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师们的盛夏光年

来源 :中国国家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j31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焦金流石的盛夏,这些摄影师依然保持着冷静的“观察者”的视角。他们化身为诗人、人类学家、心理学家……记录种种现实图景,探索人情百态与社会变迁。他们的作品像是一阵阵清风,穿过躁热的季节以及浮躁的时代,简单,清凉,意味深长。

艳阳下的人间喜剧


  马丁·帕尔(Martin Parr)1952出生于英国萨里郡埃普索姆,他的祖父是皇家摄影协会成员,他从小就对摄影产生了兴趣,1973年在曼彻斯特理工学院完成了摄影课程的学习。受美国摄影师史蒂芬·肖尔和威廉·艾格莱斯顿的影响,1984年,马丁·帕尔的创作从黑白转为彩色,并确立独特的个人风格。1994年,他成为玛格南图片社的正式成员,2014年被选为玛格南的总裁。
  帕尔作品采用高饱和度的彩色胶片、微距镜头和闪光灯进行拍摄,照片的光影对比和色彩特别强烈,让拍摄主体有—种“放在显微镜下”的感觉。与此同时,曝光日常生活中的荒诞场景,一直是他的审美追求,作为英格兰最著名的“生活记录者”,他对人类行为的非传统观察,可以作为反映社会价值观的一面镜子。创新的理念,幽默的、颠覆性的影像,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
  海滩是马丁·帕尔最喜欢的拍摄地之一,1982—1985年,他的身影出现在全球的各个海滨度假胜地,并于1986年出版了具有开创性的作品集《最后的度假村》。他并不打算展示度假区美丽的风光,而是用他独特的拍摄风格,记录下被淹没在人群中的度假者、荒诞的表情、遍地的垃圾……被问及为什么如此关注海滩时,马丁·帕尔回答:海滩是你可以成为自己的地方,可以拍到很多穿着很少衣服的人,他们有各种各样的习惯,这很有趣。

以色列的夏天


  年轻的导演、摄影师达菲·哈盖(Dafy Hagai)在以色列特拉维夫郊外的一个小镇长大,大学期间开始对静态摄影产生兴趣,她曾在纽约生活了一段时间,受到美国摄影师和导演的影响,回到以色列后,她开始探索祖国的独特景观,并形成了自己的表达方式。
  达菲·哈盖认为大多数人并没有真正了解以色列的青年文化,她希望能展示这里年轻人的生活状态。她的攝影作品集《以色列女孩》(Israel girl),集中展示了自己家乡年轻人的生活,那也差不多就是她少年时期的样子。
  达菲·哈盖从时尚和形式主义摄影中汲取灵感,偏爱简约的色彩和图形。除了人物,她也集中探索以色列的景观和日常生活,在影像中融入了以色列的文化背景。哈盖说:“我试图寻找那些与我有情感联系的内容去拍摄,并且融入了我个人的成长经历。”

地中海新印象


  马西莫·维塔利(Massimo Vitali)1944年出生于意大利的科莫,高中毕业后搬到伦敦,就读于伦敦印刷学院摄影专业。毕业后成为一名摄影记者,与欧洲的许多杂志和机构合作。20世纪80年代初期,他开始担任电视和电影的摄影师,最终,致力于将“摄影作为艺术研究的手段”。
  1995年,马西莫·维塔利开始拍摄“海滩”系列,从故乡意大利开始。他采取远距离、全景式的视角,经常站在临时搭建的数米高的脚手架上,使用大画幅相机拍摄,将广阔空间中的各种细节都展示得一览无余。这些照片被刊发在世界各地的报刊上。
  人群涌向海滩,是为了和大自然融为一体,至少是为了在海水、阳光和新鲜空气中增进健康。而在地中海狭长的沙滩边缘陆续建立起工厂和住宅,到处是拥挤的人群、拥堵的交通、水和空气的污染……这种现实,与后印象派画家塞尚曾经描绘过的梦幻场景产生了巨大差距。维塔利似乎也在用景观本身反映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和被人类破坏的自然秩序。
其他文献
走出大门,广阔的道路笔直地从宅子前头穿过。我试着站在路中央环顾四周,映入眼帘的房舍一律是四层建筑,又一律是同一种颜色。邻居和对面都是相似的结构,很难区分开来。刚才出来的是哪一家呢?走出五六米再回来,就弄不清楚了。好奇怪的城市啊!  昨夜睡在火车的轰鸣声里。过了十点钟,又在马蹄声和铃声的陪伴下,梦一般驰骋于黑暗之中。那时,千百个美丽的灯影,点点灼灼,往来于眼眸之间。此外什么也看不到。所能見的,现在刚
西汉时,汉武帝为彻底击败匈奴,与乌孙结为兄弟,并下嫁公主实行和亲。但匈奴也实行了同样的战略,当时的单于也将女儿嫁给乌孙国王猎骄靡,被立为左夫人,汉朝的细君公主为右夫人。不幸的是,乌孙国以左为大,细君公主难免要受匈奴王妃的气;更不幸的是,这个娇弱的江淮女子不但要适应异域生活,还要遵从当地的特殊风俗,在丈夫死后,又嫁给了自己的孙子。她写了一首诗寄回家乡: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毡
初冬的气候会给旅行者带来独特的疏离感。“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在寒风枯叶和雨雪纷扬的氛围中,万物失去了原本的色泽与风采,好像被冬天的魔法放进了一个透明的屏障里,与我们熟知的面貌、熟悉的环境割裂开来。  但引申来讲,这种失色和割裂未必是一时的缺失,反倒内在于旅行的本质。无论是哪个季节,我们在旅途中看到的事物都会或多或少地脱离原貌。一个场所就像一匹织锦,有着多年形成的繁复纹路和机理
我整个人几乎都趴在泥里,听着石块打在背包上的声音,非常害怕。扭头向下望,发现身下的泥水正整体向路边悬崖滑去,我心想:完了,尸首都要不见了……万幸的是,泥石流是向侧下方滑动的,就在快要滑到悬崖边的一刹那,我向侧面扑了过去,双手正好搭到公路边缘,再用尽力气猛地一跃,跳到公路边上,赶紧往前爬了几下,总算是脱离了死神的魔爪。  『要小心了,不能再说话,几步之内你就会看到绿孔雀。』带路的老乡对我比划了一个噤
摘要:以绿色化学为理念,用日常生活中的废品设计绿色微型实验,培养高中生绿色环保意识。同时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引入其它学科元素,真正让化学课堂从单一到多彩,从无味到“五味”。  关键词:绿色化学实验;二氧化硫;五味  文章编号:1008-0546(2017)04-0030-03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7.04.011 
看园林也是一件雅事,不同的访客会看出不同的意味。  邱晓翔是地道的苏州人,毕业于清华建筑系,现在是新加坡一家公司的中方总规划师。起初,邱晓翔是单纯从建筑专业的角度去看苏州园林的,后来看得多了,似乎渐渐获悉了园林文化的精神密码。  空闲时,邱晓翔喜欢去逛深藏于苏州巷陌深处的那些小园林。来苏州的游客往往会看“四大园林”:拙政园、网师园、沧浪亭、留园。“拙政园在园林建筑艺术的角度来讲很有代表性,可是如果
接地气儿的新角色  漆桥老街,是高淳所有老街中最古老的一条,离县城有十几公里。据说这里曾是孔子周游列国时开设杏坛之所,宋代后又成为孔氏族人聚居之地,被视为“江南邹鲁”。与淳溪老街的热闹相比,漆桥老街多了一份清幽,1800多年沧桑岁月,褪去了急切与浮躁,多了一份生活的笃实。  孔德潮是漆桥老街上的老住户,曾做过村小学的校长,搁在以前,要算是漆桥老街孔氏一族的族长。老爷子参与过族谱的修葺,家里有好几本
来到罗马,是像《罗马假日》中的奥黛丽·赫本一样坐在西班牙台阶上呆萌地吃冰激凌,还是像《甜蜜生活》中的安妮塔·埃克伯格一样在许愿池前忘情戏水?在这座步步名胜的“永恒之城”,选择的确是一个问题。  从我的房间可以看到人民广场中间的方尖碑,以及始建于公元前86年的城墙和城门,在房间外的走廊,可以看到罗马市中心唯一的私家花园。如果是住在我正上方的那间套房,则可以俯瞰“永恒之城”的历史中心,直到世界天主教的
旅游业的朋友们最近常提到业态发生的巨变:消费群体日益成熟,因此以往比较单一的观光游模式,正逐渐被更多元化的新业态取代。有趣的是,本期杂志的专题策划《重新发现中国》中,我们的作者——古代民族史领域的大学者罗新教授也提到,学术应该摆脱“观光客”的态度。他说,不少研究者“沉浸于图书馆、书页和数字之中”,因而失去了与现实社会的实际关联;这样做出来的学问,固然还可算是以中国为对象的研究,但从根本而言,就好比
从苏黎世坐火车到圣莫里茨大概需要3个小时,窗外迅速切换着一张张风光大片:玻璃都市、绿野田园、蔚蓝湖水、黑色森林……火车轰鸣着穿过数个黑洞洞的隧道,重见天日之时,已置身于阿尔卑斯山深处,有梦幻般的山谷雪道和童话般的村镇。难怪无数艺术家、哲学家将圣莫里茨当作私藏的灵感之源,还有无数狂热的雪客将这里视为天堂。  飞机在苏黎世落地之前,沿着莱茵河飞行了一段,居高临下看阿尔卑斯山脉,黑白分明的线条在大地上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