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卫星标记对6个花鲈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来源 :南方水产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odk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解中国不同地理群体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的遗传结构,从花鲈基因组序列中筛选出11个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对中国沿海地区(天津、长岛、青岛、上海、厦门和北海)6个花鲈野生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11个微卫星位点共检测到57个等位基因,7个微卫星位点具有高度多态性.6个群体的等位基因数(Na)为3.9091~4.6364,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2.2934~2.7735,观测杂合度(Ho)为0.3913~0.4568,期望杂合度(He)为0.5051~0.5662,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888~0.5189.青岛、上海和北海群体具有高度多态性,其余群体为中度多态性.上海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最高,长岛群体和厦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低.6个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指数(FST)为0.0226~0.0552,其中天津群体和北海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最大,群体间的遗传分化程度低.基因流(Nm)为4.2766~11.2208,6个群体间的基因交流频繁;分子方差分析(AMOVA)显示群体内变异占总变异的91%,群体间变异占9%.基于个体归类的聚类分析显示6个群体的花鲈个体均被划分到2个基因型类群中,无独立的基因型类群.UPMGA聚类树显示6个群体分为两支.
其他文献
1 肉禽蛋市场行情rn1.1 肉禽蛋总体均价环比明显上涨,同比骤降rn1-11月肉禽蛋总体均价39.00元/kg,同比骤降22.82%,比2019年同期陡升19.84%,价格指数122.24;其中11月均价31.89元/kg,环比明显上涨9.35%,同比骤降35.24%,价格指数90.81,比2021年最高点时骤降39.53%,比年内最低点时大幅上涨11.45%.
期刊
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渔业是中国近年新兴的一种远洋渔业,具有一定开发潜力,掌握灯光围网的渔获物组成及渔场变动情况对于西北太平洋的渔业管理和开发具有一定意义.文章根据2014—2019年西北太平洋公海灯光围网渔业统计资料,对渔获量、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以及主要的渔获物组成进行统计分析,同时采用渔获量重心法和聚类分析,探讨了渔场重心分布的季节变化.结果表明:1)渔获物产量和CPUE的年间差异均较大,产量大体呈现先增后降趋势,CPUE连年下降.2)共统计到8种渔获,其中日本鲭(Scomber jap
建设人工鱼礁是修复海洋生境、养护渔业资源的重要措施.钢筋混凝土鱼礁是常用的人工鱼礁类型,鱼礁竖板(侧板、内部间板)方形开孔是钢筋混凝土鱼礁结构设计中主要设计参数,竖板方形孔径大小是影响鱼类诱集效果的重要因素.以人工鱼礁区常见的礁栖鱼类黑鲷(Sparus macrocephalus)幼鱼为研究对象,设计制作具有不同方形孔径(8、16、24、32、40 cm)的钢筋混凝土人工鱼礁竖板,在实验水池中研究了人工鱼礁竖板不同方形孔径对黑鲷幼鱼的诱集效果.结果表明,对照组空白礁区(A1)的黑鲷幼鱼平均出现率为2.56
利用延绳钓作业方式,于2018年5月—2019年2月对热带中西太平洋海域(163°14\'E—173°35\'E,2°03\'S—11°17\'S)的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进行了取样.对取样的919尾黄鳍金枪鱼叉长进行了组成和性比分析,对其中的551尾进行了摄食生物学研究,并使用方差分析(ANOVA)和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分析了个体叉长、渔获水深、月相等因素对摄食的影响.结果表明:1)样本叉长范围介于87~163 cm,雌雄性比为1:1.32;2)空胃率占
为考察扇贝新品系“紫海墨”的生产性能,为新品系选育效果提供依据,在同一海域养殖、相同管理模式和相同养殖周期下,对新品系“紫海墨”F4与墨西哥湾扇贝(Argopecten irradians concentricus)养殖群体的壳长、壳高、壳宽、体质量、闭壳肌质量和壳质量等7个性状及各阶段成活率进行生长特征和生产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新品系“紫海墨”F4从10月13日养殖至翌年4月28日,壳长从1~1.5 mm长至50~60 mm的成品时,累积成活率为51.32%,显著大于墨西哥湾扇贝的29.18%(P<0.
比较了黑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真鲷(Pagrus major)♂杂交子二代(杂交鲷或杂交F2)与黑鲷幼鱼在不同投喂频率下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的差异表现,为新品种选育提供基础依据.选用杂交F2及黑鲷幼鱼为研究对象,设4个投喂频率组(1T:1次·d?1、2T:2次·d?1、3T:3次·d?1、4T:4次·d?1),进行40 d的养殖实验.结果显示,投喂频率从1T升至2T,杂交F2与黑鲷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成活率(SR)显著升高(P0.05),但显著高
为揭示鲔(Euthynnus affinis)的骨骼形态特征,采用X射线拍照法对鲔进行拍照及相关研究.研究发现,鲔脊柱由20枚躯椎和18枚尾椎构成,第4—第30枚脊椎骨连接27枚髓棘,第16—第28枚脊椎骨前后两端的椎体横突向下延伸后相互连接形成特殊骨骼结构,第35—第37脊椎骨上下两侧向斜后方延伸构成3块尾上骨和3块尾下骨,第38枚脊椎骨后半部特化为1整片尾骨;肩带位于第5—第6枚脊椎处;腰带位于第6枚脊椎骨下方;第一背鳍位于第6—第16枚脊椎骨上方;第二背鳍位于第21—第24枚脊椎骨上方;臀鳍位于第2
为了解浙江南部近海鱼类群落粒径结构的时空特征、季节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基于2019年4个季节的渔业资源调查数据,利用粒径谱、多维尺度排序等方法,研究了鱼类粒径谱特征及其时空变动.结果表明,全年Sheldon鱼类粒径谱形状大体为单峰型,鱼类粒级介于?2~11,最高值出现在6~7粒级,以小型鱼类为主.四季Sheldon鱼类粒径谱基本呈单峰型,各季节峰值和最高生物量对应粒级区间、鱼种组成存在差异,其标准化鱼类粒径谱拟合曲线均呈“穹顶”型,曲率介于?0.18~?0.09,以冬季最大(?0.09),春季最小(?0.1
2020年6—10月,从辽宁地区患病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体内共分离到394株菌株.基于16S rRNA序列鉴定分离株,采用微量稀释法分析随机挑选的18株大菱鲆弧菌(Vibrio scophthalmi)对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检测其耐药基因携带情况,并基于ERIC-PCR进行分型研究.结果显示,分离株以弧菌属为主,共232株(58.88%),其中大菱鲆弧菌117株(29.70%).经rpoD序列比对确定的18株大菱鲆弧菌对硫酸新霉素、氟甲喹和盐酸多西环素不耐药,对其他5种抗菌药
文章探究了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全基因组微卫星的分布特征及其规律,旨在为相关功能性微卫星分子标记的筛选提供依据.利用MISA(MIcroSAtellite identification tool)软件对其全基因组微卫星进行筛查和分析,并对外显子中含有微卫星的基因进行了GO(Gene Ontology)注释和KEGG(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富集分析.在瓦氏黄颡鱼全基因组(约663.53 Mb)中筛查到6种完整型微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