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市场的国家能力与态度:经济繁荣的国家比较研究

来源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xianhua02138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旨在探讨现代经济繁荣的国家条件。现有研究主要从国家的经济政策、政治制度、内在属性、国家-社会关系维度,揭示国家与经济兴衰的关系。但它们局限于部分类型、特定发展阶段的国家比较,在方法论上存在"虚假因果""多因多果""遗漏变量"等问题,难以解释一国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也无法覆盖主要的国家发展类型。文章使用比较类型分析法,提出两个核心维度--面向市场的国家能力与态度,它们交叉形成的解释框架,既可以厘清三类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现状--繁荣国家(英美两国、东亚两国)、中等繁荣国家(中国、拉美两国)、衰败国家(撒哈拉以南诸国、苏联),还能揭示各国经济发展的阶段特征与未来趋势。基于此,文章还进一步解释了现代国家-市场的复杂关系,并探讨了国家建构与经济繁荣的历史脉络与前景。
其他文献
英国作为老牌金融强国和全球金融监管科技的领跑者,其金融监管科技(RegTech)的发展思路和经验对中国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文章通过分析中英两国金融监管科技的区别,挖掘两国金融监管科技在产生背景、市场发育、技术生态、法治逻辑等方面存在的差异,并梳理两国金融监管科技在底层技术、原则理念、金融监管目标和内外联动机制上的相似之处,得出中国和英国金融监管科技"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不同演化路径,以及"冲突型"与"扶持型"两种不同的金融监管科技生态环境。文章认为,在辨异的基础上,中国需要加强金融监管
当前私营企业党建已经实现全覆盖,然而对党建如何影响企业发展的机制分析仍不充分。文章在区分党建的不同发展阶段后,从社会学新制度主义和企业治理的角度切入就党建对私营企业外部竞争与内部治理的影响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党建可被视为企业在趋同压力下获取合法性以提高外部竞争优势的过程。其次,基于效益最大化,企业存在将党建嵌入到治理之中的需求。第三,党组织参与企业治理的核心在于发挥党员人力资本优势。除此之外,将企业党建转换为内部治理优势仍然需要一定的前提条件。随着制度趋同压力的增强,党建带来的外部竞争优势的效用可能会降低
党组织参与企业治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要而独特的议题。党的十九大在对党章的修改中删去了"政治核心"四字,增写了"国有企业党委(党组)发挥领导作用……依照规定讨论和决定企业重大事项",这意味着党组织参与治理从个人嵌入到组织嵌入的重大转变。基于相关法规文件和调研资料,文章研究了十八大后加强党建对国企治理结构的改变。研究发现:第一,企业内部,横向上构建党委党组决定"什么不能干"、管理层决定"干不干/怎么干"决策分工机制;纵向上,党章修改区分国企党委(党组)和国企中党的基层组织,分别赋予
内容提要清朝内府戏剧《升平宝筏》是以当时流传的《西游记》刊本为主要依据编纂而成的,其创作目的,是通过搬演《西游记》的故事歌颂乾隆时期大清帝国的太平盛世。《升平宝筏》中取用元杂剧与明传奇的部分,除了戏剧主题的需要之外,也是为了扩充其出目。《升平宝筏》一直以抄本的方式流传,而各钞本之间情节、文字等差异都较多。文章梳理《升平宝筏》的版本系统,重点对故宫本与大阪本的异同作了分析,既说明其关系,又分析其不同,从而彰显出大阪本的特殊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美国在全球政治、经济和科技领域确立领先优势。围绕美国在崛起过程中以及在领先之后是否实行产业政策以及如何实行产业政策,各国学者、产业政策研究者展开激烈争论。文章通过对近现代美国产业政策的主要目标、战略重点和具体措施进行历史透视和现实追踪,着力于揭示美国产业政策的真相:美国联邦政府在尊重市场机制和公平竞争基本原则的前提下,构建起以科技与创新政策为核心的现代产业政策体系,而政府在其中正发挥着越来越积极的作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政府在战略部署上以推动先进制造业为主要目标,将产
近年来,产业政策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其内涵却愈发混乱。核心争论在于:产业政策应该只关注目标产业自身,还是需要连带考虑产业所处的环境?文章试图将制度理论中的层次分析运用到产业政策研究中,提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既可以有效把握产业政策的核心内涵,又可以进一步厘清产业政策的内涵如何被扩充,以免造成混乱。文章认为,对产业政策的界定不宜过度宽泛,否则将失去概念的有效性,如果和"发展型国家"理论范式进行分工,将会是一个相得益彰的搭配。文章提出的分析框架可以为产业政策研究者提供彼此对话的基础,有助于研究成果的积
通过对A市在2010~2014年间发生的重复集体访案件进行分析,文章发现:第一,重复集体访主要发生在征地拆迁、民事纠纷、劳动争议等诉求领域,信访诉求多与访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第二,如果从信访频率和信访规模这两个维度来理解信访强度,那么,民事纠纷和劳动争议类上访的强度显著高于征地拆迁类。第三,越是强度高的信访越不容易得到快速解决。强度高的信访行为主要发生在民事纠纷和劳动争议这样的"非行政信访"纠纷领域。这类纠纷与政府无直接关系,理应通过司法途径加以解决,却大量涌入了行政信访渠道。这可能是导致这类纠纷难以
社会组织不仅体现人类生活的本质属性,而且对于社会服务和政策参与有重要意义。但作为第三部门,社会组织的价值释放程度可能不仅仅取决于自身因素。基于这一假设,文章从法团主义视角对中国与德国社会组织现象进行比较研究,通过事实和逻辑推导,初步勾勒出制度环境、法团主义类型、政府与社会组织关系和社会组织发展水平之间的因果链条。就中德两国而言,文章认为,一个国家的制度环境影响其法团主义类型,然后影响到其政府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形态,最终影响其社会组织的发展水平。
信用扩张与经济周期的关联机制是防范和应对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核心议题,其经典研究范式分别来自马克思和米塞斯。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内在矛盾是经济周期的根源,信用扩张在缓解内在矛盾的同时加剧了经济的周期性波动。米塞斯则认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身运行平稳有效,是政府操控的信用扩张带来了市场的虚假繁荣及随后的经济紧缩。虽然两种分析范式在逻辑预设、根本原因、运行机制和应对策略等方面存在着结构性不同,相互之间也有理论交锋,但分析框架和内在逻辑的相似和渊源为二者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可能性与可行性。
庾信诗“集周公处连句”中“周公”是谁?历来意见不一,聚讼纷纭。代表性观点有二:(1)“周公”为“字文觉”,即周孝闵帝。吴兆宜笺注“集周公处连句”时引“《北史·周闵帝纪》:魏恭帝三年十二月丁亥,魏帝诏以岐阳地封帝为周公,庚子,诏禅位于帝”,认定“周公”为“宇文觉”。吉定承袭吴说并作阐发(吉定《庾信诗“集周公处连句”中“周公”辨正》,《文学遗产》2002年第2期)。(2)“周公”为“周弘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