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模式实施说明
本文是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按照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分开来构建整合模式的,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既是单独分开的课型,又是相互融合和互相渗透的。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借助相关的话题,组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口语交际之后,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总结表达出来,进行写作练习,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践中,模式的运用并不是机械的,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关键是能够贯彻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思想并且借助信息技术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信息技术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内、课外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扩展性阅读和写作交流中,学生很多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的学习活动都是在课后进行的。
本教学案例的阅读部分选取了语文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中《周庄水韵》一课。语文出版社初中(七-九年级)语文教材是按单元安排体系结构的,每册7个单元,共42个单元。单元内部由单元说明、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几部分组成。《周庄水韵》所在的这一单元是游记单元,本案例是结合这一单元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设计了综合性的教学案例。首先是设计了《周庄水韵》的阅读教学案例;然后结合阅读设计了“旅游咨询”的口语交际;最后以阅读作为范文,以口语交际准备的材料为素材设计了写作教学案例。
二、阅读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维度:了解课文随时令换季、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体味欣赏散文的诗情画意,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过程与方法维度:学会描述自己所见到的景观,初步掌握游记散文的写法。
课前准备:用Dreamweaver开发的网站形式的课件(如图5-1),网上交流的BBS平台。
图5-1《周庄水韵》阅读教学探究资源
三、口语交际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维度:训练在日常环境中进行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学会得体、文明地进行交际,增强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过程与方法维度:体验旅游咨询的过程,学会如何进行旅游咨询和为别人作咨询服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关于旅游咨询的相关素材,学生提前准备好相关素材资料,在网上提供学生交流表达想法的留言版(如图5-2)、聊天室和资料上传区,使大家共享搜集到的资料。
四、写作教学案例
基本思路:
1.由《周庄水韵》等文章导入。
2.以“模拟旅游咨询”课后整理的资料为写作素材。
3.多媒体网络作为学生发表和交流的平台(如图5-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维度:学会描写景物,学会正确选材,掌握详略的处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学会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过程与方法维度:体验写游记的过程。
五、案例的实施和反思
本综合教学案例实施总共四个课时,阅读和口语交际各一个课时,写作两个课时。在保定第十七中学李丹老师的帮助下,在具备广播功能的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初步实施了教学案例,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教学行为观察等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
(一)教学过程分析
1.阅读教学过程分析:在《周庄水韵》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学生通过与多媒体和课文文本的对话,比较容易地领会了课文的内容。并且在教师设计的任务情境的引导下比较好的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很高,比较好地完成了课堂任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容量偏大,教学时间比较紧促,学生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时间比较短,并且由于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不同,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有时不同步,难以把握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课外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拓展阅读的引导,这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口语交际教学过程分析:在口语交际课中,信息技术主要是作为学生获取、表达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以及情境创设的工具。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的导引下,学生进行旅游咨询的愿望很强烈,各小组成立的旅行社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在借助信息技术表达自己搜集的信息时非常自信。学生通过参与提问和回答真正体验了旅游咨询和提供咨询的过程,开阔了视野,锻炼了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课堂秩序难以掌控,教师的指导难以照顾到各个小组。教学时间比较紧,学生参与网上讨论的时间比较短,最后建构交际规范环节比较仓促。
3.写作教学过程分析:写作教学中,由于具备良好的资源和情境,学生能够比较方便的进行写作和修改。而且学生将自己作品发表出来进行讨论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不同,再加上BBS上当堂展现篇幅的限制,如果让学生成文之后马上参与讨论,学生准备不充分,讨论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让学生通过交流进行建构的目的。因此,让学生在短短的两节课中体验全过程是不可能的。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更多的应该体现在课外。信息技术应该为学生写作在生活中延伸提供舞台,将写作变成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网络中发表和展现自己作品,教师在课外通过网络引导学生参与交流和评议,等讨论充分之后,再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评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在网络上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师生访谈
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后,为了了解学生上整合课的感受和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笔者对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并与几位语文老师就教学案例进行了讨论。访谈和讨论的内容分下面两个方面:
1.师生上整合课的感受 2.课堂教学实施中的困难与问题
(三)问卷调查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对师生进行访谈的内容,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问卷采用对比调查的形式发放,分别在参与这次实践的班级(称之为实践班)和参与过以前的多媒体教学但未参与本次实践的班级(称之为对比班)进行了调查。实践班发放问卷60份,回收55份,有效问卷55份,对比班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5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问卷分析调查的结果为:
1.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的调查:做这项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条件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几乎参与调查的所有学生(实践班加对比班),都具备了应用基本的信息技术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在硬件条件上,保定十七中也基本达到了开展整合课的要求,但学校仅仅利用计算机来培养学生的计算。
机操作技能,没有将其作为学生学科学习的另一个舞台。在家庭中,90%学生家庭中拥有计算机,而且有一半的学生上网比较方便,但仅有60%的学生偶尔上网查过资料,10%的学生经常上网查阅语文资料。可见,在某些学校,已经初步具备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条件,但还未引起重视。
2.学生进行整合学习的态度调查:通过实践班与对比班的调查分析,喜欢上多媒体语文课的学生分别为76%和70%,都认为多媒体教学有新鲜感,容易激发兴趣。不喜欢的对比班有6%,实践班没有。实践班的学生更多地认为多媒体教学能够使自己更加主动进行探究和掌握文章内容,而对比班的学生觉得与不用多媒体差不多,说明本案例更加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生也对探究逐步发生兴趣。
(四)教学效果分析
结合访谈的内容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
1.阅读教学:70%以上的同学认为通过学习较好的掌握了文章的脉络和写作特点,对文章印象比较深刻。在实践班中,75%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中愿意参加探究,比对比班高了15%。在课文内容和主体思想把握方面,实践班和对比班差不多,都有大约60%的学生认为应用多媒体教学比较容易掌握课文内容和主体思想。在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方面,实践班70%的认为信息能力获得了提高,对比班有56%的学生认为信息能力获得了提高,说明在一般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较短,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帮助不大。而本教学在这个方面有所加强。
2.口语交际教学:学生在课堂中的表达交流比较积极,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借助信息技术表达和交流观点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但因为时间的关系,学生利用留言版参与同步反馈的积极性不大,在建构交际规范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平时不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同学,更愿意借助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点,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进行交际的能力和信心。
3.写作教学:学生的写作心理还比较封闭。实践班和对比班都是大约54%的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作文发表到网上供大家交流。60%的学生没有在网上登陆论坛发表自观点的经历,使得学生的在线评议与交流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且,有些学生不习惯在电脑上写作,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有了将作品发表的动力之后,写作和修改起来更加认真,而且,由于有了前面的素材准备和技法准备,作文成文的质量也比较高。
本文是根据初中语文教学的特点按照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分开来构建整合模式的,在具体的语文教学中,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既是单独分开的课型,又是相互融合和互相渗透的。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借助相关的话题,组织口语交际,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在口语交际之后,也可以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想法总结表达出来,进行写作练习,最终的目的都是为了实现学生语文学习的目标,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实践中,模式的运用并不是机械的,要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关键是能够贯彻新课程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思想并且借助信息技术解决实际教学中的问题。信息技术的应用也不应仅仅局限于课堂教学,而要贯穿于学生语文学习的全过程。信息技术在学生语文学习的课内、课外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扩展性阅读和写作交流中,学生很多借助信息技术进行的学习活动都是在课后进行的。
本教学案例的阅读部分选取了语文出版社教材八年级上学期第一单元中《周庄水韵》一课。语文出版社初中(七-九年级)语文教材是按单元安排体系结构的,每册7个单元,共42个单元。单元内部由单元说明、阅读、口语交际、写作等几部分组成。《周庄水韵》所在的这一单元是游记单元,本案例是结合这一单元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教学的要求,设计了综合性的教学案例。首先是设计了《周庄水韵》的阅读教学案例;然后结合阅读设计了“旅游咨询”的口语交际;最后以阅读作为范文,以口语交际准备的材料为素材设计了写作教学案例。
二、阅读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维度:了解课文随时令换季、景色各异、多角度写景的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体味欣赏散文的诗情画意,感受美、品味美、表现美。过程与方法维度:学会描述自己所见到的景观,初步掌握游记散文的写法。
课前准备:用Dreamweaver开发的网站形式的课件(如图5-1),网上交流的BBS平台。
图5-1《周庄水韵》阅读教学探究资源
三、口语交际教学案例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维度:训练在日常环境中进行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学会得体、文明地进行交际,增强协作能力,培养团队精神。
过程与方法维度:体验旅游咨询的过程,学会如何进行旅游咨询和为别人作咨询服务。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关于旅游咨询的相关素材,学生提前准备好相关素材资料,在网上提供学生交流表达想法的留言版(如图5-2)、聊天室和资料上传区,使大家共享搜集到的资料。
四、写作教学案例
基本思路:
1.由《周庄水韵》等文章导入。
2.以“模拟旅游咨询”课后整理的资料为写作素材。
3.多媒体网络作为学生发表和交流的平台(如图5-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维度:学会描写景物,学会正确选材,掌握详略的处理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学会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过程与方法维度:体验写游记的过程。
五、案例的实施和反思
本综合教学案例实施总共四个课时,阅读和口语交际各一个课时,写作两个课时。在保定第十七中学李丹老师的帮助下,在具备广播功能的多媒体网络教室中初步实施了教学案例,对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通过问卷调查、师生访谈、教学行为观察等方法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评价。
(一)教学过程分析
1.阅读教学过程分析:在《周庄水韵》阅读教学中,信息技术作为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工具,贯穿于整个过程之中。学生通过与多媒体和课文文本的对话,比较容易地领会了课文的内容。并且在教师设计的任务情境的引导下比较好的把握了文章的脉络。学生探究的积极性也很高,比较好地完成了课堂任务。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学容量偏大,教学时间比较紧促,学生自主探究和交流的时间比较短,并且由于学生信息技术操作水平的不同,教师的指导和学生的参与有时不同步,难以把握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之间的关系。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课外借助信息技术进行拓展阅读的引导,这在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2.口语交际教学过程分析:在口语交际课中,信息技术主要是作为学生获取、表达和交流信息的工具以及情境创设的工具。在信息技术创设的情境的导引下,学生进行旅游咨询的愿望很强烈,各小组成立的旅行社由于事先准备充分,在借助信息技术表达自己搜集的信息时非常自信。学生通过参与提问和回答真正体验了旅游咨询和提供咨询的过程,开阔了视野,锻炼了交际能力。存在的问题主要是:学生的积极性高涨,课堂秩序难以掌控,教师的指导难以照顾到各个小组。教学时间比较紧,学生参与网上讨论的时间比较短,最后建构交际规范环节比较仓促。
3.写作教学过程分析:写作教学中,由于具备良好的资源和情境,学生能够比较方便的进行写作和修改。而且学生将自己作品发表出来进行讨论的积极性也很高。但由于学生的操作熟练程度不同,再加上BBS上当堂展现篇幅的限制,如果让学生成文之后马上参与讨论,学生准备不充分,讨论就会流于形式,达不到让学生通过交流进行建构的目的。因此,让学生在短短的两节课中体验全过程是不可能的。信息技术与写作教学的整合更多的应该体现在课外。信息技术应该为学生写作在生活中延伸提供舞台,将写作变成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学生网络中发表和展现自己作品,教师在课外通过网络引导学生参与交流和评议,等讨论充分之后,再在课堂上进行集体评议。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在网络上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师生访谈
在课堂教学实施之后,为了了解学生上整合课的感受和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笔者对教师和部分学生进行了访谈,并与几位语文老师就教学案例进行了讨论。访谈和讨论的内容分下面两个方面:
1.师生上整合课的感受 2.课堂教学实施中的困难与问题
(三)问卷调查与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结合对师生进行访谈的内容,对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基本情况和教学效果进行了调查与分析。问卷采用对比调查的形式发放,分别在参与这次实践的班级(称之为实践班)和参与过以前的多媒体教学但未参与本次实践的班级(称之为对比班)进行了调查。实践班发放问卷60份,回收55份,有效问卷55份,对比班发放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50份,共回收有效问卷105份。问卷分析调查的结果为:
1.学生信息技术应用情况的调查:做这项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学生是否具备了应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的条件调查。通过调查发现几乎参与调查的所有学生(实践班加对比班),都具备了应用基本的信息技术进行表达和交流的能力。在硬件条件上,保定十七中也基本达到了开展整合课的要求,但学校仅仅利用计算机来培养学生的计算。
机操作技能,没有将其作为学生学科学习的另一个舞台。在家庭中,90%学生家庭中拥有计算机,而且有一半的学生上网比较方便,但仅有60%的学生偶尔上网查过资料,10%的学生经常上网查阅语文资料。可见,在某些学校,已经初步具备了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条件,但还未引起重视。
2.学生进行整合学习的态度调查:通过实践班与对比班的调查分析,喜欢上多媒体语文课的学生分别为76%和70%,都认为多媒体教学有新鲜感,容易激发兴趣。不喜欢的对比班有6%,实践班没有。实践班的学生更多地认为多媒体教学能够使自己更加主动进行探究和掌握文章内容,而对比班的学生觉得与不用多媒体差不多,说明本案例更加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和探究,学生也对探究逐步发生兴趣。
(四)教学效果分析
结合访谈的内容和问卷调查的结果,对教学效果进行了分析:
1.阅读教学:70%以上的同学认为通过学习较好的掌握了文章的脉络和写作特点,对文章印象比较深刻。在实践班中,75%的学生认为在课堂中愿意参加探究,比对比班高了15%。在课文内容和主体思想把握方面,实践班和对比班差不多,都有大约60%的学生认为应用多媒体教学比较容易掌握课文内容和主体思想。在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高方面,实践班70%的认为信息能力获得了提高,对比班有56%的学生认为信息能力获得了提高,说明在一般的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给予学生参与的时间较短,对学生信息能力的培养帮助不大。而本教学在这个方面有所加强。
2.口语交际教学:学生在课堂中的表达交流比较积极,通过情境的创设,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对借助信息技术表达和交流观点表现了浓厚的兴趣。但因为时间的关系,学生利用留言版参与同步反馈的积极性不大,在建构交际规范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但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平时不善于表达自己观点的同学,更愿意借助信息技术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有效的利用这一点,借助信息技术培养学生进行交际的能力和信心。
3.写作教学:学生的写作心理还比较封闭。实践班和对比班都是大约54%的学生愿意将自己的作文发表到网上供大家交流。60%的学生没有在网上登陆论坛发表自观点的经历,使得学生的在线评议与交流难以达到良好的效果。而且,有些学生不习惯在电脑上写作,难以集中精力完成任务。但还是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学生有了将作品发表的动力之后,写作和修改起来更加认真,而且,由于有了前面的素材准备和技法准备,作文成文的质量也比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