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以低碳园林为出发点,以保护、改善及美化区域生态环境、提高道路景观为目标;以杭州市典型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物种组成为依据,选择适宜的绿化形式和配置结构,构建低维护又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做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点、线、面相结合,发挥最大的生态功能和最佳的景观效果,达到低成本养护高生物量的低碳经济模式。
关键词:城市主干道;道侧绿化;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S664.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道路的拓宽及绿带范围的扩大,道路路侧景观绿化设计模式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设计形式和植物配置方式,从一定层面上丰富了道路绿化的内容,而道路两侧绿地植物景观作为道路绿地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兴课题,也得到了相关学者的重视。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建设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由以前的唯功能性逐渐向功能与景观、生态相结合过渡。作为城市基础建设的动脉,道侧绿化占据了比较重的份量。路侧绿化是指从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化带,是道路绿地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构成道路景观的主要地段。道侧绿化不仅可以起到生态保护的作用,形成绿带隔离,形成城市线性的绿色景观。通过道路的绿化带动周边用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美化,提升区块档次,提高生活品质。
1 项目概况
同协路为杭州市东部的主要城市主干道,是江干区内连接钱江新城与丁桥新城的重要通道。同协路(规划)北起广济路,南至沿江大道,全长10.19hm2。本工程为同协路(南起德胜路,北至石大线)两侧20 ~ 50m不等范围内的环境景观设计工程。
2 现状分析
同协路已建成段行道树和机非绿化带为黄山栾树,机动车隔离带为香樟,中央绿化带为双排银杏,并间种金桂。灌木、地被为红叶石楠、茶梅球、大花六道木、金森女贞、无刺构骨球、花叶络石、金丝苔草、阔叶麦冬等植物。人行道铺装为仿石步道砖,人行道外侧(本次设计范围)多为建筑垃圾堆放地、菜地和荒地。周边多为拆迁场地、温室大棚、水塘和荒地。周边乔灌木较少,局部有少量的香樟、构树、泡桐、水杉和意杨等。
3 设计理念
以低碳园林为出发点;以保护、改善及美化区域生态环境,提高道路景观为目标;以杭州市典型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物种组成为依据,选择适宜的绿化形式和配置结构,构建低维护又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做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点、线、面相结合,发挥最大的生态功能和最佳的景观效果,达到低成本养护高生物量的低碳经济模式。结合乡土文化特色,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着力打造一个“春日万紫千红,夏日浓荫匝地,秋日层林尽染、冬日松竹傲霜,四季繁花似锦”的四季分明、季相丰富的景观大道。
4 设计原则
4.1 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作为道路绿化工程设计,首先要考虑道路的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一方面要满足用路者的行为规律及视觉特征,创造较好的城市环境空间的公益性、服务性、舒适性、功能性;另一方面要控制成本,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4.2 生态优先的原则
4.2.1采用生态园林理论指导绿化设计,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使整个道路绿地系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
4.2.2绿化带以乔木为主(70%以上),乔灌木地被相结合,突出林带天际线与林缘线的节奏变化,提高绿视率,改善道路生态环境。
4.2.3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群落多样,景观多样,形成自然生态群落多样的季相变化。
4.2.4满足植物的动态美学,即要达到四季常青、四季花香,充分展示植物的个体美,也同时表现植物群体美,着意体现景观自然环境。
4.3以人为本的原则
4.3.1满足用路者的行为规律及视觉特征,保证道路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视线通达。设计分体现人性化关怀,绿地中设置了木亭、坐凳等设施,老人们闲时可来此休憩、打牌、聊天、下棋等。夏天有绿树遮荫,冬天则能享受到温暖的阳光。
4.3.2环境设施宜人化,体现人性的关怀。尊重交往的行为需求和环境特征,注重公共绿地的高参与性和开放空间,使该地段的环境景观成为道路沿线的亮点。
4.4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原则
笕桥,江南村落,早在四千多年前便有先民在此聚居,繁衍生息,人文史事丰富。通过对历史文化碎片的整理,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相结合,维护地方文化的延续性,传递一定的人文信息,提升道路品位。
4.5景观独特的原则
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景观设施造型简洁精致、美观大方,体现杭州城市生活的特质,并与城市快速路功能性质相协调。
5 种植设计内容
植物种植设计在整个道路景观绿化设计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环境设计的核心。环境的植物种植设计一方面要达到植物生长与环境和谐的要求,处理好植物种间关系以及植物群落的丰富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则要提供特殊的隔声、除尘、遮荫等防护性功能,并与流水、置石、台地、雕塑、小品、道路等空间造景元素在时空中进行良好协调,达到植物生态习性、景观审美追求和整体空间意境的完美结合。设计中运用的植物种植群落具有以下层次结构:
(1)上层大乔木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达到60%左右),形成上层界面空间,以保证夏季的浓荫与冬季充足的阳光。落叶乔木多采用银杏、合欢、柳树、黄山栾树、杂交马褂木、榉树、七叶树等。同时结合常绿乔木如:香樟、雪松、广玉兰和杜英等。
(2)中层乔灌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枝干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空间。采用深山含笑、桂花、白玉兰、杨梅、枇杷、五角枫、女贞、石榴、碧桃、樱花、茶花、大叶冬青、蜡梅等。
(3)下层是耐荫的低矮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也可适当选用一些时令花卉。多采用:大叶黄杨、六月雪、紫金牛、紫叶小檗、金叶女贞、小叶女贞、瓜子黄杨、黄金槐、大叶扶芳藤、金边黄杨、花叶蔓长春花、玉簪、白三叶、萱草、鸢尾、阔叶麦冬、白穗花等。
6 小结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走廊和橱窗,是人们认识城市的主要视觉和感觉的场所。道侧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三大空间(交通空间、建筑空间、开放空间)之一。是城市风貌的重要体现。从植物群落的空间围合形态上,应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从林窗、密林小径、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到缓坡草坪,形成疏密、明暗、动静的对比,并充分利用自然力,如:光、影、风、雾等因素,在富有生命的自然中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多元化的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孟兆祯.园林设计之于城市景观[J].中国园林,2002(04).
[2]陆明华等.城市道路路侧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探索:以杭州环城西路绿化景观为例[J].农业科技开发,2010(02).
[3]徐文辉,等.杭州市城市道路绿化的初步研究[J].中国园林,2002(03).
[4]李春涛.试论城市带状绿地的发展与功能[J].安徽农业科学,2004(05).
作者简介:汪伟国(1974-),男,杭州易大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景观环境设计。
关键词:城市主干道;道侧绿化;植物配置
中图分类号:S664.3 文献标识码:A
近年来,随着道路的拓宽及绿带范围的扩大,道路路侧景观绿化设计模式有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一些新兴的设计形式和植物配置方式,从一定层面上丰富了道路绿化的内容,而道路两侧绿地植物景观作为道路绿地研究领域的一个新兴课题,也得到了相关学者的重视。
随着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建设也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由以前的唯功能性逐渐向功能与景观、生态相结合过渡。作为城市基础建设的动脉,道侧绿化占据了比较重的份量。路侧绿化是指从人行道边缘至道路红线之间的绿化带,是道路绿地的主要组成成分,也是构成道路景观的主要地段。道侧绿化不仅可以起到生态保护的作用,形成绿带隔离,形成城市线性的绿色景观。通过道路的绿化带动周边用地的生态环境的改善和美化,提升区块档次,提高生活品质。
1 项目概况
同协路为杭州市东部的主要城市主干道,是江干区内连接钱江新城与丁桥新城的重要通道。同协路(规划)北起广济路,南至沿江大道,全长10.19hm2。本工程为同协路(南起德胜路,北至石大线)两侧20 ~ 50m不等范围内的环境景观设计工程。
2 现状分析
同协路已建成段行道树和机非绿化带为黄山栾树,机动车隔离带为香樟,中央绿化带为双排银杏,并间种金桂。灌木、地被为红叶石楠、茶梅球、大花六道木、金森女贞、无刺构骨球、花叶络石、金丝苔草、阔叶麦冬等植物。人行道铺装为仿石步道砖,人行道外侧(本次设计范围)多为建筑垃圾堆放地、菜地和荒地。周边多为拆迁场地、温室大棚、水塘和荒地。周边乔灌木较少,局部有少量的香樟、构树、泡桐、水杉和意杨等。
3 设计理念
以低碳园林为出发点;以保护、改善及美化区域生态环境,提高道路景观为目标;以杭州市典型的自然植物群落及其物种组成为依据,选择适宜的绿化形式和配置结构,构建低维护又稳定的生态植物群落;做到点上成景、线上成荫、面上成林,点、线、面相结合,发挥最大的生态功能和最佳的景观效果,达到低成本养护高生物量的低碳经济模式。结合乡土文化特色,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着力打造一个“春日万紫千红,夏日浓荫匝地,秋日层林尽染、冬日松竹傲霜,四季繁花似锦”的四季分明、季相丰富的景观大道。
4 设计原则
4.1 安全、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作为道路绿化工程设计,首先要考虑道路的安全性、适用性、经济性和美观性。一方面要满足用路者的行为规律及视觉特征,创造较好的城市环境空间的公益性、服务性、舒适性、功能性;另一方面要控制成本,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
4.2 生态优先的原则
4.2.1采用生态园林理论指导绿化设计,因地制宜,适地适树,以乡土树种为主,构建稳定的植物群落,使整个道路绿地系统达到可持续发展的动态平衡。
4.2.2绿化带以乔木为主(70%以上),乔灌木地被相结合,突出林带天际线与林缘线的节奏变化,提高绿视率,改善道路生态环境。
4.2.3生物的多样性,物种多样,群落多样,景观多样,形成自然生态群落多样的季相变化。
4.2.4满足植物的动态美学,即要达到四季常青、四季花香,充分展示植物的个体美,也同时表现植物群体美,着意体现景观自然环境。
4.3以人为本的原则
4.3.1满足用路者的行为规律及视觉特征,保证道路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视线通达。设计分体现人性化关怀,绿地中设置了木亭、坐凳等设施,老人们闲时可来此休憩、打牌、聊天、下棋等。夏天有绿树遮荫,冬天则能享受到温暖的阳光。
4.3.2环境设施宜人化,体现人性的关怀。尊重交往的行为需求和环境特征,注重公共绿地的高参与性和开放空间,使该地段的环境景观成为道路沿线的亮点。
4.4尊重、继承和保护历史的原则
笕桥,江南村落,早在四千多年前便有先民在此聚居,繁衍生息,人文史事丰富。通过对历史文化碎片的整理,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历史文化相结合,维护地方文化的延续性,传递一定的人文信息,提升道路品位。
4.5景观独特的原则
广告牌、环境雕塑小品和景观设施造型简洁精致、美观大方,体现杭州城市生活的特质,并与城市快速路功能性质相协调。
5 种植设计内容
植物种植设计在整个道路景观绿化设计中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是整个环境设计的核心。环境的植物种植设计一方面要达到植物生长与环境和谐的要求,处理好植物种间关系以及植物群落的丰富性等特点;另一方面则要提供特殊的隔声、除尘、遮荫等防护性功能,并与流水、置石、台地、雕塑、小品、道路等空间造景元素在时空中进行良好协调,达到植物生态习性、景观审美追求和整体空间意境的完美结合。设计中运用的植物种植群落具有以下层次结构:
(1)上层大乔木以落叶阔叶树种为主(达到60%左右),形成上层界面空间,以保证夏季的浓荫与冬季充足的阳光。落叶乔木多采用银杏、合欢、柳树、黄山栾树、杂交马褂木、榉树、七叶树等。同时结合常绿乔木如:香樟、雪松、广玉兰和杜英等。
(2)中层乔灌木以常绿阔叶树种为主,同时结合观花、叶、果、枝干及芳香物种,形成主要植物景观感受界面空间。采用深山含笑、桂花、白玉兰、杨梅、枇杷、五角枫、女贞、石榴、碧桃、樱花、茶花、大叶冬青、蜡梅等。
(3)下层是耐荫的低矮灌木、地被及缀花草地,也可适当选用一些时令花卉。多采用:大叶黄杨、六月雪、紫金牛、紫叶小檗、金叶女贞、小叶女贞、瓜子黄杨、黄金槐、大叶扶芳藤、金边黄杨、花叶蔓长春花、玉簪、白三叶、萱草、鸢尾、阔叶麦冬、白穗花等。
6 小结
道路是一个城市的走廊和橱窗,是人们认识城市的主要视觉和感觉的场所。道侧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城市三大空间(交通空间、建筑空间、开放空间)之一。是城市风貌的重要体现。从植物群落的空间围合形态上,应注重人在不同空间场所中的心理体验与感受的变化,从林窗、密林小径、林中空地、疏林草地到缓坡草坪,形成疏密、明暗、动静的对比,并充分利用自然力,如:光、影、风、雾等因素,在富有生命的自然中创造出具有生命活力的多元化的环境空间。
参考文献
[1]孟兆祯.园林设计之于城市景观[J].中国园林,2002(04).
[2]陆明华等.城市道路路侧绿地植物配置模式探索:以杭州环城西路绿化景观为例[J].农业科技开发,2010(02).
[3]徐文辉,等.杭州市城市道路绿化的初步研究[J].中国园林,2002(03).
[4]李春涛.试论城市带状绿地的发展与功能[J].安徽农业科学,2004(05).
作者简介:汪伟国(1974-),男,杭州易大景观设计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景观环境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