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指导老师 郭昭第 教授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结合课下注释,掌握文中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细品语言,学习并体味文中所采用的白描手法;
3.熟读成诵,品味作者思念故国,寄情山水,超凡脱俗,隐逸尘世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并体味文中所采用的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通过叙事、写景所传达出来的感情。
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要求同学搜集课外描写西湖的诗文,大家进行展示交流。
采用PPT播放一些西湖春、夏、秋季美景的图片。
导语:西湖是不是很美?老师唯独没有播放西湖冬季的景象,冬天的西湖别有一番韵味,同学们好奇吗?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基础达标
1.请同学们给以下文字注音。
是日更( )定 挐( ) 毳( )衣炉火 雾凇( )沆( )荡
长堤( ) 毡( ) 焉得更( )有此人 喃喃( )
2.请同学们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挐 拥毳衣炉火 雾凇沆荡 三大白 客此
更:是日更定 焉得更有此人 更有痴似相公者
白: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3.熟悉作者,填补空白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时期人。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文件,示范课文朗读。
2.学生朗读,纠字音。
3.将本文按照一定的依据划分成几个部分,并说明理由(课文的翻译串入其中)。
(同学们各抒己见,合理即可。然后教师给出自己的划分:本文是一篇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山水小品文,那么按照叙事、写景、抒情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崇祯五年——独往湖心亭看雪
第二部分:雾凇沆荡——两三粒而已
第三部分:到亭上——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合作探究,深入赏析
现在我们与作者同行,共同领略冬日西湖之所见所感。
1.朗读第一部分,作者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
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矣,西湖看雪。
2.课文的第一部分向我们交代了作者看雪的条件和准备,请加以明确。
条件: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
准备: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3. 做好准备后,我们随作者一起泛舟西湖。
朗读第二部分
① 我们看见 雾凇沆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从天地山水转入湖上影子,有远及近,由大到小,更凸显了大自然的伟大,人类的渺小。
现在我们回想一下,作者张岱,是什么时期的人?明末清初。他由明朝的富贵公子,转为清初著书山间的隐士。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本文最初作者用了明朝“崇祯五年”作为时间。由此我们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感叹人类在世事、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内心纵有无限的故国之思,也无能为力。不如寄情于这无限美好的山水。有对自然的敬畏向往之情。
② 这段文字写景,有一个特点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在老师展示几张图片,大家来观察一下。(PPT展示三幅白描的美术作品,再展示2幅色彩艳丽的以作对比。由此引入白描手法。)同学们都看出了图片的差异,前三幅由简单的线条构成,不加修饰,简练朴素,这样的创作方法叫做白描。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相信现在同学们已经理解了白描手法。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古诗:柳宗元的《江雪》。
同学们想一想,同样是写雪景,在描写手法上是怎样的呢?(同样是白描。没有一字描绘雪景的色彩,只是簡单的景、物轮廓的描述。)
4. 本文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作者泛舟到达湖心亭,又遇到怎样的人和事呢?我们一起来下船进入亭中。
朗读第三部分。
作者在亭中遇见了铺毡对坐的两个人。这两个人拉着作者一起喝酒,喝了三大杯才分别。
①同学们,这里有一个词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金陵人。明朝已经灭亡,金陵是明的国都。这里作者特意用外人“答非所问”的话,点出金陵二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对已逝故国的思念。)
②还有一个词,能体现作者此时内心的感受,同学们找一找。
(“客居”,作者借偶遇的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明朝灭亡,他觉得自己是清朝的“异客”。)
5. 我们现在跟随作者告别二人,坐船回去。及下船,舟子喃喃说了一句话。
齐读舟子的这句话。
①舟子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他心里的作者,是哪个词?(痴)
②舟子为什么评价作者是“痴人”?你认为他评价的对吗?
(对。作者大雪后出游,是痴行;白描手法记叙所见的,是痴景;对故国无时无刻的怀念,以及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寄情山水,唯有隐逸尘世,是痴情。)
五、品味语言,交流感悟
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相信大家多少都会有些体会和感悟。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用“我认为文中(哪个词)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为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示例:我认为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用得好,一芥小舟,毳衣炉火,一个人前往湖心亭赏雪,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傲岸的雅趣。
重点词:湖中人鸟声俱绝的俱绝(写出作者的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作者寒夜独游,清高自赏)、白描中的量词使用(白描简练朴素,量词写出人的渺小,对自然美景的敬畏)、焉得更有此人的更、痴似相公者的痴。
六、深入研读,能力拓展
1.作者张岱寒夜独往湖心亭赏雪,是一番怎样的境界。亭中偶遇的饮酒者,舟子认为他们是“痴似相公”的。你认为亭中对坐饮酒的人和作者是一个境界吗?(提示:文中作者表述是用了“拉余同饮”,“强饮三大杯”)
七、课后作业
将本文扩展为记叙文。
要求:1.字数不限;2.其中景物描写部分要求运用白描和渲染两种手法。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结合课下注释,掌握文中文言字、词,理解文章内容;
2.细品语言,学习并体味文中所采用的白描手法;
3.熟读成诵,品味作者思念故国,寄情山水,超凡脱俗,隐逸尘世之情。
教学重点:
学习并体味文中所采用的白描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体会作者通过叙事、写景所传达出来的感情。
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要求同学搜集课外描写西湖的诗文,大家进行展示交流。
采用PPT播放一些西湖春、夏、秋季美景的图片。
导语:西湖是不是很美?老师唯独没有播放西湖冬季的景象,冬天的西湖别有一番韵味,同学们好奇吗?那我们就一起走进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二、检查预习,基础达标
1.请同学们给以下文字注音。
是日更( )定 挐( ) 毳( )衣炉火 雾凇( )沆( )荡
长堤( ) 毡( ) 焉得更( )有此人 喃喃( )
2.请同学们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挐 拥毳衣炉火 雾凇沆荡 三大白 客此
更:是日更定 焉得更有此人 更有痴似相公者
白:上下一白 强饮三大白而别
3.熟悉作者,填补空白
本文选自《 》。作者( ),字( ),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 )时期人。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音频文件,示范课文朗读。
2.学生朗读,纠字音。
3.将本文按照一定的依据划分成几个部分,并说明理由(课文的翻译串入其中)。
(同学们各抒己见,合理即可。然后教师给出自己的划分:本文是一篇融叙事、写景、抒情为一体的山水小品文,那么按照叙事、写景、抒情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崇祯五年——独往湖心亭看雪
第二部分:雾凇沆荡——两三粒而已
第三部分:到亭上——更有痴似相公者
四、合作探究,深入赏析
现在我们与作者同行,共同领略冬日西湖之所见所感。
1.朗读第一部分,作者在什么时间做了什么事情?
崇祯五年十二月,更定矣,西湖看雪。
2.课文的第一部分向我们交代了作者看雪的条件和准备,请加以明确。
条件: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
准备:挐一小舟 拥毳衣炉火
3. 做好准备后,我们随作者一起泛舟西湖。
朗读第二部分
① 我们看见 雾凇沆荡,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作者从天地山水转入湖上影子,有远及近,由大到小,更凸显了大自然的伟大,人类的渺小。
现在我们回想一下,作者张岱,是什么时期的人?明末清初。他由明朝的富贵公子,转为清初著书山间的隐士。还有一点值得我们注意,本文最初作者用了明朝“崇祯五年”作为时间。由此我们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感情?
感叹人类在世事、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内心纵有无限的故国之思,也无能为力。不如寄情于这无限美好的山水。有对自然的敬畏向往之情。
② 这段文字写景,有一个特点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现在老师展示几张图片,大家来观察一下。(PPT展示三幅白描的美术作品,再展示2幅色彩艳丽的以作对比。由此引入白描手法。)同学们都看出了图片的差异,前三幅由简单的线条构成,不加修饰,简练朴素,这样的创作方法叫做白描。
白描是中国画技法名,指单用墨色线条勾描形象而不施彩色的画法;白描也是文学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练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
相信现在同学们已经理解了白描手法。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篇古诗:柳宗元的《江雪》。
同学们想一想,同样是写雪景,在描写手法上是怎样的呢?(同样是白描。没有一字描绘雪景的色彩,只是簡单的景、物轮廓的描述。)
4. 本文题目是《湖心亭看雪》,作者泛舟到达湖心亭,又遇到怎样的人和事呢?我们一起来下船进入亭中。
朗读第三部分。
作者在亭中遇见了铺毡对坐的两个人。这两个人拉着作者一起喝酒,喝了三大杯才分别。
①同学们,这里有一个词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金陵人。明朝已经灭亡,金陵是明的国都。这里作者特意用外人“答非所问”的话,点出金陵二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呢?(对已逝故国的思念。)
②还有一个词,能体现作者此时内心的感受,同学们找一找。
(“客居”,作者借偶遇的人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明朝灭亡,他觉得自己是清朝的“异客”。)
5. 我们现在跟随作者告别二人,坐船回去。及下船,舟子喃喃说了一句话。
齐读舟子的这句话。
①舟子用了一个词来形容他心里的作者,是哪个词?(痴)
②舟子为什么评价作者是“痴人”?你认为他评价的对吗?
(对。作者大雪后出游,是痴行;白描手法记叙所见的,是痴景;对故国无时无刻的怀念,以及自己内心的孤独寂寞,寄情山水,唯有隐逸尘世,是痴情。)
五、品味语言,交流感悟
这篇课文我们已经学完了。相信大家多少都会有些体会和感悟。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用“我认为文中(哪个词)用得好,因为它写出了……”为句式,进行语言表达。
示例:我认为文中“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用得好,一芥小舟,毳衣炉火,一个人前往湖心亭赏雪,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孤高傲岸的雅趣。
重点词:湖中人鸟声俱绝的俱绝(写出作者的痴行)、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写出作者寒夜独游,清高自赏)、白描中的量词使用(白描简练朴素,量词写出人的渺小,对自然美景的敬畏)、焉得更有此人的更、痴似相公者的痴。
六、深入研读,能力拓展
1.作者张岱寒夜独往湖心亭赏雪,是一番怎样的境界。亭中偶遇的饮酒者,舟子认为他们是“痴似相公”的。你认为亭中对坐饮酒的人和作者是一个境界吗?(提示:文中作者表述是用了“拉余同饮”,“强饮三大杯”)
七、课后作业
将本文扩展为记叙文。
要求:1.字数不限;2.其中景物描写部分要求运用白描和渲染两种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