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语文课堂对话的实施策略

来源 :阅读与鉴赏·学术版下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kiss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少教师反映:初三语文课堂“一直很安静”,面对强大的“安静势力”缺乏作为。其实不作为的态度来源有二:一,基于年龄考虑。学生渐形成了自我意识,有人担心看法不正确会招致耻笑;有人怕频繁回答会被冠以“爱出风头”的名号。教师无解决之道。二,基于学段考虑。初三只求复习时间充裕,学生答案一致。教师无解决必要。这些成了愿意让课堂保持沉默的初三教师不能说的秘密。殊不知,这样的课堂就目前看,小处说,一部分学生过于依赖教师。大处说,打击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长远看,升入高中的部分学生,可能继续在课堂上将沉默进行到底,不利于思维能力的发展。
  
  一、树立对话观念,破解沉闷
  
  要打破沉默的局面,就要使学生拥有真实的主体性,就要提倡课堂对话。这需要教师创设自由、和谐的对话氛围,需要秉承尊重、平等的理念。
  (一)不能缩小尊重的对象范围。对话观念强调学生平等享有对话权。钱梦龙老师的课堂有个显著特点,他特别关注有多少学生不能回答问题,帮助不能回答者发现问题所在,引领他们更好地参与课堂对话尊重每个人,学生的参与热情才会得以激发。
  (二)不能淡忘自身肩负的职责。教师应以参与者、组织者、合作者和促进者的身份出现在学生的学习活动中,进行平等对话。作为学习活动中的另一主体,教师要牢牢把握自身角色,引导学生通过对话,远离沉默,语文素养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
  倪文锦教授认为,对话也是个隐喻意义上的用语,它强调的是对话的精神与品质,教学中看重你来我往,有问有答的形式,而实质并不具有对话性质。隐喻意义上的对话就是一种平等、尊重的对话观念。教师只有树立对话观念,才有助于打破课堂沉默。
  
  二、创新课堂提问,巧妙追问
  
  课堂提问是师生对话的有效途径。巧妙设计问题,是学生参与课堂的关键。
  教学《藤野先生》时,学到“我”与藤野先生相处的四个事件,不问“体现了藤野先生的哪些特点”,而问“藤野先生身上让你感动的特点是什么?”两种问法看似相同,实则迥异。从目的看,前者是为了让学生概括人物特点;后者则为了使学生感悟人物精神品质,主动地与文本、教师对话。从过程看,前者只需罗列要点,没有情感上的触动;后者则需要调动情感和生活体验。这就是一个获取信息、提炼信息、最优化信息的过程。从效果看,前者除了让学生记住藤野先生的几个性格特点和精神品质外,别无所获;后者不仅让学生达到了前者的效果,更重要的是学生通过体验过程更加关注文本本身,用心灵碰撞心灵。
  课堂提问也是一个连贯的过程,需要运用追问来激发思维,它可以最为及时地启发学生的思维,拓宽宽度,掘进深度,提升品质。
  《台阶》一文作者把深厚的情感蕴含在叙述中,若让学生独立感悟,实属不易。有教师采用如下连续追问:研读文章最后一句话,发现什么矛盾?为何会有这种矛盾?再读文章另一个句子,对文中父亲有何新发现?父亲痛苦的来源是什么?作者真实的意图是什么?通过追问,教师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字、词、句、段进行品析,激发思维,从而把握文本“讲了什么”和“想讲什么”,不至于让学生在一个复杂的问题前束手无策,只等教师“解剖”含义。
  学生答后的追问同样效果非凡。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文提问:“谁能代表作者高超的写人技巧?”学生的回答几乎都是菲利浦夫妇。但此时不能止于学生的回答,可继续追问:“小说中还有哪几个人物?莫泊桑是如何塑造他们的?成功吗?”这样,学生的思路打开了,就能发现不同的精彩。这一追问,让学生带着探索精神,再一次走近了文本。
  通过巧妙设计问题,追问激发思维,课堂对话在激发学生思维的同时,也放飞了学生的心灵。他们不再担心提问,对话的积极性和本身价值被承认的发展需要都被激发出来了,课堂自然不会“一直很安静”。
  
  三、生生合作学习,灵动课堂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早已不是什么新名词了。而现状表现为不少初三教师让学生讨论,学生却不愿讨论,将个人的安静转化为小组的安静。虽然表面的热闹并不代表合作学习的有效,但学生的沉默则是对合作学习的一种无声的抗议。这种抗议可能来源于合作学习的时间不当、内容不妥、方法不明等方面。
  教学《田忌赛马》,笔者在课堂最后环节曾这样运用合作的方式来处理:让学生四人组成小组,围绕文章出四道题。在合作之时,教师通过参与到学生的活动中去,了解各组的出题成果。通过生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们出的题有既新颖又紧密联系文本的。如筛选信息的“文章结尾‘(田忌)卒得王千金’的结果是哪几个因素得来的”,围绕性格的“结合文章内容,你认为孙膑和田忌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探讨写法的“司马迁在描写孙膑这个人物时用了哪些手法”,还有学习了08年本市中考的出题方式,联系《曹刿论战》设计了“综合鲁庄公和田忌,你认为领导者应具备怎样的素质?”有一组出的虚词选择题没有答案,学生在一笑中也明白了出题不易,答题更应细致。通过合作出题,学生反映这堂课一扫以往“读—译—问”的无趣循环,让已有一定文言文基础的初三学生,学在其中,创造在其中,乐在其中。
  只要教师树立对话观念,选准内容,选对方法,就能还学生以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对话的情境中远离沉默,畅所欲言。■
其他文献
随着邮轮市场的迅猛发展,各高校陆续开设了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学生的思想状况、价值观、心理等方面也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文在分析国际邮轮乘务专业学生群体特征及思想特点的基
所谓“质疑”,是指人们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让人疑惑的问题,并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索情绪的心理状态并由此形成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鼓励学生质疑,对激发学生的探索动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实现个性化发展都会起到重要作用。可是,在当下的职中语文课堂上,学生的质疑激情和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呈现出递减状态,很多学生鲜有问题提出,甚至不会质疑。该如何启发学生多思善想呢?    一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下册中第三单元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了福楼拜与他的几位朋友聚会的场景。
作文教学是一门充满思想、充满人文精神、充满智慧的心智活动。理想中的作文教学课堂是师者一词既出便如一石击起浪千层,思维与思维互相撞击,灵感与灵感相互碰撞,师生文思如泉,绝妙美文应时而生,字字珠玑如白居易诗中的“大珠小珠落玉盘”,个性无限张扬的魅力语言灵光不经意间乍现。整个作文课堂应如一个磁场紧紧地吸引着每一个孩子,让每一个孩子心醉神迷,而笔者认为,这样的说辞毫不夸张与张扬,也更不是空中楼阁,没有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