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whyy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导老师 郭昭第 教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结合课下注释,掌握文中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细品语言,学习并体味文中所采用的白描手法;
  3.熟读成诵,品味作者思念故国,寄情山水,超凡脱俗,隐逸尘世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并体味文中所采用的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通过叙事、写景所传达出来的感情。
  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要求同学搜集课外描写西湖的诗文,大家进行展示交流。
  采用PPT播放一些西湖春、夏、秋季美景的图片。
  导语:西湖是不是很美?老师唯独没有播放西湖冬季的景象,冬天的西湖别有一番韵味,同学们好奇吗?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基础达标
  1.请同学们给以下文字注音。
  是日更( )定 挐( ) 毳( )衣炉火 雾凇( )沆( )荡
  长堤( ) 毡( ) 焉得更( )有此人 喃喃( )
  2.请同学们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挐 拥毳衣炉火 雾凇沆荡 三大白 客此
  更:是日更定 焉得更有此人 更有痴似相公者
  白: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3.熟悉作者,填补空白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时期人。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文件,示范课文朗读。
  2.学生朗读,纠字音。
  3.将本文按照一定的依据划分成几个部分,并说明理由(课文的翻译串入其中)。
  (同学们各抒己见,合理即可。然后教师给出自己的划分:本文是一篇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山水小品文,那么按照叙事、写景、抒情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崇祯五年——独往湖心亭看雪
  第二部分:雾凇沆荡——两三粒而已
  第三部分:到亭上——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合作探究,深入赏析
  现在我们与作者同行,共同领略冬日西湖之所见所感。
  1.朗读第一部分,作者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
  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矣,西湖看雪。
  2.课文的第一部分向我们交代了作者看雪的条件和准备,请加以明确。
  条件: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
  准备: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3. 做好准备后,我们随作者一起泛舟西湖。
  朗读第二部分
  ① 我们看见 雾凇沆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从天地山水转入湖上影子,有远及近,由大到小,更凸显了大自然的伟大,人类的渺小。
  现在我们回想一下,作者张岱,是什么时期的人?明末清初。他由明朝的富贵公子,转为清初著书山间的隐士。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本文最初作者用了明朝“崇祯五年”作为时间。由此我们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感叹人类在世事、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内心纵有无限的故国之思,也无能为力。不如寄情于这无限美好的山水。有对自然的敬畏向往之情。
  ② 这段文字写景,有一个特点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在老师展示几张图片,大家来观察一下。(PPT展示三幅白描的美术作品,再展示2幅色彩艳丽的以作对比。由此引入白描手法。)同学们都看出了图片的差异,前三幅由简单的线条构成,不加修饰,简练朴素,这样的创作方法叫做白描。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相信现在同学们已经理解了白描手法。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古诗:柳宗元的《江雪》。
  同学们想一想,同样是写雪景,在描写手法上是怎样的呢?(同样是白描。没有一字描绘雪景的色彩,只是簡单的景、物轮廓的描述。)
  4. 本文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作者泛舟到达湖心亭,又遇到怎样的人和事呢?我们一起来下船进入亭中。
  朗读第三部分。
  作者在亭中遇见了铺毡对坐的两个人。这两个人拉着作者一起喝酒,喝了三大杯才分别。
  ①同学们,这里有一个词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金陵人。明朝已经灭亡,金陵是明的国都。这里作者特意用外人“答非所问”的话,点出金陵二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对已逝故国的思念。)
  ②还有一个词,能体现作者此时内心的感受,同学们找一找。
  (“客居”,作者借偶遇的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明朝灭亡,他觉得自己是清朝的“异客”。)
  5. 我们现在跟随作者告别二人,坐船回去。及下船,舟子喃喃说了一句话。
  齐读舟子的这句话。
  ①舟子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他心里的作者,是哪个词?(痴)
  ②舟子为什么评价作者是“痴人”?你认为他评价的对吗?
  (对。作者大雪后出游,是痴行;白描手法记叙所见的,是痴景;对故国无时无刻的怀念,以及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寄情山水,唯有隐逸尘世,是痴情。)
  五、品味语言,交流感悟
  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相信大家多少都会有些体会和感悟。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用“我认为文中(哪个词)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为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示例:我认为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用得好,一芥小舟,毳衣炉火,一个人前往湖心亭赏雪,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傲岸的雅趣。
  重点词:湖中人鸟声俱绝的俱绝(写出作者的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作者寒夜独游,清高自赏)、白描中的量词使用(白描简练朴素,量词写出人的渺小,对自然美景的敬畏)、焉得更有此人的更、痴似相公者的痴。
  六、深入研读,能力拓展
  1.作者张岱寒夜独往湖心亭赏雪,是一番怎样的境界。亭中偶遇的饮酒者,舟子认为他们是“痴似相公”的。你认为亭中对坐饮酒的人和作者是一个境界吗?(提示:文中作者表述是用了“拉余同饮”,“强饮三大杯”)
  七、课后作业
  将本文扩展为记叙文。
  要求:1.字数不限;2.其中景物描写部分要求运用白描和渲染两种手法。
其他文献
如果把一篇好作文的创作过程与绘画,造房子的过程联系起来,就离不开“修饰”这个词。因为一幅漂亮的画和一座漂亮的房子,都来自于最后的“修饰”。好文章也是“修饰”出来的。这里的“修饰”是指修改。修改作文实际上是对文章草稿作进一步的推敲、调整、润色,使文章更趋完美。它是提高作文质量的重要步骤,也就是常言所说:“善作不如善改”。换句话说,修改作文水平决定着作文水平。若要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就得从学生修改作文训
目的:对冠心病患者不同中医证型的sdLDL-C和Hcy水平进行检测,探讨sdLDL-C和Hcy水平与冠心病患者中医证型的关系,为冠心病中医证型客观化和临床辨证施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根
【摘要】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但提升写作素养却非一朝一夕可实现,加上学生个性、写作能力、文学素养等千差万别,简单化程式化的写作教学已不能满足实际需求。本文结合多年教学实践,理论指导与过程帮助双管齐下,学生分享与教师试水相结合,以多元化作文学案引领作文教学分步走,积极指导学生写作,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切实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作文教学;学案;分层指导  【中图分类号】G
单开道岔应用问题的有序应对,是充分发挥轨道交通运输优势的重要条件.基于此,结合当前企业矿区轨道结构的基本情况,从道岔方向、转辙器等方面,探索矿区铁路单开道岔问题处理
绘本,是一种以简练生动的语言和精致优美绘画紧密搭配而构成的儿童文学作品。绘本不只是具体形象地呈现图画,绘本创作者以丰富的图像信息来传递思想和用意,这类书特别强调视觉传达的效果,版面大而精美,它还有许多耳熟能详的别名,像小人书、连环画、图画书等等,都是我们童年时期的最爱,而如今绘本以它更加精妙的语言文字和明快引人的画面让现在的孩子爱不释手。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读图”年龄段。图画书对孩子的视觉震撼比
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当今各国、各地区最根本的战略目标。土地资源作为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可持续利用是决定区域可持续发展战略能否实现的关键。土地利用规划作为土地资源
地质勘查业作为国家战略性、先导性能源行业,对于国家战略目标定位、能源安全和在国际发展格局中的地位作用突显。2006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推动了地勘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