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汽车维修企业是以维修项目开展生产活动的,但传统汽车维修专业的课程体系却将检修一个完整的维修项目所必需的知识和能力分别放在不同的课程里学习,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显然难以达到企业的要求。本文提出建设一个“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导,岗位项目为支撑”的专业课程体系,简称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
[关键词]课程体系 维修项目 教学计划 核心能力
一、传统课程体系与汽车维修企业岗位要求的矛盾
高职教育中传统的课程体系还是围绕学科知识体系开展理论及实训教学,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其设计思路一般如图1所示:

而实际上,这与现代汽车维修企业岗位的要求是存在矛盾的,因为在实际汽车维修过程中维修技师是以某个维修项目进行的,如离合器片的更换、四轮定位等,要完成这些项目要求掌握汽车构造、汽车维修等基本知识外还应该懂得专用设备、仪器的使用以及配件的选择方法等,特点是知识综合应用高,针对性强,按传统的课程体系去培养和训练学生很难达到上述要求,下面以维修厂检修“汽车跑偏”这一典型故障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如表1在维修厂开展检修“汽车跑偏”这一故障项目时,要先进行四轮定位的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要顺利完成这一项目学生必须学习四门课程,而这些课程在传统的课程体系里,为了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及完整性,分别安排在不同学期学习,时间跨度很大,而且把完成一个完整的维修项目所必需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及能力点分散在不同课程不同时间去学习和训练,最后会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学生从入学到完成教学计划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竟从未独立的检修过一个完整的维修项目,这显然不符合汽车维修企业的岗位要求。
二、以项目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首先与企业合作共同确定汽车维修岗位核心能力及岗位项目,并开发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相应课程及配套教材,建设一个“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导,岗位项目为支撑”的专业课程体系。
1.校企合作对专业核心课程及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通过联合企业、行业专家对汽车维修服务岗位进行分析,提出核心能力要求,确定岗位项目,形成对应课程。如图2所示:

从上面总体思路出发,形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及系列教材见表2(部分):

2.配套新课程及教材修订教学计划
由于核心专业课程及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如表3:

如上表,公共课及职业基础课按以往安排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课程及实训课已经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融合,同时在第一、三、四学期期末分别针对已学内容将学生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校外生产性实训;第五学期开始根据企业需要,逐步的将学生分批安排到企业的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因此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课程可以按两种方式完成:在校学生在校内完成包括理论和实训的学习;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由企业指导技术人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负责学生的技术指导、理论授课及考核,完成教学计划,专业加以监督以保证教学质量。第六学期毕业班学生基本上已全部顶岗实习,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
3.配合新课程及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由于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所有核心专业课程均可以采用现场(多媒体)讲解——教师现场动手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再讲解的过程。
4.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由于每门课程(项目)的整合力度较大,而且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知识面要宽,理论扎实,而且要求动手能力强,因此必须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
5.完善实训基地的配套教学设备及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优势
由于在授课的过程中已将理论和实训统一在一起,因此实训的时候配套教学设备的种类和数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对于一些难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的项目,比如:“事故车修复的工艺”这个项目,就可以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及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将课堂“搬到”企业维修车间。
6.改革完善教学评价方法
引进企业标准,建立试题库,采用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的评价体系,对于在企业完成的科目由校企联合制定考核办法。
三、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的优点
1.课程内容贴近生产实际,所学即为所做。
2.课堂与岗位的统一,课堂既是岗位,岗位也是课堂。
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每门课程即是理论课,也是实训课。
4.校企联合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同时保留学科系统性传统教材,既有针对性,又兼顾了知识的系统性。
5.对在校专职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6.以岗位任务为依托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作者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课程体系 维修项目 教学计划 核心能力
一、传统课程体系与汽车维修企业岗位要求的矛盾
高职教育中传统的课程体系还是围绕学科知识体系开展理论及实训教学,以汽车检测与维修专业为例,其设计思路一般如图1所示:

而实际上,这与现代汽车维修企业岗位的要求是存在矛盾的,因为在实际汽车维修过程中维修技师是以某个维修项目进行的,如离合器片的更换、四轮定位等,要完成这些项目要求掌握汽车构造、汽车维修等基本知识外还应该懂得专用设备、仪器的使用以及配件的选择方法等,特点是知识综合应用高,针对性强,按传统的课程体系去培养和训练学生很难达到上述要求,下面以维修厂检修“汽车跑偏”这一典型故障为例来说明这一问题。

如表1在维修厂开展检修“汽车跑偏”这一故障项目时,要先进行四轮定位的检测然后根据检测结果进行必要的调整,要顺利完成这一项目学生必须学习四门课程,而这些课程在传统的课程体系里,为了强调知识的连贯性及完整性,分别安排在不同学期学习,时间跨度很大,而且把完成一个完整的维修项目所必需掌握的相关知识点及能力点分散在不同课程不同时间去学习和训练,最后会得到这样一个结果;学生从入学到完成教学计划毕业进入工作岗位之前,竟从未独立的检修过一个完整的维修项目,这显然不符合汽车维修企业的岗位要求。
二、以项目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首先与企业合作共同确定汽车维修岗位核心能力及岗位项目,并开发出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相应课程及配套教材,建设一个“以专业核心能力为主导,岗位项目为支撑”的专业课程体系。
1.校企合作对专业核心课程及教材进行二次开发
通过联合企业、行业专家对汽车维修服务岗位进行分析,提出核心能力要求,确定岗位项目,形成对应课程。如图2所示:

从上面总体思路出发,形成“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程及系列教材见表2(部分):

2.配套新课程及教材修订教学计划
由于核心专业课程及教材进行了二次开发,因此需要对现有的教学计划进行修订,修订后的教学计划如表3:

如上表,公共课及职业基础课按以往安排进行,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素质和基本能力。职业核心课程及实训课已经将理论课与实践课相融合,同时在第一、三、四学期期末分别针对已学内容将学生安排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校外生产性实训;第五学期开始根据企业需要,逐步的将学生分批安排到企业的相关岗位进行顶岗实习,因此汽车综合故障诊断与维修这门课程可以按两种方式完成:在校学生在校内完成包括理论和实训的学习;校外顶岗实习的学生由企业指导技术人员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灵活安排,负责学生的技术指导、理论授课及考核,完成教学计划,专业加以监督以保证教学质量。第六学期毕业班学生基本上已全部顶岗实习,由学校和企业共同管理。
3.配合新课程及教材改革教学方法
改进教学方法,由于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所有核心专业课程均可以采用现场(多媒体)讲解——教师现场动手演示——学生动手操作——再讲解的过程。
4.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由于每门课程(项目)的整合力度较大,而且理论与实践相融合,因此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但知识面要宽,理论扎实,而且要求动手能力强,因此必须提高专业教学团队的整体教学水平。
5.完善实训基地的配套教学设备及充分发挥校外实训基地优势
由于在授课的过程中已将理论和实训统一在一起,因此实训的时候配套教学设备的种类和数量是保证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加强和完善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
对于一些难以在校内实训基地开展的项目,比如:“事故车修复的工艺”这个项目,就可以充分发挥兼职教师及校外实训基地的优势,将课堂“搬到”企业维修车间。
6.改革完善教学评价方法
引进企业标准,建立试题库,采用理论与实践考核并重的评价体系,对于在企业完成的科目由校企联合制定考核办法。
三、项目化教学课程体系的优点
1.课程内容贴近生产实际,所学即为所做。
2.课堂与岗位的统一,课堂既是岗位,岗位也是课堂。
3.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每门课程即是理论课,也是实训课。
4.校企联合对现有教材进行二次开发,同时保留学科系统性传统教材,既有针对性,又兼顾了知识的系统性。
5.对在校专职教师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师资队伍的建设。
6.以岗位任务为依托的教学更有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培养。
(作者单位:广西机电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