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无毒交联明胶微球的制备及性状研究

来源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ggertr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介绍一种新型无毒交联明胶微球的制备方法。

方法

通过无毒交联技术和纳米微通道切割技术制备明胶微球,随机取100个明胶微球为实验组和100个Embosphere微球为对照组,显微镜评价微球的形态和粒径。

结果

实验组明胶微球呈圆球状形态,粒径范围:30~1 000 μm,抽样粒径为(197.90±5.39) μm,粒径分布呈正态分布。对照组Embosphere微球粒径大小不均,粒径范围:100~700 μm,抽样粒径为(200.40±12.73) μm,粒径分布近似正态分布。

结论

自主研发的纳米微通道切割技术先进、生产效率高,无毒交联明胶微球粒径均一。

其他文献
期刊
肾癌在肾脏肿瘤中所占比例高,是泌尿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因其早期无症状且缺乏可靠的分子诊断标志物而危害大。肾癌是多基因相关肿瘤,其发病机制极为复杂,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组学实验技术方法的发展并被运用于研究肾脏肿瘤,人们对其发生发展机制有了进一步深入地了解,同时在治疗策略及预后相关因素方面取得了新的研究进展。本文就肾癌实验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检测乳腺癌细胞中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相关分子标志物如钙黏蛋白、波形蛋白、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血小板源生长因子(PDGF)-D和核因子-κB(NF-κB),讨论它们与EMT之间的关系以及在乳腺癌进展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57例浸润性导管腺癌患者钙黏蛋白、波形蛋白、EGFR、NF-κB和PDGF-D的表达。患者分为3组:A[雌激素受体(ER)+和/或孕激素受体(PR
结直肠癌是临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合理的术前筛查早期发现和严密的术后监控防止复发可有效降低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非侵入性实验室检查因其简单、安全、无创和可重复,在结直肠癌的筛查和监控方面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本文重点就各种筛查与监控结直肠癌的实验室手段的技术特点、临床应用现状及优缺点进行了综述。
目的观察血管活性肠肽(VIP)对前列腺癌(DU145)细胞迁移、侵袭的影响并探讨其在上皮-间充质转化(EMT)过程中机制。方法用浓度分别为0、25、50、100 μmol/L的VIP处理DU145细胞,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24 h时DU145细胞中E-钙黏蛋白(E-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Snail mRNA和蛋白的表达;采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垂体前叶激素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收治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4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甲状腺功能三项、生长激素(GH)和胰岛素刺激因子-1(IGF-1)、性激素检测;在感染确诊后第3天和感染治愈后1个月,分别检测ACTH、皮质醇、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甲状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GH、IGF-1、泌乳素(
目的观察吴茱萸碱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增殖和细胞间缝隙连接蛋白43(Cx43)蛋白以及胶原合成的影响。方法取手术切除瘢痕疙瘩组织成纤维细胞原代培养,将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和用含不同浓度(0.5、1.0、2.0、4.0 μmol/L)吴茱萸碱培养液处理的实验组,给药24、48 h后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活性,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不同浓度吴茱萸碱对瘢痕疙瘩成纤维细胞Cx
目的探讨内脏脂肪素(visfatin)抑制剂FK866对小鼠肠缺血再灌注(I/R)致急性肾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将24只成年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3组(n=8):假手术组、I/R组和FK866+I/R组。FK866+I/R组小鼠于缺血前30 min腹腔给予10 mg/kg FK866。以血管夹夹闭肠系膜上动脉90 min、再灌注4 h制备肠I/R损伤模型。观察小肠黏膜及肾组织病理学变化,
期刊
目的观察Septin-9在人肾细胞癌(RCC)组织中蛋白和基因的表达,探讨Septin-9在RCC肿瘤微血管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分析我院60例手术切除的RC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以Western blot法和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定量分析Septin-9的蛋白和mRNA的表达,行CD105标志RCC的微血管密度(MVD),研究Septin-9在RCC中的表达及与MVD的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