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把“旧梦”当“新梦”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uantity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日,读罢李伟所撰、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印行的《报人风骨——徐铸成传》,发现书中史实的“硬伤”颇多,相关的事理逻辑也较紊乱,因而未能如实记载和准确描绘这位杰出报人的思想和行为。这里,仅举涉及传主著述的一个史实为例。
  该书第十四章第二节“摘帽还是‘右派’”中写道:“如果说,徐铸成在屈辱的年月里,还有高兴事的话,那就是1962年的次子徐福仑结婚,1963年他的著作《新金陵春梦》在香港出版与长孙女时雯的出生,他有了第三代。”(见第257页)1963年,徐铸成是有一本书在香港出版,但书名是《金陵旧梦》,而非作者所言的《新金陵春梦》。
  《金陵旧梦》由香港致诚出版社于1963年出版,收录了二十六篇文章,题目有:从交易所到北伐时期的蒋介石、阎锡山软禁冯玉祥、阎老西反蒋从假到真的内幕、蒋介石翻云覆雨的本领、内忧外患中的两个“九·一八”、“十日主席”阎锡山、蒋介石汤山软禁胡汉民、宁粤分裂的趣剧、何成竣养蛇弄笛,等等。其中,末篇“龙云事件补略”,是另一位作者所写,系从事实上补充徐铸成所撰的“蒋介石如何吃掉龙云”一文。或许因为这个缘故,该书的著者署名是“容斋等”,而“容斋”正是徐铸成用过的笔名之一。
  从1982年下半年起,笔者在徐铸成先生门下攻读研究生,知道他先后担任过桂林、上海《大公报》总编辑和上海《文汇报》总主笔、总编辑和社长,所撰数以百万计的文字中有许多是不署名的,也有一部分是用笔名发表的,我曾请他回忆用过哪些笔名、各有哪些含意。关于“容斋”这个笔名,徐铸成当时说:“之所以取这名字,是觉得自己遭受如此重大的政治打击,心里只有容忍而已。”当然,“容斋”两字,应是移用自宋代学者洪迈的《容斋随笔》。他还告诉我,上世纪六十年代在香港出过一本书,就用了这个笔名。正是借助这个线索,一年后,我趁赴京搜求论文资料之际,在国家图书馆港澳台部访得此书,并在馆方帮助下复制一本带回。徐铸成见后颇为惊奇,但只粗粗翻阅一过,也没有说什么,更没有让我把书留下,这多少让我有些讶异:是这本书没有留存的价值呢?还是容易勾起某些不愉快的回忆?
  现在传记错把“旧梦”当“新梦”,也不完全是作者的过失,因为传记基本上是照抄《徐铸成回忆录》,此处也不例外,采用的是回忆录的说法(见第305页):
  
  1963年 年五十六岁
  港友集我在《大公报》发表之佚事、掌故,在港出版单行本,并代取名为《新金陵春梦》。我仅得一册,后且为市政协某领导索去,迄未归还。
  是年8月,长孙女时雯出生,岁月蹉跎,百事无成,我开始有第三代矣!
  
  在徐铸成的这部编年体回忆录中,1963年这一年是写得较为简略的,寥寥数字,一笔带过。而且,在见过我带回并展示的复制书后,还是把书名写错了,可见对这本书的印象是如何的淡漠,又或者是如何的不看重了!
  令人奇怪的是,传记的作者却别有描述:“前已述及,徐铸成因经济困窘,在石西民特批下,向香港报刊投稿。文章大都发表在香港《大公报》上。经香港友人搜集整理交出版社出单行本,取书名为《新金陵春梦》。取得一本样书,后被人借去而不归还。这同样是高兴事。”(见第257页)这说明作者不光是照抄传主的回忆录而搞错书名,而且对该书的来龙去脉也不甚了解,因而对事实的铺陈捉襟见肘,表述上既不准确也不恰当。就石来说,在此事上用“特批”是言重了;对徐而言,以往昔《大公报》、《文汇报》之经历和地位,讲“投稿”是贬低了,且与事实不合。
  整个事情的经过,我曾听徐铸成亲口谈过:
  1958年,他被正式定为“右派”,撤去《文汇报》社长和总编辑之职,行政级别从八级降到十四级,二百七十元工资减为一百四十元。原来,他在华山路的枕流公寓居所,共五间正房和两间偏房,由报社每月津贴房租一百元。这时他被调去出版局,不再享受房贴,只好退掉三间正房,让报社分给其他职工入住。即使这样,他仍要支付每月五十元的房租,家里还雇有照顾年迈母亲的保姆。这样一来,家计拮据,有时要靠变卖旧衣物维持。第二年国庆节期间,他被宣布摘掉“右派”帽子。之后,中共上海市委统战部一位领导约他谈话,询问有何感想,他便诉告了经济困难,希望能够给予一定的补助,但领导听后没有下文。
  过后不久,中共上海市委书记处书记石西民知道了这个情况,趁香港《大公报》副刊主编陈凡来沪时,特意关照其登门向桂林《大公报》的老上司徐铸成约稿,有心让他以稿酬贴补生活,不过限定文章只能用笔名刊出。从此,他应邀在《大公报》副刊“大公园”上写些民国时期政坛秘闻,每月可获约五十元港币的额外收入。除了“容斋”之外,他还用过“丁宁”的笔名,到第二个孙子时霆出生后,也偶尔用“时霆”作笔名。后来,他发表的这些文字,在不知情下被选编成书出版。
  《金陵旧梦》一书看来销量不俗,直到1973年6月还出了第六版,定价为港币二元八角。当然,其时蜗居上海的徐铸成对这些一无所知。对他来说,当初写那些文章实属为“稻粱谋”,又不能署真名,结集出版后仅得一本样书,还被政协的官员“借”走不还。事实上,“右派”分子即便摘帽,头上的帽痕犹在,在别人眼里还是戴罪之身,无论是香港还是内地的左派,有谁会尊重他的著作权呢?现在,传记作者竟称,徐铸成“取得一本样书,后被人借去而不归还。这同样是高兴事”。如此“想当然”地曲解传主彼时彼地的心境,真不知从何说起?!
其他文献
随着高职院校技能竞赛如火如荼的开展,各高职院校参与积极性逐年提高,大家都期望通过技能竞赛达到“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以赛促合”的目的,提高自身院校的内涵建设。各高职院校对技能竞赛的意义认识都很充分,参赛热情都很高。但是作为技能竞赛,必然就会设置有名次、奖励,每一个参赛院校都希望取得好成绩,因此如何取得技能竞赛的理想成绩是每一个参赛院校值得深思的。  以“培育航海工匠,建设海员强国
当世博会、奥运会成为中国发展的标志,当高铁、轻轨成为中国速度的代名词,当北京、上海、广东成为现代性语境下中国向世界展示新容的舞台,回望中原、反观农村,破败的现代乡村图景恰似一袭华丽衣衾上的一块块霉斑,显眼、不协调却又无法抹去。毫无疑问,现代化推动下的中国正以史无前例的速度发展着,日益扩大的城市,不断拔起的高楼,越来越奢华的不夜城,充满后现代意味的商业区……似乎都在向世界顶尖看齐。然而霓虹装点城市也
1940年1月3日,高宗武精心化装后在万墨林〔1〕的掩护下,从上海乘“柯立芝总统号”轮船潜赴香港,从此,脱离汪伪集团,投身抗战阵营。为了确保高宗武的安全,时居香港任军事委员会江浙行动委员会主任委员的杜月笙(副主任委员兼书记长为戴笠),亲自上码头接船,并护送高宗武寓居九龙塘某号,周围布置了一批门徒,加以保护。1月7日,高宗武手书一函交杜月笙呈送重庆蒋介石:    顷晤玉笙、溯初两先生〔2〕,得悉钧座
文人从政,是一出公竟渡河的悲剧,也是一个尴尬的两难处境,其实悲剧的来源有二。“文人”非现代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士大夫之气纠缠不去,现代公民意识不够健全;中国的政治土壤又非干净,连胡适倡导的程序正义都往往当了愤怒民意的替罪羊。也许对于陶希圣而言,汪精卫和蒋介石都是韦伯所言“卡理斯玛”型人物,个人身上超凡领袖气质和人格魅力构成了权威,不由使人产生皈依和信赖感,所以陶希圣之前会跟着武汉大本营的老大汪精卫出
在我的家乡——浙江省湖州市南浔镇,有一座与宁波天一阁相媲美的嘉业堂。它的兴衰沉浮,堪称中国近代传统藏书楼兴建最晚、结局最圆满的绝响。    一    我站在嘉业堂藏书楼门前的平桥上,不由产生了一种近似朝圣的心理。眼望着清静而优雅的园林,耳闻远处市井喧嚣的噪声,思泉涌流。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古国之一,它创造了象形文字,创造了简帛,又创造了纸和印刷术,这本来应该由此催生一个书籍的海洋。但是,长期
清末民初的通俗小说作为一种平民大众的通俗读物,它所承载的内容、传播的理念、表达的趣味都显示了区别于高雅精英读物的地方,特别显现在对于当时梨园风俗实景的展示上。固然上至皇室大臣,下迄贩夫走卒,都对戏剧尤其是京剧抱有浓厚的兴趣,但是直到民国,伶人的地位还是沿袭着几千年下来的文化传统,娼优并称,并无太大的改变。清末民初的北京旗人小说尤其是以穆儒丐的《梅兰芳》、《北京》等作品为代表,以写实的笔法点染了当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健康领域中强调指出:“幼儿阶段是儿童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极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形成安全感和乐观态度的重要阶段。”我园紧紧围绕“阳光体育健康成长”这一发展目标,立足培养“健康、阳光、自信”的幼儿。我园在“十二五”苏州市级规划课题中进行了《幼兒园体育活动的实践研究》的探索,开发了较为系统的幼儿亲子同乐、自制体育玩具等运动方案,这些成果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我园
李安导演的电影《色·戒》获得国际大奖,轰动一时,平时许多只在家看电视的人也竞上戏院看它,以致于创票房新高。久未看电影的我,终于也去看了。也许所见、所闻听到太多的赞美,未免期望过高,并不觉得那么好。当然偶尔也看到一些批评,如李黎敏锐地指出电影“背叛”了小说,也有人不同意龙应台所谓李安“挽救了历史”的说法。现在电影早已放映,大家记忆犹新,借此谈谈我对电影、小说与历史的看法。  历史往往是冷冰冰的事实,
近代以来,灾难深重的中国经历着最严重的危机,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摧毁了“天朝上国”的迷梦,也摧毁了士人千百年来的心理平衡和文化自信。尤其甲午海战之后,向西方学习成为有识之士的共识,留学遂成为学习西方以图振兴贫弱中国的时代潮流。留学以及留学生对中国社会现代化和文化现代转型的贡献,李兆忠先生在新著《喧闹的骡子——留学与中国现代文化》自序中一言蔽之:“没有留学,便没有现代中国。”在这本学术随笔式的著作中,
一    “文革”前十七年,整个中国文学包括诗歌,其生态环境都极不正常,既没有正常的创作空间,也没有正常的批评空间。学术批评被“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风向标指示下的政治批判所取代。学术批评的君子之风无存,政治批判的肃杀之气骤起。  那些批判往往颟顸无理。例如,臧克家批胡风的四千多行的长篇颂歌《时间开始了》,居然说胡风“明明是假借‘歌颂’之名来歪曲、侮辱人民敬爱的伟大领袖”,这就把满腔热忱为胜利