这似乎解释了当前部分宪政主义者开始热衷被抛弃的儒家,突然奇怪地喜爱保守。不过杨支柱在书中倒是反对得很干脆,他认为,民主化和民族主义在政治逻辑上是风马牛不相及。在这个问题上,我赞成他,这也是我为什么在前篇书评说,秦晖民主一派和康晓光保守一派才有清晰的政治未来。
不过正如《潜流》编者私下告诉我的,对于我们正在搭乘的民族主义列车,他所能做的,就是准确告诉大家它可能带来的危险处境。至于我们能否最后脱险,只有上帝知道。愿上帝保佑吾国吾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