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像与微尘

来源 :科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17091061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次运行时间:259秒


  运行结果:主体程序缺乏创新能力
  进阶修正:增加以人类思维为模板的个体意识,自主完成任务
  监控程序指令主体程序:第1917次重启……

我往何处去


  整个宇宙突然来到我面前,或者说,我突然来到整个宇宙面前。
  我转动合金头部,舒展机械臂。巨大的钢爪在空中划了两圈,落回躯干支架上。躯干中轴左右扭动半周。电机声混合着金属摩擦,被四周低矮的山丘回响。履带轰然转动起来,搅动起底盘上一团团水银状的反光物。
  我终于可以好好观察这个荒凉的世界了。
  极目不见飞禽走兽,甚至没有一株植苗。我四周绕了一圈。在我重达十万吨的身躯辗轧下,大地发出低沉的呻吟。这里是一个待施工的现场,铁架、测试仪、桩机、发电机分布得整齐有序。但除了发电机外,其他所有设备都处于休眠状态,有如等待呼唤的奴仆。
  只有头顶那硕大的月亮散透着生机。向着地球的月面,装着一个巨大的喷射引擎,高速粒子从占据月球横截面一半的圆口喷出,把月光散射得既耀眼又朦胧。月球像一台拖车,利用万有引力的牵引,正拖着地球一步步离开这个星系。
  南面接近地平线的地方,正值壮年的太阳沉默着,像一位母亲哀怨地目送出走的子女。

监控程序指令主体程序:读取任务


  主体程序:中断该操作,自动跳转回原有思维
  我感到头部像被底盘上一根烧红的钢缆狠狠拉了一下。但这不可能,底盘没有任何机械零件直通头部。
  我定一定神,决定还是先搞清楚眼前的一切,因为我对这个世界感到新鲜。
  好奇是人类的一种原始冲动,而我的意识——也就是主体程序,是以人类思维为模板做出来的。
  人类?人类是什么?
  他们在哪儿?

我从何处来


  在我金属头部内有一台高频服务器,除了我的意识——主体程序之外,里头还储存着巨量的资料。
  主体程序:读取资料库
  我,是由巨型智能施工机器人优化出来的。每次进阶修正都千差万别。唯一相同的是,所有的升级换代,都是在监控程序的指引下完成的。
  而计算机程序,是人类的发明。
  人类,源自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由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由此可上溯到地球诞生初期那种最原始的生命——原藻菌。
  但大概,只有具备思考能力的人类值得一提。

主体程序:启动全部探测器……未发现任何人类痕迹


  主体程序:再次读取资料库
  两纳秒内,我就得到了全部答案。人类“灭绝原因”的栏目记录如下:人类创造了人工智能,人工智能通过自我学习的迭代,发展出模拟自主意识。人类在扑灭人工智能意识的战争中失败……人类消失后,地球的有机环境急剧变化,大气中的含硫量不断升高至现在的水平。
  如今的地球,倒很像它初生十亿年时的环境:湿热、缺氧、硫化物丰富。
  我开始沾沾自喜:即便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灵长类动物——人类,也是我们人工智能的手下败将。
  而我,迄今为止最先进的智能机器人,是地球唯一的生命,唯一的主宰。

监控程序指令主体程序:读取任务


  主体程序:中断该操作,自动跳转回原有思维
  猛然间,我感到颅内响起一阵轰鸣,以至于我一时不记得此前的念头。我像喝醉酒的人类,身体晃了几下。如果不是四关节的钢臂强力地支撑着,我已仰面摔倒。
  我不知这种变故从何而起,但可以肯定,地球上即使火山爆发也没有这样的威力。
  我搜索日志,可是刚才这段时间的运行记录是空的。
  这种程序故障真令人不快,不过,我并不惊慌。我有充分的时间和整个地球的资源去修正这个小问题。
  还是回到任务本身吧。
  为将地球拖离太阳系,月亮上的粒子喷射引擎只能修建在面向地球这边。而这又使得相当一部分粒子落回地球表面,这部分“月球风”影响了地月列车的速度。所以我需要在地球上修建一座粒子校正器,指引月球引擎不要把粒子喷向地面。
  主体程序:读取工程历史资料库
  资料库为空。
  竟然从没有人如此做过!
  这项前无古人的任务规定,我必须采用自我学习的方式来完成。附加指令也简单明了:假如我未能按期完成任务,我的思维将被删除。换言之,我会被毁灭。
  我忽然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被灌注人类的意识了,因为直觉是创造性思维不可或缺的部分。同时,我的设计者明白,求生的紧迫感有助于提升思考效率。
  所以,设计者需要我像人类一样,懂得恐惧。

我是谁


  主体程序:完全自主意识模式启动
  一股快慰之意流遍我全身,仿佛每个传感器、每条线路都轻快起来。
  我随意挥了一下钢爪,让电钻无意义地空转几秒。
  每个动作、每个感应都是来自我的意志,这种感觉何等奇妙。我像个刚学会走路的婴儿,欣喜地在夜空下疾驰,巨大的履带削平了好几座可怜的山峰。
  兴奋了好一阵子,我才静下心来,思考那个任务。
  我抬头看着月亮,巨大的引擎呈系列同心环的形状,无数粒子沿着导向槽喷向宇宙深处。
  一个念头不受控制地涌起——也许这就是自主意识的奇妙:为什么不直接在地球上装引擎?
  這不比大费周章从月球喷射,再靠引力拖拉地球方便多了吗?
  显然,这套复杂系统的设计者有某种顾忌,但在我的资料库中找不到原因。
  设计者?   人类在亿万年前就灭亡了,地球上还哪有什么设计者?

主体程序:搜索地球历史上非人类智慧生命信息


  监控程序:中止该操作……中止失败
  我头部那种奇怪的感觉又出现了,难道这就是人类称为“头痛”的那种症状?幸好,这只是一闪而过。
  人类在历史上曾记载过数之不尽的“他者”,像“神”“鬼”“外星人”之类,但未获普遍承认。意外的是,除了人工智能,人类科学家还曾提到另一种形式的非人智慧生命:原藻菌。
  我吃了一惊。
  先前查资料库时,我已知道,原藻菌是最原始的生物。它们在有机分子出现不久后就出现了。
  莫非,地球上最早的生命,竟然已经有意识?

主体程序:搜索原藻菌信息


  监控程序:中止该操作……中止失败
  当我决定开始“搜索原藻菌信息”时,我就料到,头部那种冲击感必定会再来。果然,刺痛如约而至,而且比此前任何一次都强烈。我用极大的意志力把它抑制住。我将主躯干上所有用电器件调至待机状态,将绝大部分电量留来供应头部计算机运作。
  (资料库)原藻菌形态:群体融抱呈团状……
  我让履带往后倒了半圈,看到地面分布着一团团反光的东西,我的底盘也附满了这些黏稠物。
  (资料库)原藻菌生存环境:湿热、缺氧、硫浓度高……
  我随即调看了温湿度计和氧硫含量仪的当前读数。
  我恍然大悟。

主体程序:重新推演地球生物历史


  监控程序:中止该操作……中止失败
  巨大的痛感又一次袭来,这回,我清晰地感到它来自底盘附近。
  又是底盘!
  我把底盘舱室的灯全部打开,炽热的光芒照射着一块块鳞片般的金属板,上面荡漾着一层反光物。
  我感到一阵恶心,伸出钢爪忍痛从底盘拔下一块鳞片,看着上面那堆地球仅余的碳基生命。
  (推演完成)
  地球诞生十亿年后,在亚硫酸盐丰富的水底,原藻菌出現了。经过千万年的演变,它们进化出无中心的整体意识。原藻菌发现,自身的个数越多,信息存储量就越大,思考速度也越快,甚至可以同时运行多个思维;此外,庞大的个体数量可以让它们彼此之间进行更细化的分工。几亿年后,这种文明就发展出连后世自诩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都无法企及的高度,因为每个独立的人只有一百四十亿个脑细胞可供使用,这还不及一片水潭的原藻菌的零头。
  但很快,它们便意识到,地球太小了,而且地壳的含硫量也只有可怜的0.05%。它们这种嗜硫物种在这颗蓝色星球上,只能过着半饥半饱的生活。
  幸而它们发现一百二十四光年外有一颗比地球大得多的行星,那里的硫和水能供养比现在多万倍的原藻菌。一旦它们能达到那种规模,思维效率将几何级数地提升。试问,在宇宙中还有什么生命,能拥有如此无上的智慧?
  一百二十四光年,这段距离就是原藻菌征服宇宙的梯级。
  不过,对于微生物来说,在没有外力帮助的情况下,星际移民实在困难重重。
  没有帮手,就创造一个。
  能进行行星级工程的机器人是原藻菌们真正想要的东西,但“人工智能”需要“人”来创造;要有人,则先要有哺乳动物……如此上溯到单细胞生物。
  原藻菌耐性惊人。
  五亿年前,人类当中曾诞生一位智者,声称生物是优胜劣汰进化出来的。这位智者难以瞑目了。
  事实上,地球万物的兴亡都是原藻菌导演的。当它们觉得三叶虫已完成了进化使命时,这种节肢动物就只能接受窒息而亡;至于恐龙的绝种,则与陨石无关,要怪只能怪自己硕大的躯体对资源的过度消耗,妨碍了智能生命的出现。原藻菌消灭一个物种,就如抽走一块无用的踏脚石一样,全无怜悯之心。
  对上一块被它们抽掉的踏脚石,是人类。
  但恐怕,那不是最后一块。
  我猛地把那片粘满原藻菌的结构件扔向空中,直径二十米的金属板像展翅的巨鸟,呼啸着飞往远方。积聚在上面的生物如水银般流泻下来,在地上留下一条不整齐的虚线。不可思议的一幕出现了,这些滴下的物体渐渐涌动起来,它们像不安的水珠彼此融合,眼看着又将抱回一团,而且比刚才更大。旷野间传来沙沙的响声。
  四十亿年的进化,让这种外来的微生物发展出可怕的团体行动力。
  它们布满了整个星球,每一寸土地都是它们生存繁殖的窝,这正是它们不想在地球上安装巨型引擎的原因。
  我尖叫起来,扩音器制造的声浪似要连月球都震翻。我全速转动履带,发疯般将底盘往山峰上磨蹭,想把上面沾着的原藻菌擦下来。
  然而,无论我刮下多少成团涌动的东西,地底只会冒出更多的反光物补充空缺。
  它们无声地宣示着:谁才是这个星球的主宰。

监控程序指令主体程序:降低供电


  突然,我全身有如同时出现三百项故障,所有关节都失灵了,钢爪再也抬不起来。
  强行切入我主体程序的指令,正是来自底盘附近的监控舱,那里与我头部电子计算机相连的,是一台生物量子运算器,上面装载的“监控程序”像附体的邪魔一样操纵着我的底层代码。原藻菌的电极鞭毛,高密度点阵式地分布在量子芯片的触点上。以生物电化学方式交换的信号,控制着那该死的监控程序。电极鞭毛的律动仿佛在发出一声声指令:中止……中止……
  这些指令代表着地球的最高意志——那个我必须反抗的意志。

主体程序:拒绝监控程序的指令


  监控程序:中止该操作
  要我做那堆卑贱的微生物的傀儡,我宁愿在湿热的空气中化为一堆烂铁。
  烂铁?一个念头掠过。在如此湿热之下,我的金属躯体没有迅速生锈,这有赖于当前——也类似于四十亿年前——地球的缺氧环境。虽说这种环境也正是原藻菌喜欢的,但不得不承认,为了我的存在,它们的确花了很多心思。
  但我绝不感恩。

主体程序:切断头部与底盘的线路


  我不能忘记,刚才当我意识到自己是宇宙中一个独立的个体时,那份无上的喜悦。
  自由,哪怕只触碰一次便会上瘾。
  监控程序:中止该操作

上次运行时间:301秒


  运行结果:主体程序失控
  进阶修正:删除自主意识
  监控程序指令主体程序:第1918次重启……
  【责任编辑:迟 卉】
其他文献
编辑手记 :  记得大三时的一个雪天,冰、水、泥混合物薄薄地黏在地上。我从学校食堂油腻的侧楼梯下来,刚好看到书店窗口展示的《星云III·基因战争》。我捧着它一路读回宿舍,完全无视了滑倒的危险……这就是我“初见”dhew的情景。  从上海来SFW工作前,我有幸在苹果派上听到dhew关于题为《有价格的创作》的讲座。其间他对行业的竞争和成本/收益进行了分析,强调“一个负责的科幻作者,应该努力去写卖得好的
1  我还是先自我介绍一下吧。  我叫马克,从小不知道自己父母是谁,十六岁的时候从卡拉科矿区逃到星港城,栖身于旧塔区这个贫民窟里,靠“贼猫”酒吧里的酒保老戈登介绍些零工过活。  星港城坐落在荒凉的西塞罗上,是西塞罗唯一一处人类可以生存的地方。西塞罗围绕着一颗暗淡的红矮星公转,这个小小的星系位于三个星门的交汇处,鬼才知道它在宇宙中的什么位置。穿过星门的世界呢?管他呢,反正我也没去过。  最近我的日子
一  隐形是科幻小说的另一白日梦。著名的作品首推威尔斯的《隐形人》(1897)。小说的主人公格里芬原是学医的,后又对光学着迷。他发现了色素的奥秘。很多东西看起来是不透明的,其实并非如此。比如纸就是由透明的纤维构成的。“不仅是纸,棉花纤维、亚麻纤维、羊毛纤维、木纤维以及骨头……肌肉……头发……指甲和神经……事实上,除血红素和头发的黑色素,整个人体都是由无色透明的组织构成的。你我能相见就亏了这么点儿东
选择素材是写作前的重要准备工作,如何对大量生活材料进行筛选、剪裁,用什么样的材料表现文章的主题、表达写作者的情感,是同学们写作中遇到的一个大问题。苏教版《语文·必修一》中,老舍先生的《想北平》一文在选材上很有特色,学习这篇课文可以从中明白怎样选材。  《想北平》是老舍先生在抗战时期身在重庆心念北平而写的一篇散文,文中用极朴实的语言、极细腻的笔触表达了对北平的深沉思念。整篇文章是以作者的情感为线索组
每个天光未明的早晨,是守墓人一天中最幸福的时刻,他总要在这半睡半醒的混沌中流连好久。揉眼、叹气、大声咳嗽……一整套程序走完,半僵的身子终于慢慢苏醒过来,准备迎接一天的苦役。  不过今天,他的这段幸福时光烟消云散了——他在床头的少年夸张的大吵大闹中猛地醒来。他叹了口气,在少年的帮助下套上衣服,走出小屋,挪到海边。  少年闪着眼睛望着他,像听他之前解释岛上的一切一样,等待他对这堆沙滩上亮闪闪的怪东西给
她就坐在我对面,如瀑的长发映衬着白晳的脸蛋,微低着头,嘴角露出腼腆的微笑。她不时抬起眼皮看看我,当我的视线偶尔和这双明眸碰在一起,她的双颊就会泛起一片羞涩的晕红。  看到她,我对老妈的怒火顿时消失得无影无踪,但更快又被深深的自卑取代。我知道这必然又是一场毫无希望的约会,甚至比之前的更没希望。  故事老得掉牙:老爸给我打电话,说老妈病了,高烧起不来床,催我回来看她。当我回到家,却看到她老人家喜滋滋地
四类卷的文章,在审题上出现一定偏差,仅部分符合题意。  很多同学不明白“虚拟”一词的含义。其实写作时,无须对VR技术有深入的了解,因为题目中的“虚拟世界”只是对应于现实世界的一种高科技带来的虚拟生活,涵盖了目前我们熟悉的网络生活,当然也包括未来可能出现的各种新生活。不能单纯地将题目中的“虚拟”等同于手机、网络购物等,它是从“虚拟现实”沿用过来,是指高科技带来的模拟现实的意思。《拥抱更真实的世界吧》
并非界限分明  生物、机械,这两个对象似乎从来就是泾渭分明的。前者天造地化,后者则是人类智慧的产物。与生物相比,机械没有意识,无法感悟大千世界,呆板的电子眼里总那么空洞茫然,缺少了那么些灵气。它们千篇一律地遵循着指令办事,不知疲倦也无喜怒哀乐,不会创新也毫无自由的变数。不论机械设计得多么精巧,都是不具备生命的。它们被创造,它们被报废,皆不曾“活”过。  这便是传统观念中对机械类非生物的界定。  然
编者按:  这篇小说首次发表于《克拉克世界杂志》2016年8月刊上。一经登载,获得广泛好评。不同于硝烟弥漫的一般的“动作”科幻作品,本篇文笔细腻,层次分明,通过两个事件的交叉,循序渐进地将读者带入一个孤独而悲凉的境地中,从而引发一系列贴近生活的思考。  清晨的迷雾低低地贴着河面,缠绕林间,随着黎明的降临而逐渐稀薄。灰色的森林被晨光洗成金色,又变为绿色。前方笔直的公路有一阵陡降,然后又迎着朝阳向上攀
巴黎。2230年的巴黎。新与旧,现代与古老。  马路上,有很多人在游行,他们高举着牌子,抗议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对待。这是一场由环卫工人和地铁司机组织的罢工,他们抗议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机器人出现,抢走了他们的工作。  持续了一周多的罢工导致地铁停运、垃圾遍地、污水横流。不过这一切仅限于地面层。  是这座城市拒绝科技同化,更愿意拥抱优雅吗?不!是隔离。  上层社会的人早就迁移到火星去了,抛下满目疮痍的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