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学习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它建立到现在的百多年来,发挥着独特的作用。文章并没有它所存在和发展中的弊端着手,而是着眼于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下,社会和中小学校对师范毕业生提出的新要求,从社会化终身学习、社会对教育人才要求、毕业生就业多向化和新课改对高素质人才的要求等四个方面的分析,提出了改革现行传统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模式的主张。
关键词:师范教育实践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b)-0122-01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学习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和教學工作的能力,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上,发挥这着重要作用。而这一制度,从它的建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随着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有的甚至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且不去说它在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就从新形势对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模式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上看,改革现行传统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模式,势在必行。
(1)社会化终身学习的需要。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发重要,以教育的终身化和社会的教育化为目标的大教育体系正在逐渐构成,其终身化的纵向特点表现为全人生的教育,即贯穿人自出世到终老的一生学习教育;其社会化的横向特点则表现为教育将形成一个由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构成的大教育体系。因此,在此大背景下,作为未来教师的有力补充和重要生力军的师范毕业生,在走向社会从事教育岗位之前,很有必要参加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丰富社会经验,充实人生体验,熟悉社会风情,以更成熟的形象和经验走向社会,经受社会大熔炉的考验。在这个社会的大舞台上,一个从小从家庭到学校、又从大学走向学校从事教育岗位的师范生,如果没有经历社会熔炉的考验,是很难完成学校教师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的,也很难保证在社会上游刃有余的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因此,即将毕业的师范生如果能尽早进入社会,与社区、社会、学生家长等社会角色的人进行充分交流和学习,为他将来走向社会尽快成熟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毕业前实习的这段宝贵的时间里,从社会上学习丰富的人生阅历,学会并养成在社会交往中不断学习提高的习惯,这对他们终生的学习提高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社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作为基础教育之母的师范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孵化机”的师范院校,能否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毕业生,能否为社会提供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一道摆在现阶段师范院校前的鲜明生动的考题。从家庭教育对学校教师的要求上看,计划生育政策后产生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6个大人关注一个孩子成长的背景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望值必将产生对任课教师的高期望,因此,对于刚从高师院校毕业的新教师来说,如何尽快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家长学生对自己的期望、适应学校教育对自己的要求,都对他们在师范学校里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较高要求。而在以理论和书面知识为学习重点和要点的学校生活来说,时间和机会不多的实习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在实践教育理念,还是在尽快适应社会角色、学会与人交往相处上,对他们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育实习模式、时间、场所和对象的改革和丰富,也将对新形势下师范生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3)学生就业多向化的需要。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这30年,我国毕业生就业模式,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生了重大变化。毕业生的就业,从一个国家统包统派,到现在的自主就业,对师范院校的招生、培养、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面变宽了,对于学生来说不见得是坏事,但是,对于学校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学生和其他院校的毕业生竞争就业,需要我们大力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参加就业选拔的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书法绘画音乐等基本技能、有关教育法规素养、上课说课等主要教学技能等,为他们能顺利走向教学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毕竟还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毕业后并不能走上教学岗位,需要面向社会自主就业。而作为从学校象牙塔走向社会大熔炉的一个重要缓冲地带、主要磨合时期的教育实习,显然应该在为学生多渠道、多方向就业上有所作为,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这就为教育实习的多向性丰富性实践性的新模式的探讨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必要条件。因此,如何适应时代需要、创新现有实习模式,就突出的呈现在我们从事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及理论研究和实践者的面前。
(4)新课改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各项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一轮课改实实在在地凸现在我们每个教师的面前。随之而来的,传统师范教育存在的师范性不强、课程体系不够合理、教育内容较为陈旧落后、综合性较差等问题也应“改”而出,新课改背景下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理念,积极挖掘课程资源,注重校本课程、人文课程建设,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的树立等,对新时期教师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要求。传统教育对社会资源的忽视,同样,传统教育实习中只宥于学校而主动放弃社会大熔炉锻炼的弊端,也鲜明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的潜力,而在师范毕业生的教育实习中,更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他们尽早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参加学校外的社会活动和教学活动,既可以弥补他们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还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强他们对社会的全面了解,从而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完成从学校学生到“社会人”这一角色的转换,早日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取得应有的成绩。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起一套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培养新时代教师、面向全社会就业的师范教育实习模式,迫在眉睫。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实行新的改革和创新,以面向师范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新情况,增加适应新课改需要的新内容,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许高厚[主编].教育实习[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何瑞珠.家庭教育与社区协作:从理念到实践[M].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
[4] 陆静,韦长发.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理性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3.
[5] 杨晓.关于高师教育实习的几点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5.
关键词:师范教育实践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1)01(b)-0122-01
教育实习作为师范生学习环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在培养和锻炼学生从事教育和教學工作的能力,加深和巩固学生的专业思想上,发挥这着重要作用。而这一制度,从它的建立到现在,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随着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发展,传统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有的甚至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且不去说它在现阶段存在的不足,就从新形势对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模式提出的更新更高要求上看,改革现行传统师范毕业生教育实习模式,势在必行。
(1)社会化终身学习的需要。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深入和发展,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地位越发重要,以教育的终身化和社会的教育化为目标的大教育体系正在逐渐构成,其终身化的纵向特点表现为全人生的教育,即贯穿人自出世到终老的一生学习教育;其社会化的横向特点则表现为教育将形成一个由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构成的大教育体系。因此,在此大背景下,作为未来教师的有力补充和重要生力军的师范毕业生,在走向社会从事教育岗位之前,很有必要参加一系列的社会活动,丰富社会经验,充实人生体验,熟悉社会风情,以更成熟的形象和经验走向社会,经受社会大熔炉的考验。在这个社会的大舞台上,一个从小从家庭到学校、又从大学走向学校从事教育岗位的师范生,如果没有经历社会熔炉的考验,是很难完成学校教师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的,也很难保证在社会上游刃有余的完成自己的角色任务,因此,即将毕业的师范生如果能尽早进入社会,与社区、社会、学生家长等社会角色的人进行充分交流和学习,为他将来走向社会尽快成熟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在毕业前实习的这段宝贵的时间里,从社会上学习丰富的人生阅历,学会并养成在社会交往中不断学习提高的习惯,这对他们终生的学习提高都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2)社会对教育人才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社会对学校培养的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作为基础教育之母的师范教育,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育孵化机”的师范院校,能否培养高素质全面发展的毕业生,能否为社会提供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是一道摆在现阶段师范院校前的鲜明生动的考题。从家庭教育对学校教师的要求上看,计划生育政策后产生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6个大人关注一个孩子成长的背景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高期望值必将产生对任课教师的高期望,因此,对于刚从高师院校毕业的新教师来说,如何尽快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家长学生对自己的期望、适应学校教育对自己的要求,都对他们在师范学校里的学习和成长提出较高要求。而在以理论和书面知识为学习重点和要点的学校生活来说,时间和机会不多的实习时间,对于他们来说,无论是在实践教育理念,还是在尽快适应社会角色、学会与人交往相处上,对他们都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教育实习模式、时间、场所和对象的改革和丰富,也将对新形势下师范生的成长起到积极作用。
(3)学生就业多向化的需要。解放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这30年,我国毕业生就业模式,随着形势的发展而发生了重大变化。毕业生的就业,从一个国家统包统派,到现在的自主就业,对师范院校的招生、培养、发展都产生重大影响。学院毕业生的就业面变宽了,对于学生来说不见得是坏事,但是,对于学校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学生和其他院校的毕业生竞争就业,需要我们大力加强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尤其是参加就业选拔的比如教育学心理学理论、书法绘画音乐等基本技能、有关教育法规素养、上课说课等主要教学技能等,为他们能顺利走向教学岗位奠定坚实的基础。但是,毕竟还有相当一部分师范生毕业后并不能走上教学岗位,需要面向社会自主就业。而作为从学校象牙塔走向社会大熔炉的一个重要缓冲地带、主要磨合时期的教育实习,显然应该在为学生多渠道、多方向就业上有所作为,发挥其积极有效的作用,这就为教育实习的多向性丰富性实践性的新模式的探讨提供了现实基础和必要条件。因此,如何适应时代需要、创新现有实习模式,就突出的呈现在我们从事高等师范教育教学及理论研究和实践者的面前。
(4)新课改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各项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新一轮课改实实在在地凸现在我们每个教师的面前。随之而来的,传统师范教育存在的师范性不强、课程体系不够合理、教育内容较为陈旧落后、综合性较差等问题也应“改”而出,新课改背景下提倡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理念,积极挖掘课程资源,注重校本课程、人文课程建设,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的树立等,对新时期教师的培养提出了较高的富有时代气息的要求。传统教育对社会资源的忽视,同样,传统教育实习中只宥于学校而主动放弃社会大熔炉锻炼的弊端,也鲜明的出现在我们面前。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充分挖掘社会教育资源的潜力,而在师范毕业生的教育实习中,更需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让他们尽早走向社会、深入社区,参加学校外的社会活动和教学活动,既可以弥补他们知识和能力的不足,还可以扩大学生视野,增强他们对社会的全面了解,从而帮助他们尽快适应社会,完成从学校学生到“社会人”这一角色的转换,早日在各自不同的岗位上取得应有的成绩。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新形势下,如何建立起一套符合现代教育需要的、培养新时代教师、面向全社会就业的师范教育实习模式,迫在眉睫。我们有必要对传统的教育模式实行新的改革和创新,以面向师范毕业生就业和发展的新情况,增加适应新课改需要的新内容,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黄河清.家校合作导轮[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2] 许高厚[主编].教育实习[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 何瑞珠.家庭教育与社区协作:从理念到实践[M].中文大学出版社,2002.
[4] 陆静,韦长发.高师院校教育实习的理性思考[J].理工高教研究,2003.
[5] 杨晓.关于高师教育实习的几点思考[J].运城学院学报,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