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97年5月8日,在钓鱼台国宾馆,前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对专访他的“焦点访谈”的记者讲述了他少年时期的一个故事,他说,有一天,他的老师在讲课的黑板上挂了一张白纸,白纸的右下方有颗明显的小黑点。老师问学生们看到了什么,学生异口同声地回答是一颗黑点,“不能这样,孩子们,你们不能这样,这首先是一张白纸!”老师那一刻沉重而焦灼的神情令安南终生难忘,安南记住的不是老师教给的知识,而是积极的心态,乐观的情趣,应对生命中一切挫折和挑战的勇气。
学习是什么?学习是为谋取生存的手段还是获得超越自我的快乐?教育是什么?新课标下的教育是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是更关注情感、过程和价值观的引导?
曾几何时,知识本位论、学科本位论一统天下,使得学生学业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而今,新课程明确提出,“一切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应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孩子,去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所以,教育是一种智慧,是使精神得以唤醒、内心豁然敞亮的智慧。
“智慧的特征在于快乐、喜悦、幸福”,因而教育智慧更多地表现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表现为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主要目的。
知识是人发展的必须而不是全部,知识是教育的内容而不是归宿,对知识的占有和膜拜可能正是学习的大敌,它可能使知识仅仅成为一种工具用于满足生存的需要,当今天对知识的掌握成为明天放弃学习的理由时,知识成了学习的大敌,因此,真正的学习并不是获得知识本身或取得某种学历而是力图超越自我。
真正的学习,看似在了解外部世界。其实是在发现自我,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体验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内心的愿望,而全心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学会与会学”是多少年前我们的前辈就提出来的思辨,本人认为,对小学生而言,首先是“乐学”进而是“善学”,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应人文地关注学生的自信自立、宽容接纳、创新品质的养成,学会真正学习,不断超越自我。
一、自信——自我超越的基石
[片段]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师:同学们喜欢玩吗?生(会心一笑):当然!
师:“会玩吗?”生(有些诧异),会。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玩撕纸的游戏……(师生一起把纸对折,然后任意撕,再展开,接着展示各人的撕纸作品,)
师:同学们撕出了各种各样的作品,它们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生:左右两边大小一样。
师:左右两边除了大小一样,还有更深入的吗?
师生层层深入共同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体悟特征。
师:我们折一折,撕一撕就创造出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其实数学就是这样好玩,也就这么简单……
“数学好玩!”在大师陈省身心中,数学就一直被看作“就是好玩”,他总是说,数学应该是好玩的,有兴趣,觉得念下去,就应该念数学,大师就因这一情愫为之奋斗了终生。登上数学的巅峰,其实,“数学好玩,数学简单”的背后就是给学生以自信,好玩——我要学习它,简单——我能学好它,以往数学曾被人为地搞得深奥、枯燥了,“看到它,头就大了”,试想当学生背负着这样一个沉重的心理包袱,他还能自我超越吗?《新课标》提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就是从人文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教育的价值引导应彰显其智慧的个性魅力。
二、宽容——自我超越的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一个自我超越的人不但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和别人充分交流,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尊重是人性的起点。”教育者应努力创设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促使学生真正的快乐的学习,在经历与交流中超越自我。
三、创新——自我超越的本质
真正的学习是生命的源泉,而创新是真正学习、自我超越的本质特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我们的教育无疑应担当起开发培育创造精神的时代责任,而不能留下窒息创造的遗憾和过错,错误本身乃是一种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黑格尔),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放弃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所有的创新都是尝试错误的结果,因而创新者并不全是每一次都做对永不犯错的人,智慧的教育者或许更需接纳、欣赏因开辟新思路而出现的失误,因为他们中或许有瓦特、有牛顿、有爱迪生……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记得《读者》上曾有一段这样的话:“我们整天在干些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没有教任何他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生活着,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教他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新课标明确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个目标维,就是让我们所有的教育者关注学生的情感,追求智慧的教育,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中自由的思想,不断的自我超越。
学习是什么?学习是为谋取生存的手段还是获得超越自我的快乐?教育是什么?新课标下的教育是更注重知识的传授还是更关注情感、过程和价值观的引导?
曾几何时,知识本位论、学科本位论一统天下,使得学生学业负担和厌学情绪不断加重,而今,新课程明确提出,“一切为了每一名学生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应把更多的目光投向孩子,去关注他们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关注他们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
所以,教育是一种智慧,是使精神得以唤醒、内心豁然敞亮的智慧。
“智慧的特征在于快乐、喜悦、幸福”,因而教育智慧更多地表现在教育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友善、理解、宽容、亲情与关爱,同时受到激励、鞭策、鼓舞、感化、召唤、指导和建议,表现为科学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融合,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主要目的。
知识是人发展的必须而不是全部,知识是教育的内容而不是归宿,对知识的占有和膜拜可能正是学习的大敌,它可能使知识仅仅成为一种工具用于满足生存的需要,当今天对知识的掌握成为明天放弃学习的理由时,知识成了学习的大敌,因此,真正的学习并不是获得知识本身或取得某种学历而是力图超越自我。
真正的学习,看似在了解外部世界。其实是在发现自我,通过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体验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内心的愿望,而全心投入到创造活动中去,以实现对自我的超越,
“学会与会学”是多少年前我们的前辈就提出来的思辨,本人认为,对小学生而言,首先是“乐学”进而是“善学”,孔子说过,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更应人文地关注学生的自信自立、宽容接纳、创新品质的养成,学会真正学习,不断超越自我。
一、自信——自我超越的基石
[片段]轴对称图形的认识
师:同学们喜欢玩吗?生(会心一笑):当然!
师:“会玩吗?”生(有些诧异),会。
师:那么我们就一起来玩撕纸的游戏……(师生一起把纸对折,然后任意撕,再展开,接着展示各人的撕纸作品,)
师:同学们撕出了各种各样的作品,它们有没有共同的地方?
生:左右两边大小一样。
师:左右两边除了大小一样,还有更深入的吗?
师生层层深入共同揭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体悟特征。
师:我们折一折,撕一撕就创造出这么多美丽的轴对称图形,其实数学就是这样好玩,也就这么简单……
“数学好玩!”在大师陈省身心中,数学就一直被看作“就是好玩”,他总是说,数学应该是好玩的,有兴趣,觉得念下去,就应该念数学,大师就因这一情愫为之奋斗了终生。登上数学的巅峰,其实,“数学好玩,数学简单”的背后就是给学生以自信,好玩——我要学习它,简单——我能学好它,以往数学曾被人为地搞得深奥、枯燥了,“看到它,头就大了”,试想当学生背负着这样一个沉重的心理包袱,他还能自我超越吗?《新课标》提出“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就是从人文的角度关注学生的心理和生活实际,帮助学生建立自信心,教育的价值引导应彰显其智慧的个性魅力。
二、宽容——自我超越的保障
苏霍姆林斯基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从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而是经常激发他做一个好学生的愿望。”一个自我超越的人不但要能表达自己的想法,还能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和别人充分交流,对不同于自己的观点抱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尊重是人性的起点。”教育者应努力创设宽容、和谐的课堂氛围,才能真正实现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才能促使学生真正的快乐的学习,在经历与交流中超越自我。
三、创新——自我超越的本质
真正的学习是生命的源泉,而创新是真正学习、自我超越的本质特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题为“学会生存”的报告中提出:“教育具有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的双重力量。”我们的教育无疑应担当起开发培育创造精神的时代责任,而不能留下窒息创造的遗憾和过错,错误本身乃是一种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环节(黑格尔),正确,可能只是一种模仿,错误,却绝对是一种经历,放弃错误也就意味着放弃经历复杂性,远离谬误实际上就是远离创造。所有的创新都是尝试错误的结果,因而创新者并不全是每一次都做对永不犯错的人,智慧的教育者或许更需接纳、欣赏因开辟新思路而出现的失误,因为他们中或许有瓦特、有牛顿、有爱迪生……
“教学永远具有教育性。”记得《读者》上曾有一段这样的话:“我们整天在干些什么?我们如此忙于传授知识,如果我们没有教任何他真正需要知道的东西,譬如:如何快乐地生活着,如何有个人价值感和自尊心,而单教他如何读书、写作、算题,这又有什么用呢?”新课标明确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作为一个目标维,就是让我们所有的教育者关注学生的情感,追求智慧的教育,让孩子们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中自由的思想,不断的自我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